
不一樣的龍
衆所周知,中國人以龍為傲,龍,作為中國的吉祥物,被人們制作出了大量的飾品以及貴重的文物。在我們的印象中,龍一直是一個神聖的形象,莊嚴肅穆。然而,唐時龍的形态與現在經常看到的在明清時期定型的龍有很大不同,何家村窖藏就出土了12件栩栩如生的赤金走龍。
每龍長約4厘米,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隻有拇指那麼大,它們身材纖細,闊嘴伸頸,頭頂長有雙角,龍尾舒卷逶迤,周身裝飾精緻的鱗紋,走龍從龍頭到背脊,再到尾部,形成一條優美流暢的曲線。
與明清時期飛龍在天的形象不同,唐赤金走龍小巧玲珑,樸素而平實,顯示早期龍的形象特征,更具有動物的特點而不像後世龍那樣成為威嚴的偶像。如果龍是一種曾在古代存在過的真實動物,那龍的形态就應該像這些小走龍一樣。
投龍祭祀
這組走龍是在1970年時,考古學家在西安南郊的何家村所發現的。當時這組走龍并不是暴露在外的,而是在這精美的銀罐之中。當專家們打開銀罐時,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浮現在專家眼前。隻見銀罐中盛有液體,一片金箔漂浮其中。在這金箔之上,竟然站立着12條體量小巧、做工驚奇的小金龍!
(鎏金鹦鹉紋提梁銀罐)
從小金龍的獨特造型,到出土時的刻意擺放,都隐喻了這組赤金走龍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用意,專家分析它們可能是道教“投龍祭祀”儀式的法器。投龍祭祀的活動來源于道教信仰,是指在祭祀中将龍形器物埋進山中或者沉入水中,以這樣的方式奏告上天。是以,赤金走龍或許是擔負着為大唐王朝驅邪、避妖、鎮災,以及祈求帝王長生不老的願望而被埋下的。
不過非常可惜,在1975年9月26日,當時設在西安碑林的陝西曆史博物館的一間展室被盜,何家村窖藏出土的6條小金龍、5件素金钗、1件金钏和1件鎏金花紋八角杯被盜走,此案時至今日仍然未破,是以現在隻有剩餘的6隻小金龍展示給世人了。
(圖文整理來源于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