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
鑒定對象:《愛情神話》

好于92%愛情片和93%喜劇片,豆瓣上《愛情神話》的得分其實有些虛高了。有個朋友特别不解地跟我說:國外這樣的片子不是很多嗎?我說:是啊,可是國内這麼拍的人并不多。
《愛情神話》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愛情。或者說,沒有我們平日熟悉的那類蕩氣回腸的愛情。徐峥扮演的中年男人老白跟片中的三個女人,一個曾經發生過愛情,另兩個有可能發生愛情。但在整部片子的時态裡,沒有發生那種“正在進行”的愛情。吳越扮演的前妻蓓蓓自然是錯過了,倪虹潔扮演的格洛瑞亞也非老白“夠得上”的良配,但馬伊琍扮演的李小姐最終老白也沒能追上。這就不是男主人公的無能,而是編劇兼導演邵藝輝的故意了。
三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别人拍來可能是愛情修羅場,在《愛情神話》裡卻能組成最輕松不過的四人小酒局。女人們聊得興起,男人負責做下酒菜,甚至,自己成為她們話題裡的下酒菜。
邵藝輝說,她是刻意把男人和女人的社會角色調轉了。社交媒體上,人們也津津樂道于格洛瑞亞“有錢有閑,老公失蹤,不要太靈哦”的豪語,以及蓓蓓那句“我不過是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但在我看來,《愛情神話》做的其實并非“性轉”,而是對這批中年男女“去性别化”。三個女人固然沒用世俗的眼光來要求自己,老白也沒有必須淩駕于她們之上的強烈欲望。緣來則聚,緣走則散,中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強求,更多的是心有靈犀的陪伴和自然而然的放手。
作為都市電影,《愛情神話》的合格甚至優秀就在于,類似的故事發生在其他城市裡都不太對味,唯有放在上海這種紅酒和小蔥都在一個菜市場裡賣的城市才顯得天衣無縫。角色的選擇也妙,一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70後”“80後”中年人,日子看似過得有滋有味,實際上卻是孤獨和迷惘的。不過夜深人靜的惶惶然隻有自己知道,天亮後便隻餘人前的體面和笃定了。
這群看似自足實則空心的都市人,典型代表就是片尾領便當的老烏。臨走前那個跟索菲亞·羅蘭的豔遇往事,說得别人泫然欲泣,他最後卻來了一句真假莫辨的“我編的”。其實真相已經不重要了,這個故事不過就是個寓言,是這個都市裡事事盡在掌握的中年男女們,看似觸手可及卻最終難以擁有的愛情神話。
是以,《愛情神話》終究不可能是一部大衆電影,它隻能是發生在“同溫層”的共鳴。這份共鳴,有一批人幸運地得到了。其他人如我,便隻能在豔羨之餘,等待其他導演哪天能拍出屬于我的都市故事了。
編輯: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