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是誰說過:“時光就像緩緩流淌的小溪,一點點地彙聚成歲月之河。幸福的時光被隔在歲月的彼岸,隻能用來回眸遙望”呢?這幸福的時光,可以是天真爛漫的童年,也可以是難舍難分的情緣,還可以是帝國如日中天的歡顔。可是,所有的幸福時光都像元曲《窦娥冤》中所寫:“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管是波斯帝國還是羅馬帝國,抑或是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不可能重溫自己的幸福時光,也不可能讓自己的幸福時光在土耳其的土地上永駐。它們的“莺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終究會在歲月的煙波雲海中消散,而在土耳其的土地上,比這些帝國更早被扔進滾滾歲月長河裡的是赫梯帝國(Hittites Empire)。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去哈圖莎沿途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我對赫梯帝國的興趣,是從踏上埃及的土地開始的。古埃及新王國第19王朝“愛江山也愛美人”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為了争奪富庶的叙利亞地區的控制權,厲兵秣馬,向正處于鼎盛時期的赫梯帝國發動了戰争,最後因難以取勝而不得已與之簽訂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和平條約。條約規定:永遠不再發生敵對;共同防禦入侵之敵;不得接納對方的逃亡者并有引渡逃亡者的義務。此條約的原版我在埃及沒看到,卻在伊斯坦布爾的考古博物館看到了。這場由拉美西斯二世挑釁發起的戰争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卡疊石戰役(Battle of Kadesh),卡疊石在今天的叙利亞境内,是聯結南北叙利亞的咽喉要道。

發生于公元前13世紀末的卡疊石之戰不僅是古代世界最大規模的戰車戰,也是古埃及國運的分水嶺。雖然拉美西斯二世标榜自己在戰争中取得了勝利,并在他給自己建造的阿布辛貝神廟中留下了此次戰役勝利的壁畫和浮雕,但作為主動請戰的一方最終讓叙利亞地區的城邦大多歸屬于赫梯帝國,自己也差一點兒慘遭毒手,其實意味着失利。從這場戰役後,古埃及的軍隊就失去了向東征伐的銳氣。在拉美西斯二世死後20幾年,古埃及第19王朝便灰飛煙滅。這個變相決定了古埃及第19王朝命運,最先發明并使用了鐵器,把人類社會從青銅時代推進到鐵器時代的赫梯帝國,到底有着怎樣的前世今生呢?它的首都-哈圖莎(Hattusas),這個我在土耳其看到的第17處世界文化遺産,會給出答案嗎?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救“命”的烏龜

從羅姆蘇丹國曾經的首都錫瓦斯到哈圖沙,我又在荒無人煙的秃山野嶺中穿行,最後谷歌地圖給我指向了一條荒山野路,路上一輛車也沒有。地上的石子硌得車輪亂響,我心想,千萬别爆胎,我可不會修車。我戰戰兢兢開完這條破路後,進了一個山谷,山谷裡鋪着柏油路,路況很好,我松了一口氣。因為路況很好,也沒有車,更沒有測速儀,我開始加速,這時我看見路邊有一隻大烏龜,于是把車停了下來,給它拍照。沒想到,這隻烏龜救了我的“命”。就在我重新啟動車,車速還沒有起來時,我在前方一個拐彎處看到了一排測速儀。土耳其真夠缺德的,這樣的荒山野路也安測速儀,還安裝在彎道處,不拐彎根本看不到。這測試儀是不是專門抓去哈圖莎超速的?還沒等我想完,我就被拿着跟錫瓦斯警察一樣裝置的一群人攔了下來。難道我又超速了?連續兩天被警察抓超速,我這點兒也太背了吧,我這樣想。

這群人把我的護照和駕照都要了去,然後檢視我車後的車牌,接着打電話,又在那兒叽叽咕咕了好久,問他們,沒一個人懂英文的,最後一個人把護照和駕照還給了我,說哈圖莎的英文,這次我聽懂了。他用手訓示我往左拐,意思是我可以走了。臨走前我瞪了他們一眼,沒事兒來吓唬我,真讨厭。經過錫瓦斯的一“罰”和這次的一“吓”,我在之後的旅途中再也沒敢超速。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不超速隻能慢慢開。我一邊慢行一邊對那隻烏龜表達無聲的謝意,同時回首赫梯帝國不為很多人熟知的曆史。

有人說,第一個掌握冶鐵技術的赫梯人的曆史是“一千輛戰車的轟鳴”史,他們用鐵打造的重裝戰車結結實實地在卡疊石之戰中給古埃及人上了一課。也有人說,赫梯人的曆史是一部“獨角戲”史,原因是東西方學術界對他們曆史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若不是哈圖莎的面世,赫梯人的曆史說不定真的被掩埋在沙土之下。那麼,這個讓人類文明進入到新階段的赫梯人是不是被尼比魯星球上的大神擇選的族群呢?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赫梯人居住地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赫梯帝國版圖

也許是的,要不然給人類帶來質變的鐵器不會被他們第一個發明、使用并傳播。可是,大神們對他們的護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原因是他們跟其他遊牧民族沒什麼兩樣,也是從南俄草原向外遷徙出來的。如果說屬于原始印歐系的他們很幸運,那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向東至南遷徙,翻越高加索山脈後,從亞美尼亞高原山地進入了安納托利亞高原,即小亞細亞,這讓他們比向西遷徙的遊牧民族更早迎接文明的洗禮并與之發生碰撞。如果說他們很不幸,那是因為他們在公元前20世紀中葉進入小亞細亞想再向南部的低地地區滲透時,他們遇到了比他們更文明,更強大的古亞述人和古巴比倫人。出于生存的需要,他們不得不止步在小亞細亞。而這個時期的小亞細亞,跟他們同屬原始印歐系,之後建立了米坦尼王國的胡裡安人以及創造出鮮明文化特色的哈梯人卻早在這裡安家落戶了。此時,古埃及在中王國的第12王朝,中國在虛無缥缈的夏朝。

赫梯人靠什麼來整合周邊族群的,不得而知。史學家隻說,他們在公元前17世紀建立了王國,而這個時候,後來與他們發生沖突的邁錫尼人剛剛踏上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土地,中國的商朝也剛剛建立,古埃及在動亂的第二中間期末。攤開曆史事件發生的平面圖,怎麼很多事件發生得那麼巧合?莫不是真有大神們在後面助攻?沒人知道,人們隻知道,赫梯人是在受到周邊文明的哈梯人和胡裡安人,還有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影響,以及古亞述人把楔形文字帶到小亞細亞後才擺脫愚昧,逐漸強大的。他們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都陷入不安定狀态時,順勢而起,建立了王國,史稱古王國。至于是不是尼比魯星球的大神們讓意為“日出之地”的他們插上了騰飛的羽翼就隻有大神們知道了。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騰飛起來的赫梯古王國在前三代國王的上司下,定都哈圖莎,然後他們把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富,阿卡德人擁有的巴比倫城夷為平地,還攻占了連接配接四方貿易樞紐的叙利亞阿勒頗和糧倉乞裡乞亞,使其疆界達到地中海岸。為什麼赫梯國王要不遺餘地地向外擴張呢?為了控制貿易路線。這個時候是青銅時代,因赫梯人發明了降低銅熔點的銅錫合金冶煉術,是以作為青銅器必需原料的錫也跟銅一樣,成了今天的晶片。從巴比倫到地中海岸,有一條重要的錫路,但在叙利亞境内,赫梯人遭到了拼死抵抗,他們無奈把矛頭轉向北,控制了另一條通向波希米亞,即今天捷克境内的錫路。

看起來應該高歌猛進的赫梯古王國在第三代國王死于宮廷陰謀後就進入了因王位繼承問題而引發了大規模内戰,領土版圖不斷縮小,其鄰居胡裡安人在此期間渾水摸魚,進入王國時代,建立了米坦尼王國,阿勒頗也脫離了其控制。不知道是不是大神們在考驗赫梯人,在經過幾十年的動亂後,赫梯人迎來了一位開明君主-鐵列平。他确立了王位歸長子,長子死後歸次子,無子歸長女女婿的王位繼承制,并規定王位繼承由平民大會監督實行。這一政策的推行,給赫梯王國吹來了春風,王國也走入了中王國的新時代。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哈圖莎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在這個時代,大神們送給了赫梯人一個重要禮物,那就是讓他們擁有了自己的赫梯語和赫梯楔形文字。史學家們說,他們是第一支擁有自己文字的古印歐人。也是因為有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出現在《聖經》上的赫梯人才在自己曆史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他們用赫梯語編撰了重民輕罰的《赫梯法典》。法典規定,除了對性質嚴重的犯罪實行刑事制裁外,很多犯罪都可以用罰金來取代。其中第一條的大緻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在争吵中殺死了另一個人,那這個人要安葬被他殺死的人,并交出4個人,然後用自己的房屋為這四個人擔保。這怎麼聽起來有點兒像今天法律中的“取保候審”呢?在這期間,大神們還送給了赫梯人另外一個“江湖秘籍”,那就是冶鐵技術,但赫梯人在中王國時期還沒有把這個核彈級的技術用在軍事和對外掠奪上。

就在赫梯人在大神們的關照下向文明人過渡,希望過歲月靜好的日子之時,他們周邊的米坦尼王國和巴比倫王國都借機壯大,讓進入頹勢階段的古亞述王國變成了自己的附庸,而古埃及這個時候也進入了穩定且對外擴張的第18王朝。在這三股力量和其它蠻族的夾擊下,赫梯人通過外交和聯姻同文明的古埃及人和胡裡安人交往,阿勒頗成了三國的交接地帶。但這些手段并不适用于野蠻人,最後,赫梯的首都被北方的卡斯卡(Kaska)人劫掠,赫梯人被迫遷都。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随着赫梯國王蘇庇路裡烏瑪一世(Suppiluliuma I)的上台,赫梯人也把他們的“江湖秘籍”運用到了軍事上,并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軍國主義國家,這讓我覺得之後也建立了軍國主義國家的斯巴達人是跟他們“一家”的。此時,古埃及的埃赫那吞法老正忙着一神教改革,而古亞述人也不知道受了哪位大神的恩寵,在埃赫那吞法老改革前就開啟了中亞述帝國的新篇章。中亞述的重新崛起,讓米坦尼王國不得不與它的競争對手-古埃及新王國的第18王朝結盟。

蘇庇路裡烏瑪一世國王大概是相信“槍杆子裡出政權”的。他給軍隊裝備了大量鐵制武器,用新型的鐵質輕便戰車和細菌戰這樣的“生物武器”帶着赫梯人東征西讨,不僅奪回了首都哈圖莎,還摧毀了米坦尼王國的霸權,使其成為附庸。同時奪取了古埃及在叙利亞的全部領地,并控制了地中海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廣袤土地,壟斷了近東的貿易通道和自然資源。在他的任期内,赫梯版圖北起黑海,東達幼發拉底河,南抵黎巴嫩山脈,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帝國。在赫梯帝國如旭日冉冉升起時,古埃及那個如雷貫耳的圖坦卡蒙剛離世,他的皇後,也是他的同父異母姐姐寫信給他,請求他派一個兒子來與自己結婚并統治埃及。不幸的是,他派去的長子在途中被暗殺,國王自己也因為此事對埃及動武而在之後引起的瘟疫中死亡,但這依然阻擋不了帝國崛起的态勢。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他的次子穆爾西裡二世在接班之後,繼續對叙利亞用兵,把從公元前19世紀就是重要木材貿易中心的城鎮占為己有,同時征服了很多蠻族宿敵。這位國王文治武功樣樣皆佳,他是一位編年史學家,所寫的編年史成為後人研究赫梯軍事戰略的寶貴資料。也許是赫梯帝國太神秘了,也許是這位國王太出色了,今天的人們對這個王國的國王還念念不忘。日本漫畫《天是紅河岸》就是以此時的赫梯帝國為背景而創作的少女漫畫,而漫畫中的男主即是這個樣貌出衆、文武雙全的國王。無獨有偶,此國王還出現在了日本另一部少女漫畫《尼羅河女兒》中。

赫梯帝國的強盛及和平環境,吸引了很多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活躍在哈圖莎城,這些人有醫生、商人、外交官和手工藝者,還有從巴比倫遠嫁來的公主。這些人帶來的先進文化融入了赫梯人的血脈中,讓赫梯文明在語言文字、宗教經濟、神話文學和醫學藝術等領域都閃動着兩河文明的影子,而根據現存的赫梯語和古埃及國文獻,赫梯的醫學和藝術二方面也能看到古埃及文明的影子。受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影響下的哈圖莎城,會像埃及的神廟和墓室一樣帶給我震驚的感覺嗎?我一路開,一路這麼想。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到達哈圖莎城,已是上午10點多,可景區内一個遊人也沒有,我是第一個。看着茫茫一片的荒野,我知道我的希望跟對哥貝克力石陣的希望一樣,又落空了。其實,我應該想到,在這塊連接配接東西方通道的大地上,幾千年的金戈鐵馬可以把任何古迹都踏平。雖然哈圖莎城被淹沒在了曆史的洪流中,但我可以發揮我的想象力,去還原它曾有的富庶和繁華。

考古學家們說,哈圖莎城最早可追述到6千年,那時這裡是一個古老的定居點,到公元前3千年末期,哈梯人建立了第一座城市,在公元前2千年初期,古亞述商人在這裡建立了貿易點和居民區,并帶來了楔形文字。為什麼古亞述商人要在這裡設定貿易點呢?也許是地理位置吧。它在河谷的最南邊,最初被土耳其最長河流,流入黑海的克澤爾河(Kizilirmak)的彎道環繞。此城比都是岩石的四周高出300米,除了北面以外,城的其餘三面都被城牆包圍。哈圖莎城在公元前18世紀因為一場大火而被摧毀,直到赫梯古王國在這裡定都,它才再次成為城市。當哈圖莎城在中王國後期被卡斯卡人劫掠後,人們對這座城市就失去了記憶。在赫梯帝國重整旗鼓再次建城後,哈圖莎城留在了考古學家們的解說詞中。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他們說,哈圖莎被内外兩層城牆包圍,分上城和下城。上城位于陡坡上,面積1平方公裡左右,始建于公元前13世紀。它根據地形被劃分為三個區域,分别通向地區。南邊的弧形城牆上有5個門,帶有獅身人面像的大門上面有一個堡壘。其它4個門中有一個是皇家通道,有一個帶獅子雕塑。上城都是神殿和帶有地下室的宮殿建築群,二層樓的宮殿帶庭院和回廊。在檔案樓的地下室裡,發現了近3300部編年史,30塊刻有象形文字的石碑,其中2/3的編年史上都有國王的印玺。從赫梯帝國的第一個國王到最後一個國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此外,還發現了皇後的印玺。在上城,最主要的建築是大神殿。神殿是為赫梯人信奉的風雨神以及太陽女神而建的。它分兩個部分,周圍是石子路和廣場,後面是儲藏室。大神殿和下城區之間隻有一牆之隔,而下城區則是平民居住區和市場等。

在哈圖莎城,還有一個巨大的人工湖,環湖的三面有三幢建築,其中一幢的三面牆上都刻有浮雕,第四面牆上描繪了一個身着長袍,左手持一朵荷花,右手持一個拱形飾物的人物。另外,還有一個日晷和象形文字。城市的商業區建在下城區的一片天然岩石地上。這城市的設計怎麼跟跟後來古希臘人建造的衛城一樣,難道赫梯人是古希臘人建城的祖宗不成?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差不多什麼也沒看到就不覺得特别遺憾了。我隻要按照雅典衛城和帕加馬衛城的樣式,把哈圖莎城現存殘破、很多都看不出原狀的大神廟(Great Temple)、、大城堡(Great Castle)、黃色城堡和耶尼斯城堡( Sari Castle & Yenice Castle)、南部城堡(South Castle)、獅子之門(Lion Gate)、大地之門(Ground Door)、國王之門(King’s Gate)和石碑等像拼圖一樣拼起來就好了。不過,跟這兩個衛城需要用腳丈量每一處的方式不同,哈圖莎城可以開車去每一個景點。我從下城慢慢開往上城,沿途每一個景點都不值得我駐足許久,從羅馬尼亞來的老年旅遊團跟我的感覺一樣。這個曾經跟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所在的新王國較勁并占上風的赫梯帝國,就這樣不留痕迹地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真是太可惜了。相比之下,當年在卡疊石之戰中沒能取勝的拉美西斯二世現在可以仰天大笑了,畢竟他留下的建築和壁畫還在埃及熠熠生輝,還在接受像我這樣的人的贊歎和膜拜,而赫梯,如果不是卡疊石之戰和古希臘神話中提到的特洛伊戰争,人們早已不記得它曾在曆史的舞台上還長袖善舞過。我帶着對赫梯帝國的惋惜開往下一站-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Ankara),我要到安納托利亞文明史博物館中去感受它的美麗與哀愁。

環遊土耳其(40):遠去的帝國

路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