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文素材:100個人物事件,記住了寫作文不再卡殼!(上)

作者:老謝國文堂
作文素材:100個人物事件,記住了寫作文不再卡殼!(上)

51、聯考剛結束,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測試開始了,其中有一些“燒腦神題”是這樣的:山東大學:黑闆和廁所有什麼關系?為什麼井蓋都是圓的?南京大學:“梁祝化蝶”為何不化比翼鳥?為什麼屈原的畫像是瘦高的?華南理工大學:用實體知識解釋“獅吼功”…… 其實“燒腦神題”并非新鮮事物。陳寅恪先生曾在文科考試出過一個對對子的燒腦題,題目是“孫行者”,要求學生對出下聯。陳寅恪自己說這題主要考察詞性、平仄聲調、語彙和思想内涵,而他理想的答案有“祖沖之”“王引之”“胡适之”。細細品味這些“燒腦題”,可貴之處在于它們有一股書卷味兒,展現了知識的包容性與多義性。同時,讓“啟發思索”代替了“給予知識”,讓“發現價值”取代了“賦予意義”。高校老師和學生跨過了“标準答案”這一中間屏障,直接達緻了思維的對話。

52、6月10日,濟甯中考首日,恰逢陰雨天氣。在濟甯市育才中學考點,臨近上午場考試結束前半小時突然下起大雨,8名特警隊員冒雨在考點外站崗維持現場秩序。雨越下越大,看到被雨水淋透的特警隊員,等候孩子的考生家長們自發輪流為他們撐傘擋雨。考試結束後,一些家長們依然撐着傘,直到11點30分特警隊員們執勤完畢才離開。家長輪流為執勤特警撐傘,使人感到溫暖,也構成了社會溫馨圖景的一部分。

53、從2012年起,菜農楊永華在南瓜上刻字,挖掘了南瓜的經濟價值。如今,經他刻字的“私人定制”南瓜不但越來越受歡迎,身價也從5元漲到50元甚至百元。有字的南瓜不但具備食用價值、觀賞價值,而且有特殊意義,是以經濟價值高。必須承認,在南瓜上刻字,是一種創新之舉,緣于老瓜農對書法藝術的愛好,更緣于紮根于鄉土的民間智慧。

54、造型師和副教授,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在重慶五一進階技工學校,有個美容美發專業23歲的重慶妹兒,把這兩件事同時做到了!她叫聶鳳,通過6年的刻苦訓練,2015年她在巴西舉行的技能界“奧林匹克”-世界技能大賽上,作為中國的唯一代表,一舉奪得美發行業冠軍,實作中國美發行業零的突破。憑借這個成績,她不僅享受到了和奧運會冠軍同等的待遇,還破格成為副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55、報載,通州區張家灣月亮灣曉鎮一名4歲男童趁父母外出爬出卧室窗戶,脖子不慎被卡在窗外防護欄間,身體懸空,孩子幾乎窒息,危急時刻,35歲的公交司機劉雲順着防盜窗爬到三樓,用肩膀和胳膊托舉孩子半個小時,與鄰居一起救下孩子。“托舉哥”的義舉釋放出純潔的人性道德美,震撼人心,托出人間善與愛的高度,傳遞出社會正能量。“托舉哥”一“托”,托出了一份公民的責任,托出了一份人間的感動,托出了大愛無疆的高度。“托舉哥”的出現,證明了社會人情并不冷漠,雷鋒就在我們身邊。

56、近日,一則海南省海口市一度假酒店将要舉辦“首屆螢火蟲文化節”的消息引發衆多關注。該消息稱,活動期間将聚集“數萬隻螢火蟲點亮海口”,此舉引發當地多個環保組織注意,随即有環保組織發文稱“螢火蟲對環境要求高,放飛就是放死”,呼籲對該活動進行抵制。

57、上世紀80年代,年廣久的炒瓜子作坊發展到100多人的“大工廠”,當時有人認為是資本主義剝削,把其雇工的問題反映到中央。鄧小平同志認為,放兩年再看:“讓‘傻子瓜子’經營一段,怕什麼?傷害了社會主義嗎?”今天來看,這樣的“有所不為”是正确的。正是這樣的“有所不為”,帶來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58、當年劉邦入鹹陽,“緩刑弛禁,以慰其望”,采取的是“有所不為”。若幹年後劉備入蜀,諸葛亮則“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采取的是“有所為”。“為”與“不為”殊途同歸,都深得人心,實作大治。原因就在于審時度勢:秦朝苛政,百姓苦不堪言,不為而治,順應人民的意願;而蜀中劉璋長期暗弱,豪強專權自恣,必須嚴刑峻法。古往今來,大道相通,“為”與“不為”皆審時度勢使然。

59、古人雲:“心不專一,不能專誠。”不專不誠,焉能成事?曆史上,勾踐多年卧薪嘗膽、發憤圖強,終成霸業;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删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書寫了不朽篇章。今天,屠呦呦靠着滴水穿石的韌勁,曆經190次失敗,最終提取出挽救無數生命的青蒿素;黃大年憑着“不瘋魔,不成活”的拼勁,不舍晝夜、潛心科研,引領中國走入“深地時代”。任何一個成功者的足迹,都刻印着艱辛與執着,專注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品質。

60、得失之間,心上留有餘閑。唐代詩人李涉在流放期間,與一僧人閑聊後頓悟,一掃麻木悲苦的心境,書寫下“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餘閑;心有餘閑,才能寬廣。美學家朱光潛批評現代人“勤有餘勞,心無偶閑”,不僅使生活索然寡味,也讓内心變得駁雜,受困于名缰利鎖。一些人之是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裝得太多、太滿,以至于負重過載,甚至忘記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學會“留餘”,及時調适人生節奏,美好時光就能更多地駐足停留。

61、哲人有言,“人最終關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義”。堅守夢想、追尋光榮,讓自己的生命與更遠的遠方、更多的人們相連,也能讓普通人的“平凡之路”通往不平凡的世界。若有科學夢,不妨像“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20多年隻做了這一件事”;若想鷹擊長空,學學李中華,就算驚心動魄也要勇攀高峰;若要為官一任,學學黃大發,在絕壁中也開鑿希望的水渠……為自己、為人們、為社會共築一個讓生命有所托、讓靈魂能栖息、讓精神可穿越的家園,或許才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應有的價值追求。

62、在城市掀起熱潮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也在鄉土中國獲得了另一種表達和釋放。在江蘇南通,村民們學着去網際網路這個大市場中發掘機遇,有一個村開網店的就有300餘家;在貴州遵義,58歲的農民工馬毅返鄉創辦藤編廠,解決了250多人的就業問題;在廣西柳州,在外務工20多年的龍革雄返鄉開辦山果合作社,讓一個百年老村從空心化變得更加生機盎然……

63、讓傳統文化進入時代血脈,需要舒展“生活場景”。傳統文化既不該僅僅置于展廳,更不該胡亂堆放庫房,前者隻适于觀賞贊歎,後者更無異于明珠暗投,而是應該真正成為融彙于日用倫常中的“活的文化”。流動時代,親親為大,“常回家看看”承歡父母膝下;陌生人社會,與人為善,給保潔大姐、快遞小哥一個笑臉;網絡世界,慎獨慎隐,讓虛拟空間更清朗……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理應如此“水乳交融”。我們不可能回到穿漢服、着唐裝的時代,擺幾本線裝書、放幾個假古董隻是附庸風雅,更遑論風水堪輿、求簽問卦之類。讓優秀傳統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活場景,轉化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組成部分,才是最好的傳承與發展。

64、一名西湖邊上的年輕教師,沐浴着網際網路的東風,從英語角到翻譯社再到阿裡巴巴,在一次演講中吐露心聲:“把握好有什麼,要什麼,放棄什麼,那你永遠有未來”;一個飽嘗貧窮滋味的大學生,觸摸到物流網絡的勃興,從抄信封到賣CD光牒再到辦京東,在一場交流中感慨:“後人終究将記錄我們這一代人,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記錄、奮鬥的時代”;一位思維跳脫但天性淡薄的女記者,吸吮着共享經濟的雨露,平淡地講述摩拜單車誕生之初的趣事,“偉大的事情,其實都是從一次party開始的。”

時代到底離我們有多遠?比你能想象的還要近。

65、一個“幹”字,是我們黨奪取新勝利的法寶,也是億萬中國人的精神品格。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奮發圖強、顧全大局……落後時,想方設法找出路,“雖九死而不悔”;建設時,“甯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奉獻時,“如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改革開放近40年,從義烏的“雞毛飛上天”到溫州的“一家人”,從吳仁寶們的創業到袁庚們的魄力,從“蛟龍”入海到“天眼”探空,背後都是實幹苦幹托舉起來的不平凡。“曆史隻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走向未來,我們更需要這樣一股子幹勁兒。

66、與時代同步的新判斷,也與普通人的訴求吻合。1983年,“桑塔納”轎車進入中國,僅過了30餘年,今天國内不少城市已開始研究燃油車退出,目光聚焦環境品質;1987年,北京市民排隊兩小時隻為嘗鮮洋快餐,今天更多人追求吃得“低脂低糖”,健康安全成為首選;1997年,62萬中國人才開始“觸網”,今日已有超過10億人用手機上網,網絡安全比網速更重要……曾經的主要沖突推動了一部改革史,助推人們走進新時代。而當它成為曆史,也意味着中國需要以新的姿态向下一個目标進發。

67、2017年天貓“雙11”剛剛啟動12分鐘,就完成了當天第一個訂單的簽收。能夠實作“分鐘級配送”,背後是新零售理念帶來的福利。而新零售之新,本質就在于通過資料驅動為消費者最大限度地實作線上線下物流的融合,進而突破傳統零售的種種場景障礙,讓消費者“想什麼來什麼”。購物狂歡演繹了用社會化大協同滿足人們對美好和快樂生活的追求。

68、著名畫家黃永玉在給劇作家曹禺的信中寫道:“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裡,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流……誰也不說不好。總是‘高!’‘好!’這些稱頌雖迷惑不了你,但混亂了你,作賤了你。寫到這裡,不禁想起莎翁《馬克白》中的一句話:‘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為了時刻提醒自己,曹禺先生将黃永玉的這封信裝裱後挂在家裡。

69、從事遠東進口事務50多年的德國朋友沃爾夫蘭,感歎“中國人最值得信賴”;來自美國西雅圖的自由撰稿人特麗莎,認為自己在中國常州找到了家鄉的熟悉味道;“雖然她是一個國,卻更像一個家,當你來到中國,就一定會喜歡她……”最近,兩位外國歌手客串“導遊”,手舉自拍杆分享生活,騎着共享單車穿街過巷,帶領觀衆體驗了一把行走中國的快樂與精彩,讓一首名為《I'm going to China》的英文歌走紅網絡。無疑,中國對世人的這種感召力是内在的、深層次的。

70、可敬可愛好少年,小小肩膀大擔當。“小”人物用行動告訴全社會:我們是擁有大能量、傳遞正能量的90後。多難之家的頂梁柱何平,火中救人的“最美姑娘”葉霄雯,歹徒面前維護正義的“正氣男”周傳金,舍命救他人的農民工王俊旺,一人一鋤扛起一個家的吳林香,捐獻肝腎的12歲女孩何玥……在常人眼中叛逆、獨特、非主流的表象背後,我們看到那些行走在道德前線的“90後”甚至“00後”身影。

71、曾經,“路人”成為了“冷漠”的代名詞。當我們還在指責路人冷漠,感歎社會悲涼時,“最美女孩”刁娜舍一條腿救車禍女子一條命,“私車公用大叔”艾尼瓦爾•芒素免費接送老弱乘客上萬次,沈星、陽鵬挺身而出勇救他人,拒做冷漠路人……這些素不相識的人用人性之善為道德寒冬“破冰”。

72、有這樣一群中國食品行業的從業者,他們誠實為人,誠信為本,以一顆好“糧”心捍衛着這個時代的道德準則。

放心“油條哥”劉洪安,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的當家人賈合義,種“良心菜”的農家女林水英,讓孩子喝上放心奶的王景海,“傻子”糧油店店主曹偉……他們在一根蔥、一袋奶、一粒米、一個饅頭、一塊姜中“斤斤計較”,有良知,講良心,打破無奸不商的怪圈,守護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美德。

73、做大官還是做大事,是人生志向的分野,決定了人生的格局,也決定了人生的結局。多少人為了人民的事業奉獻了一輩子,成就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我沒有時間,評院士要花很多時間整理東西,還是把手頭的事情先做好。”黃大年不願申報院士,一心隻為提升國家地球實體學的研究水準,這正是做大事的生動寫照。近年來一些落馬者,一開始他們也曾想幹一番事業,但在升遷無望後,便轉向堕落腐化,最終滑入違法犯罪的深淵。這些案例警示我們,做大事的意志不堅定,遲早會出問題。

74、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兒童作家曹文軒說,“在中國,說一個人厲害,有力量有能力,會說這個人有‘背景’,而我的‘背景’是中國。這個曾經曆了無數苦難,遭受了無數災難的國家,一直矗立在我身後,她除了給我意志之外,一直向我源源不斷地提供着獨特的、價值連城的寫作資源。三十多年前,她以她内在的生命沖動,打破了閉關鎖國的格局,從此面對世界、并表現出了強烈融入世界的欲望,正是因為如此,她看到了世界,而世界也看到了我——我的文學作品。我願意一輩子站在這個‘背景’下,一輩子做一個‘有背景的人’”。

75、“越困難越有勁”,這是鄧小平的戰略選擇;“愈艱難,就愈要做”,這是魯迅的處世态度。沒有艱苦奮鬥,哪來波瀾壯闊?“登山不以艱險而止,則必臻乎峻嶺矣。”一切不平凡的成就,皆源自不棄涓滴的付出;絢爛的光彩,往往隐匿于困難背後。甘做難事,方能勝任大事。“不畏苦寒,自得其芳。”不懈努力、堅持奮鬥,一個人才能成就自我,書寫輝煌的業績。

76、強調惟創新者強,并不是全然否定模仿與跟跑的意義。事實上,作為後發經濟體,很多中國企業都經曆過跟跑環節。中國高鐵在博采衆長基礎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成就自主創新,華為也經過了數輪長跑才敢說看到了“無人區”,騰訊在推出微信前還未能擺脫模仿的痕迹……但是,看看柯達膠卷的倒下、百年尼康的轉型,企業要長期存活,同樣要面臨從創業者向創新者的蛻變。微軟公司就告誡員工,“微軟離倒閉永遠隻有18個月”,因為提心吊膽,是以永遠創新,這是勝出者所有的秘密。

77、喬布斯的同款牛仔褲、T恤衫,可能得有十幾條不止。髒了随手一換就得,不在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個細節不滿意,能把自己和下屬都折騰個半死。金庸筆下的張三豐也這樣,一件青道袍污穢不堪,人稱邋遢道人,但是大節大義不含糊。

雲淡風輕、渾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須守住一條:總得有走心的地方。處處不堅持,事事随大流,那隻能是淹沒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78、有趣的人,對生活抱有大愛。有時,即便身處逆境,他們也能過得興緻盎然;即便眼前滿是苟且,他們也總能找到詩和遠方。蘇轼就是個十足有趣的人。被貶官後,他沒有愁腸百結,而是發現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黃州,他把“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的豬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東坡肉”,并撰文《豬肉頌》,講述燒制心得。除了“東坡肉”,還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餅”,都轟動一時,流傳甚廣。生活拮據,蘇轼辟地耕種,以此為樂,寫出《東坡八首》《雨後行菜圃》等詩,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

79、有趣的人,不僅自己收獲快樂,也給别人帶來快樂。而人一旦無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讓人避之不及。現在,成長于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平日以“鬥圖”為樂,從各類小遊戲、小程式中尋求快意,而一旦合上電腦、鎖住手機,往往雙眼發脹,大腦茫然,趣味盡失。這樣的趣,終非真趣。不妨學學前人,多發現、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識,讓自己有趣,讓生活有味。

80、有一年的某報紙上曾刊登一張史鐵生與當時世界短跑冠軍劉易斯合影的照片,照片中史鐵生安靜地坐在輪椅上,劉易斯風神潇灑地站在他的身邊,兩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張照片是個很好的表征,因為其中兩人雖然皮相的差異顯著,但在另一個層面,他們是真正的知己。身體衰弱的史鐵生,雖然連站也站不起來,但他的靈魂卻在無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劉易斯一樣快、甚至比劉易斯還要快。劉易斯讀過史鐵生寫的書,他尊重這個坐在輪椅上的中國作家,這位運動健将凝視着史鐵生,眼光裡不是憐憫而是尊敬。他們的靈魂是相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奔跑者,他們在與命運賽跑、與人類那與生俱來的悲劇性賽跑。

81、在瓦爾登湖,他甘願放棄優越而富足的城市生活,親手搭建小木屋,親自耕耘、播種、種植莊稼,自給自足地生活。梭羅真正回歸到生命的本質,他重新認識自己,從容面對生活,謝卻一切繁華绮麗,返樸歸真,回歸到一種最簡單、樸素,純淨的原生态中。澄靜的瓦爾登湖濾靜了思想的雜質,使梭羅的人生變得更加深邃、純淨和美好。

82、漫步在街頭,物質的繁華沖擊着我們浮躁的心,很少有人如梭羅一般,放棄繁華,而獨自一人靜靜地耕耘,靜靜地思考,靜靜地追尋。日子總是淡淡的,一頁頁翻過,很少有人能品味出它的真谛。是以,我們該坐在自己的瓦爾登湖邊,過我們自己的生活。

83、在那個學人身不由己的時代,國學大師陳寅恪能夠過濾淨化自己的心靈,堅持獨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學深思的中國文化習養。尤其在“十年動亂“期間,意識形态的高壓管制也沒有讓陳寅恪在學術上做出絲毫讓步。相反,他提出,做學問不應該受到政治的影響。沒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談不上 “現代化”的,更談不上“世界之公民”。

84、這是一個“絕不願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主動放棄繼承的酋長之子;這是一個為了消滅種族歧視而把最美好的27年生命擲于鐵窗之内的黑人鐵漢;這是一個遭遇無數屈辱、歧視、背叛,卻在給女兒的信中稱“隻要有鋼鐵般的意志,你可以把不幸變成優勢”的樂觀父親;這是一個84歲開畫展、以監獄生活為主題的畫家;這是一個表示“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其實我仍在獄中”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這是一個晚年嘗到權力的滋味卻主動挂冠求去,隻想“在童年時嬉戲玩耍的山坡上漫步”的退役總統……

曼德拉對我們的意義,正在于他所擁有的,恰是我們所匮乏的。追逐權力和财富,放棄寬容與互信,視奉獻與犧牲為愚蠢,人生盡失生動和色彩,更熱衷居高臨下鄙視、嘲笑甚至仇視比我們更不幸、更卑微的人群……這樣苟活的生命,在畢生為他人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曼德拉面前,能不黯然失色?

85、曼德拉的善于忘卻是源于他的博大胸懷和善心寬容的境界。他在監獄中承受了繁重的體力勞動、獄警刺耳的嘲罵和無盡的希望與失望,而他的精神世界發生了鳳凰涅槃般的巨變,那顆激進的心漸漸變得溫和。經曆無數次深刻的思考,曼德拉領悟到勇敢并不是無畏,而是征服畏懼。

86、如果沒有林徽因的輔助,梁思成很難完成《中國建築史》。張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終生癡迷的古建築來比喻他們的結合:梁思成是堅實的基礎和梁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撐;而林徽因則是靈動的飛檐、精緻的雕刻、美麗的欄杆。他們一個厚重堅實,一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合無可替代。

87、1945年二戰行将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将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于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對日戰争中陣亡。

88、哈佛大學羅爾斯教授,15年不發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義論》。他講課非常認真,當他講完一學期的課向大家告别時,學生們不約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經離開教室很遠,學生還在鼓掌——為他的學術精神而鼓掌。有在場的中國學生問,你們要鼓到什麼時候?他們回答,要讓羅爾斯教授在很遠的地方仍然能聽到掌聲。現在《正義論》成了經典,全球研究它的專門論著有五千餘部。

89、袁隆平奮鬥了大半生,都是和雜交稻打交道。麥哲倫終其一生完成的傑作,無非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這個今天幼兒也知道的常識;曹雪芹嘔心瀝血,“一把辛酸淚”,也隻是換來“滿紙荒唐言”,一本書都沒有寫完;萊特兄弟為了讓飛機離開地面,一輩子忙得沒時間談戀愛,他們幽默地說:“我們沒有時間既照顧飛機,又照顧妻子,一生隻能幹好一件事。”

90、諾貝爾文獎得主、德國作家格拉斯在回憶錄《剝洋蔥》中自述17歲曾經參加黨衛軍為納粹效力的往事。一個垂垂老者在回憶錄中披露自己不光彩的經曆,這是一種忏悔,也是一種對曆史負責任的表現,他理應受到尊重。

91、2015年1月,成功當選克羅地亞總統的基塔洛維奇自诩為“來自群眾的女性”,絲毫不介意拿自己的平凡出身進行調侃,還多次當衆強調自己就是一個“鄉下姑娘”。而樸素的鄉村生活也教會了她不少過硬的生活技能。後來,直到她擔任北約助理秘書長的重要職位時,還常常向人打趣稱:“也許我是北約組織從業人員中唯一會擠牛奶的女人。”

92、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栖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迹,用實際行動诠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鐵鎬與山石的碰撞中,在一次次铿然作響間,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93、一貧如洗的外表,往往有着最充實華貴的精神。你看海子,你可以說他一貧如洗,可他卻幸慰着每一座高山,他給他們取了溫暖的名字,他便是擁有萬千山河的富者;你看德蘭修女,你也以說她一貧如洗,畢竟她的遺物隻有一雙涼鞋、三件舊衣和一幅耶稣受難像,可她的仁愛傳教會卻擁有四億多美元的資産,她無愧真正的富者;你再看徐渭,一生貧寒,溫飽無依,是個道地的貧者,可他那一幅幅卷軸,一件件丹青無一不價值連城,身價斐然。

94、愛因斯坦的天才造就了相對論,這無人否認。但當人們翻開他的手稿時,發現那兒并沒有複雜的微積分,沒有精緻的三段論,隻有幾萬次看似普通的計算、推理和證明。每一次的計算、推理或證明本身很微小,但正是這些微小的細節促成了人類科學史上的一次突破和飛躍。

95、張愛玲不美,但她那由内心散發出來的才氣與獨特的氣質會令多少驚歎與贊美;三毛也不美,但她那夢中的橄榄樹與撒哈拉沙漠令多少人如癡如醉;愛因斯坦甚至很醜,但無礙我們欣賞他對科學熱衷的心,梵高甚至可以用令人恐怖來形容,但無礙我們欣賞他對藝術的癡狂……隻是換了個角度,這些外貌上不完美的人給我們留下的卻是跨越曆史長河的記憶。

96、當無數歆羨的目光投注到當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身上之時,誰又能想象他曾與妻子開着一家小店,整日為柴米油鹽的瑣碎煩惱?一支能镌刻山河,能序寫人生的筆,怎能這樣在世俗的人間裡蒸幹油墨?他毅然決定全家搬到鄉下,過一種清幽的生活。終于,他成了一名最純粹的作家,他找到了文學這一個真正屬于他的舞台,他造就了最炫目的成功!

97、“住在布達拉宮,我是雪域之王。走在拉薩城中,是世間最美的情郎。”這是倉夾嘉措留下的詩句,也是他對于人性本能不可抗拒的寫照。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全是為這種本能而活。他不貪戀權位,更不為财富而誘惑,他的心,時時刻刻尋找人間最真實的情感,他把人間的至真至愛,把人間最美好的天性釋放得淋漓盡緻。

98、奧黛的•赫本,她擁有天使般的微笑,她曾經是個芭蕾舞舞者,但當她在發現無望當上首席舞者時選擇了演戲,但精湛的舞技為她得到更多的掌聲。奧黛的曾經遺憾自己不能站在夢想中舞台的中心,用腳尖跳出屬于自己的舞步。但當她走進了演員的世界,她卻意外地發現曾有的舞蹈基礎的價值。芭蕾的高貴在她的身上被演繹得淋漓盡緻,芭蕾的美麗被她帶進了銀幕,帶進了她所演繹的每一個角色中。原先的舞蹈基礎,赫本發現了它另外的價值,即使做不成首席的舞者,卻能夠讓自己在銀幕中完成一個又一個華麗的轉身。

99、當人們閉着眼睛,享受着貝爾•坎農那宛若天籁的嗓音,是否會有個聲音提醒着你;他曾在政壇打拼!每一個日日夜夜,當他作為巴西文化部長四處演講,口幹舌嗓,嗓子嚴重不适之時,貝爾就會坐在一個安靜的角落,他期待改變,他要做真正适合并且有趣的事。終于,政壇少了一個顯然不太油滑的政客,樂壇多了一個能激蕩人心的歌者。是的,他站對了舞台,在麥克風前,唱出了人生的最強音,這樣的選擇無疑比無數程式化的演講,更令人動容。

100、當無數的掌聲響徹賽場,伊辛巴耶娃,這一撐杆女王,再次面對成功綻放她芬芳的笑靥。她如玫瑰般美麗盛開之時,誰又曾知曉她曾面對着一個體操賽場黯自神傷?身高的突增使她被迫與體操告别。可她選擇了一個更适合自己的領域,從此一根竿,一個絕美的女子,演繹着體育王國的一個童話,和她的名字一起,搖曳在無比絢麗的人生頂端。那一方舞台,回報她的,不僅是名利,還有一種來自生命底端的極緻欣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