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從1993年經國務院準許成立至今,三峽集團的自主創新走出了獨特的成功之路。通過內建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原始創新等自主創新模式,三峽集團實作了對發達國家多領域的追趕與超越。
文 / 向欣、陳勁、郭彬
自主創新是開發中國家在創新實踐中提出的一個概念。企業隻有通過對其他企業先進技術的不斷模仿學習,才能掌握新技術的核心要素。自主創新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積極促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二是加強內建創新,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市場競争力的産品和産業;三是加強原始創新,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與之相對應,自主創新的模式有三種類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內建創新及原始創新。這三種模式是實作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綜合體系,是一系列創新活動相繼或交織開展并不斷回報的系統化動态過程。
三峽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營運企業和大陸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從1993年經國務院準許成立至今,三峽集團的自主創新走出了獨特的成功之路。三峽集團通過內建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原始創新等自主創新模式,實作了對發達國家多領域的追趕與超越。
自主創新突破“技術壁壘”,攜手共創“一流工程”
內建創新是按照自己的發展需要,搜集、擷取、整合外部現存知識或技術,創造出全新産品的創新。三峽集團通過與國内東方電機和哈爾濱電機廠合作進行國際招标和技術引進,完成了內建創新,實作了創新應用,打破了水電機組的天花闆。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正式成立。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始建設。三峽集團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水輪發電機組的制造能力不足。多次研究後,經國務院三峽建委同意,并參考政府提出的“以市場換技術”政策,三峽集團最終于1996年6月宣布三峽左岸電站14台70萬千瓦機組一次性地進行國際招标。經過激烈的談判後,中标的外商最終同意轉讓技術,同時答應轉讓機組設計軟體源程式。1997年,在人民大會堂,三峽總公司分别與兩大國際聯合體簽訂了左岸14台機組的制造承包合同,分别由哈電、東電接受轉讓技術、分包并聯合設計。2004年3月27日,三峽工程右岸12台機組制造合同簽訂儀式正式舉行。阿爾斯通、哈電和東電三家機關各自承擔4台機組的制造任務。此外,三峽集團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具體措施,使得哈電和東電兩個企業實作了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正是三峽工程的對外技術引進和對内支援創新,令國内企業将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了手中,進而使右岸機組的整體價格下調,與完全從國外引進相比,成本節約了10%以上。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象地說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超越“巨人”,對引進的國外技術進行研究、消化和吸收,再創造出新的技術和産品。在這種創新方式下,投入以及風險都比較小,且見效較快,這成為三峽集團追趕超越行業其他企業的第一步。
為了達到“一流管理”的要求,三峽集團在不斷對比考察下,決定引進加拿大蒙尼柯的MPMS系統,在引進合同中規定了三峽總公司擁有産品的知識産權。引進之後,三峽集團認真剖析MPMS系統,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創新。1999年,“國産化”的TGPMS系統正式上線運作,并在2000年獲得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TGPMS“飛”出三峽,服務于三峽集團内外部的很多大型工程項目。2019年,基于對TGPMS已有優秀業務邏輯和工程管理理念的深入了解,三峽集團研發出了可支援多項目、操作更加便捷、協同效率更高還能支援移動的進階版TGPMS,該系統還在持續完善提升,為三峽集團發展戰略服務。
原始創新是企業在自有資源基礎上,獨立研發出突破性的技術和産品,即自主研究、自主設計、自行開拓和自成體系,進而争取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
在國家的主導作用下,三峽集團作為建設三峽工程的核心,努力開展自主研發,填補國内空白。不再依賴技術引進和內建創新模式,開始聚焦原始創新,自主攻克了GIL檢修關鍵技術;有效整合了各個參與方的資源力量,圍繞清潔能源産業鍊部署了創新鍊,實作了各種創新要素的聚集;聯合外部企業共同攻關污泥協同處理技術。
綜上,三峽集團的自主創新模式經曆了內建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原始創新三個階段,由融合相關技術到技術引進學習再到填補國内外空白,三峽集團實作了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完美蛻變。
從“一流工程”到“一流企業”:三峽集團踏上自主新征程
通過分析内外部影響因素,三峽集團做出了自主研發的決定。為落實該決定,助力原始創新,實作創新驅動發展,三峽集團從内外兩個層面适時地采取了明晰頂層戰略,完善組織結構,整合創新資源,健全管理制度,強化合作網絡等措施。
踏上自主創新征程——三峽自主研發決策過程。基于國内外市場推動,國家重視創新、提供創新支援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以及獨特的創新文化、高度的企業責任感和具備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等内部因素的驅動,三峽集團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原始創新,勇敢地踏上了自主創新的征程。
落實創新戰略,引領未來發展。創新戰略是企業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創新能力是企業提高創新績效和擷取持續競争優勢的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戰略的制定要特别重視創新能力的建構。三峽集團成立之初便确定要進行自主創新,通過不斷創新解決工程實際問題,促進集團發展。近年來,三峽集團更是加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努力尋求關鍵技術和核心領域的突破,到将技術薄弱環節作為自主創新的主攻方向,再到現在産業鍊和創新鍊的交相部署。三峽集團深入開展自主創新,突破并掌握更多“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由此可見,三峽集團的創新戰略逐漸清晰,從戰略層面對集團創新發展提供指導。
完善組織架構,支援戰略落地。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總是在一定的企業組織結構條件下進行的。創新組織模式決定了知識與技術在組織内的傳遞與分享機制,也确定了組織内各類創新資源的配置方式、配置途徑與配置效率,進而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效率和能力。脈絡清楚的組織架構能夠更好支撐創新戰略的落地。目前,三峽集團已初步形成具有獨特優勢的國家級—省(部)級—集團級—子企業級多層次和多專業的科技創新組織架構。二級企業根據自身業務和實際情況,設立了相應的技術研發機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為積極發揮員工創新活力,三峽集團共組織建立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60餘個,基本做到了全員參與創新。
整合創新資源,激活創新源泉。創新資源是創新活動的核心要素,是産生創新成果,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素的總和,或者說企業為進行創新活動所需要和利用的各種資源,是創新活動的物質基礎,而這裡的資源既包括研發資金,又包括研發人才和知識産權。為促進自主研發,三峽集團發揮盈利上的優勢,在研發資金上給予了員工充分的支援,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尤其是加大了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研發投入;為破解人才引進難題,三峽集團指出要優化人才管理體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和改進人才評價機制;此外,三峽集團對于企業内部員工的知識産權也做了合理的規定,同時,三峽集團勇擔國企重任,明确規定在申請外國專利前需首先申請中國專利。
健全管理制度,營造創新氛圍。2016年,三峽集團便開始試行一套較為完備的科技工作管理制度,按照“分類分級”“分層分布”和“報批報備”的管理要求,形成了集團公司、子公司和生産機關三個層面的科技管理工作,并針對不同的科技創新成果采取了不同的激勵措施,激發員工開展研發的熱情。完善的管理制度為企業實作高速創新發展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三峽集團高層管理者還制訂了配套的創新制度以規範科技工作管理,促進科技創新與應用,提高公司的核心競争力。此外,在建設管理方面,三峽集團也開創了一種适配組織發展的管理體系。
強化合作網絡,發展內建優勢。合作創新網絡是一個具有共生關系的經濟共同體,是創新主體通過發揮各自的異質性,與其他主體協同創新,實作價值共創,基于長期信任關系形成互相依賴和共生演進的網絡關系。三峽與外部資源供給端統籌發展實作合作共赢,自三峽工程開始,便與上遊相關企業如東電和哈電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此外,還不斷完善産學研合作網絡。與清華大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研究機構以及各行業協會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此外,還邀請行業頂級專家進行創新咨詢指導工作,共同為國家重大工程保駕護航。
三峽集團自主創新的成功經驗與啟示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三峽集團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自主創新之路。在渡過一道道難關,成功建設一個個世界級大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的過程中,三峽集團收獲了許多成功經驗。
充分利用政策支援。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和運轉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發展的重要标志,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大陸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典範。三峽集團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充分利用政策支援,因響應“市場換技術”的國家政策進而解決了水電機組的難題。
勇于承擔國家重任。正是三峽集團勇擔大國重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國内企業中擁有良好的品牌影響力,為集團長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援力。
靈活選擇創新模式。作為重大工程的組織建設者和運作管理者,三峽集團并不拘泥于某一種自主創新模式,而是根據不同工程需求靈活選擇合适的模式,進而造就了三峽集團的重大創新成果。
完善創新體系建設。三峽集團在企業内部開展企業創新體系建設工作,從組織、資源和制度等多方面共同采取措施,助力原始創新。同時,三峽集團将創新政策與制度支援端,與外部資源供給端,這兩端緊密聯系,強化合作網絡,實作各主體間互惠互利、共同發展,通過從内外層面采取措施,促進企業創新發展。
三峽自主創新的成功曆程也為其他國有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依托舉國體制,建一流工程辦一流企業。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念,加強與各企業、高校和研究院等機構的合作,整合各方資源,集百家所長,努力建立在全球具有競争力和影響力的一流企業。
緊跟國家政策變化,提高政策敏銳性。充分學習國家的政策指導意見,不斷把國有企業優勢轉化為改革發展的競争優勢,将國家政策指導意見融入公司治理結構之中,為企業改革發展提供無窮動力,赢得持續競争優勢。
始終牢記國家使命,彰顯國企擔當。為了提升國有經濟五種能力,實作自身生存與發展,自主創新是國企發展必由之路。在此過程中,國企應勇于跳出舒适圈,破除“有能力缺動力”的局限,充分利用資源、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充分彰顯國企擔當。
國有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适的創新模式。在進行自主創新時,不必拘泥于某一種自主創新模式,而是從實際出發,根據企業發展需要針對不同内容選擇恰當的自主創新模式。
國企在自主創新發展過程中應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三峽集團一直緻力于自身能力的提升,系統布局推進創新體系建設,注重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加快企業自主創新步伐,努力引領行業發展進步。
新起點賦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喚新作為。“十四五”新階段是三峽集團創新實作突破的關鍵時期。力争在“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競争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和國内領先的生态環保企業。
關于作者 | 向欣:三峽集團科技創新部副處長,正進階工程師;
陳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博導,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郭彬: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項目總監
文章來源 | 本文刊登于《清華管理評論》2021年11月刊,内容有删減
責任編輯 | 朱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