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的曆史是一個整體。全國的地方黨史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是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挖掘本地的黨史資源,講好富有本地韻味的紅色故事,是促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江蘇紅色之城鹽城推出了一套精品之作《紅色鹽城百年記》 (費堅教授主編)。全書共51萬餘字,240餘幅圖檔,編寫展現了一些重要特點:

圖檔來源于網絡
立足鹽城地域重溫初心使命。鹽城是革命老區,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是一座具有深厚紅色文化底蘊和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其百年黨史在江蘇百年黨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共百年黨史、軍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紅色是百年鹽城曆史的精神底色,也是這部書的顯著特色。書中首先介紹了鹽城早期共産黨人的紅色故事,讓人們感受了共産黨人星火燎原初心如磐、筚路藍縷矢志不渝的精神。如,書中記述了1925年以鹽城籍共産黨員、勞工運動先鋒顧正紅被日本資本家槍殺事件為導火線而爆發的五卅運動。這一時期,一批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求學或工作的鹽城籍愛國青年,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他們受黨組織派遣,傳回家鄉,義無反顧地播撒革命火種,建立黨的組織,忠誠忘我地為黨工作,成為中國共産黨在鹽城最早的播火者。1927年,鹽城地區最早的基層黨組織中共東台縣特别支部成立,阜甯、鹽城、東台“老三縣”也陸續建立縣委。
掃描百年征程講好鹽城傳奇。全書以時為經,以事為緯,記述事件忠于史實,标題提煉别具匠心。如“牛車棚裡誕生的阜甯縣委——鹽城‘老三縣’縣委相繼建立”,記錄了鹽城早期黨組織建立的過程,從縣級層面反映了偉大的建黨精神。“‘又見同侪并馬歸’——新四軍、八路軍會師白駒”,記述了1940年10月新四軍、八路軍貫徹中央“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會師鹽城,開創華中敵後抗戰新局面的曆史。 “這裡‘風’景獨好——世界單期規模最大風電項目在東台開工”,呈現了鹽城新能源産業取得的喜人成就。“黃海濕地 最美遺産——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反映了鹽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态文明重要思想,于2019年7月将黃海濕地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産,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鹽城經驗的情況。
突出成就精神為黨增光添彩。這套書堅持以大曆史觀和正确的黨史觀記錄黨的地方曆史,把鹽城百年黨史放在黨的百年曆史大視野裡書寫,用典型曆史事件及其所反映的成就和精神為黨的百年紅色曆史增光添彩。該書以鹽城地方黨組織的活動為主線,既突出反映鹽城革命老區、紅色熱土這一特色,重點書寫了鹽城早期各級黨組織的建立過程和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在鹽城上司華中人民進行敵後抗戰的豐功偉績,又對鹽城進入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奮鬥曆程,及時整理記錄,資政育人,集中展現了鹽城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展現了黨組織上司老區人民艱苦創業、不懈奮鬥、百折不撓的努力和創造。
作者:李忠傑 (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編輯: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