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得醜有多憋屈?因為醜,憑本事考一個狀元,還被皇帝改成了榜眼

長得醜有多憋屈?因為醜,憑本事考一個狀元,還被皇帝改成了榜眼

在中國千餘年的科舉考試曆史上,1904年最後一科考試進入前三甲的分别是劉春霖、朱汝珍、商衍鎏三人。民間傳言本來第一名是朱汝珍,因為老佛爺慈禧太後覺得劉春霖的名字寓意好,就将其點為狀元,進而把廣東籍的朱汝珍向後排了一個名次,點為榜眼。

這是民間傳說,不知道真假。在長治市壺關縣也有一個類似的傳說是明洪武年間壺關人郭翀考中了皇榜第一名,由于皇帝朱元璋覺得郭翀長得有些醜,就給降為第二名,成了榜眼。郭翀真狀元的傳說,還多次被寫進了地方史志裡,更弄得真真假假,無從分辨。

長得醜有多憋屈?因為醜,憑本事考一個狀元,還被皇帝改成了榜眼

明萬曆《潞安府志·紀事四·異聞》載:

壺關柏林西山有古北極祠,幽僻,人不敢夜入。郭翀未第時,與友人賈敏、李素約取神笏。二友先令人潛神座後,欲恐喝翀。其人忽聽神雲:“郭狀元借笏。”翀至,取笏,見神立授之。後翀開科,胪唱第一,及登殿,太祖從燭影下見其眇,曰:“真榜眼。”因易第二名,人猶稱郭狀元。

清康熙《壺關縣志·人品志·進士》載:

郭翀,字子翔,治春秋,栢林鎮人。洪武庚戌鄉試第八名,辛亥中進士,首開科榜眼及第,授考功主事。父老相傳,微時與友人夜分詣本鎮北極廟約取神笏,衆潛伺之。聞廟内神語:“今夕郭狀元借笏?”移時,郭至取,笏神起立授之,出示衆畢,送笏,神仍起立受之。舉進士廷試畢,傳胪第一。明太祖皇帝于燭影下視其貌頗寝。第二名乃吳伯宗。帝曰:“伯宗名士。”竟填伯宗為狀元,而以翀為二。

長得醜有多憋屈?因為醜,憑本事考一個狀元,還被皇帝改成了榜眼

後來在清乾隆《潞安府志》中有與明萬曆版“府志”同樣的記載,隻不過是位置從“異聞篇”移到了“雜記篇”。清乾隆和道光兩個版本的《壺關縣志》,甚至清雍正和光緒版的《山西通志》裡也有非常類似的記載,無非都是同樣的說法:郭翀博學多才,研究《春秋》方面很有名氣。他常常與好友賈敏、李約切蹉學問,交談之中,常常以第一人自許。殿試揭曉唱名的時候,果然高中第一名。但在皇帝朱元璋親自召見時,在燭影閃爍中見郭翀的面相要比第二名吳伯宗差一些,遂将郭翀降為榜眼,吳伯宗就成了新科狀元。

在郭翀中進士一百三十餘年後,弘治十五年(1502)中進士的浙江德清人陳霆,既是官員又是學者,官至刑科給事中,曾出任山西提學佥事。在山西任職時,也不嫌事大,寫了一首詩為郭翀鳴不平,明萬曆和清乾隆版《潞安府志》都有收錄:

“三晉古雄國,曆世多異人。偉茲壺山賢,開國推文臣。微時掇神笏,塑偶起欠伸。登龍首胪唱,氣壓三千群。誰雲貌不揚,便服皆經綸。何時拜遺像,千古瞻風塵。”

長得醜有多憋屈?因為醜,憑本事考一個狀元,還被皇帝改成了榜眼

民間傳說可以不信。但是,當朝官員寫詩說此事和傳說一緻,并且寫進地方志裡,不僅是縣志,還有府志和省志裡出現記載,你說可是信啊還是不信?既然有這種聲音流傳也不一定是空穴來風,據說在會試時,吳伯宗是第二十四名,郭翀是第一名。

在明清兩代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時間在鄉試次年。由禮部主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考試通過者成為貢士。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一般就不會落榜了,隻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完畢,第二天閱卷,第三天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二、三甲都通稱為進士,在殿試後立即封官授職。

非常幸運的是,洪武四年(1371)考中的進士名單一百餘人中竟然就有來自壺關縣的三個,郭翀和賈敏、李素。郭翀被任為考功司主事,賈敏和李素被分别授官予江西武甯縣丞、宜春縣丞。全國錄取百十人,一個山區小縣就占了三個,這比壺關縣中學一年考上十個北大清華學生要難得多啊。

長得醜有多憋屈?因為醜,憑本事考一個狀元,還被皇帝改成了榜眼

殿試本來就是皇帝親自主持,就像公考面試一樣,看臉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況在有明一代,要求科舉取士,務得全材,“設科取士,期必得乎全材。任官惟能,庶可成于治道。 ”面試嗎,主考官的任性成分就要有一些的,皇帝這麼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也不一定就是因為臉醜一些那麼簡單。

當了狀元的吳伯宗并不是想象中的小白臉,那确實是一個文武全才的角色所在,他是明初的天文學家,參與會修《大明月曆》及後妃功臣傳。洪武十五年(1382),晉為武英殿大學士,奉命翻譯了《回回曆》《經緯度》《天文》等書,成績卓著。

而郭翀和吳伯宗的關系似乎也沒有因為是競争者而怎麼樣,在《潞安詩鈔》中收錄有郭翀一首詩,題目即為《中書省奉和吳公伯宗》,說明二人互相唱和往來,關系融洽。詩中也沒有對皇帝把欽點狀元給了吳伯宗,自己成了榜眼有絲毫的怨言。詩為:

鳳凰城阙紫霄間,曆數丕承王氣還。舊說圖書符洛邑,載瞻玉帛會塗山。太平有象耕桑盛,邊奏無聞甲胄間。自古英才跻盛美,願歌天保達龍顔。

長得醜有多憋屈?因為醜,憑本事考一個狀元,還被皇帝改成了榜眼

曆史中的郭翀,似乎就是考皇榜這一件事,再也沒有見到其他記載,倒是在他的老家壺關縣還流傳着關于“郭閣老護駕”故事,生動活潑。

話說在明朝時候,朝裡有一位丞相姓韓,是壺關縣店上鎮的瓜掌村人,他還是當朝壺關人郭閣老郭翀的姐夫。韓丞相高官厚祿,大權在握,但是人心不足,竟有謀權之心。于是,韓丞相就和他的死黨們勾結串通,挖空心思地想出了一套拐駕出遊之法,企圖在荒郊野外殺害皇帝篡奪皇位。

一天早朝,韓丞相給皇帝上了一份奏章,說:“瓜掌有個小偏橋,橋上有二十四個金拔條;小小圪栳山,舉手夠着天,如果夠不着,踩上一塊半頭磚;登上風則嶺,一眼望見三座城。仙境神池無其數,處處都是好風景,口頭塔店巍巍池,南北行頭連掌池,石坡安口盤馬池,大河橋上楊家池,鵝屋柳泉二土池,南北刁掌小葦池,東西王宅錄百池,淙上賽裡龍郡池,東西歸善黃野池,川底禾登四家池,十裡七裡常家池,辛村土河有天池,打開石門看水池,銅幫鐵底燕子池。”

長得醜有多憋屈?因為醜,憑本事考一個狀元,還被皇帝改成了榜眼

朱皇上看後,連連稱妙。便吩咐太監傳旨擺駕,登程出遊壺關。忽見一位大臣出班跪地,直谏忠言。原來這進谏大臣不是别人,正是韓丞相的小舅子郭閣老郭翀。郭閣老家是壺關縣小南清村,他察覺到姐夫居心不良,行動詭密,藏有謀反之心。不顧親戚關系,當即冒命擋駕。

郭閣老說:“奏章上寫的那些名字,壺關倒是真有。瓜掌村有個小偏橋,但橋上并沒有那二十四個金拔條,隻是有二十四個鐵圪巴。圪栳山上有一個石窯洞,洞頂的石崖口刻着一個‘天’字,離地有七八尺高,大個子伸手能摸到,小個子夠不着,墊上三、兩塊磚,并不是能觸摸着我們頭頂上的青天。站到風則嶺上,能看見山下的新城、趙城、杏城這三個村莊,并非三座城池。還有那十四個風景池,除了燕子池是個水池之外,其餘的都是些小村子名稱。有的村子裡雖然也有個小小旱池,但都是天上下雨地下流進去的,并沒有清泉活水,就連城裡的燕子池,非但沒有什麼銅幫鐵底,還是一個常年幹涸的漏池。壺關縣是太行山之巅的一個貧脊山區,地勢高寒,長年缺水,遇上旱年,寸草不見。大風驟起,飛沙撲面,哪有什麼山川美景可賞?”

長得醜有多憋屈?因為醜,憑本事考一個狀元,還被皇帝改成了榜眼

朱皇帝撤回出遊壺關之旨,并當即革除韓丞相的官職,貶家為民。郭閣老大義滅親,護駕有功,官升一品。根據壺關常年缺水,河幹池枯之實情,減輕了鄉民們的農田稅賦。從此之後,在壺關縣店上鎮一帶韓、郭兩家成了仇人,互不往來。

不過,擱現在看來,郭翀郭閣老的姐夫韓丞相不僅是一個搞宣傳的好手,還是一個樂觀的浪漫主義者和預言者。短短幾句話把壺關縣那麼多村名地名連在一起,誇了個遍。以前,壺關缺水,是以村多以池名,本身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但是現在願望真的實作了。壺關不再是幹壺,而是一個生态優美生機盎然的綠色之壺。

我想,如果郭翀生到今天的壺關,憑他的文化素養,一定會比韓丞相誇得更美更好。

長得醜有多憋屈?因為醜,憑本事考一個狀元,還被皇帝改成了榜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