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望海樓四周的林海已被皚皚白雪覆寫,基本無火災風險,這讓瞭望員劉軍稍微松了一口氣。2021年12月15日,是為期3個月的秋冬防火期的最後一天,劉軍守好崗位。他站在三樓瞭望室内,透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望遠鏡,監測方圓15至20公裡内的森林火情。“一切正常!”劉軍在本子上做好記錄。
多年來,每到秋冬防火期,劉軍、王娟夫婦二人要從早晨6點忙到晚上9點,認真瞭望、做好記錄,每隔15分鐘向森林防火指揮中心通報林區情況。夫妻二人相伴,堅守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望海樓上,默默守護着森林安全。
1992年,劉軍參加工作。一開始在防火檢查站工作,檢查過往車輛和行人身上是否攜帶打火機、火柴等火種,宣傳防火安全知識。劉軍介紹,上世紀90年代的公路上,卡車、拖拉機、機車、自行車甚至馬車,什麼樣的交通工具都有。有的駕駛員一邊抽煙、一邊開車,風險不小,“防火期内,一個煙頭,哪怕一個火星落到草叢中,都極易引發火災。”
“最開始,檢查站條件很艱苦,沒有房子或桌子,隻是在道邊用一個班車殼子罩上,裡面用土坎和石頭壘起來當座位。”劉軍回憶,飯也得“兩頭吃”,“一天隻有兩頓,早晨7點在營林區宿舍吃過早飯出發,下午5點才回到宿舍吃晚飯。”檢查中發現火種要扣留,有時會遭到對方的冷眼甚至辱罵。“塞罕壩的林子來之不易,别用明火”“防火安全馬虎不得,咱多體諒”……一次次好言相勸,一次次耐心宣傳防火知識,終于換來越來越多人的了解。
2008年,根據林場安排,劉軍和妻子來到小光頂望海樓,作為瞭望員開展森林防火工作。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百萬畝林海深處,矗立着9座人工值守的望海樓,分布在林場不同位置的海拔最高處。那時,望海樓較為簡易,取暖生爐子,住的是火炕。木頭窗密封不嚴,常常外面下大雪,順窗戶縫往屋裡鑽小雪。“有家人相伴,日子總是溫暖的。”劉軍說,妻子除了幫忙做飯、打掃衛生,還幫着值守、記錄火情。
從2013年開始,林場陸續改造提升望海樓住宿條件。如今劉軍夫婦所在的月亮山望海樓裡,冰箱、熱水器、抽水馬桶等設施齊全,還通了網際網路。去年10月,這裡用上了新能源電熱櫃。
森林防火技術不斷更新換代,雖然有衛星、紅外線監控等高科技裝置,但人工堅守依然不可或缺。
有一年春天,幹打雷不下雨,雷聲中還夾雜着接地雷。“多年瞭望經驗讓我對雷聲特别敏感。”劉軍感到不對勁,趕緊上樓檢視。林場北側有一片草地,和林場搭邊。接地雷劈到這片草地,引燃了草坪,開始冒煙,劉軍立即上報森林防火指揮中心。随後,其他人也發現并上報了火情。半小時後,火及時被撲滅,沒有燒到塞罕壩的林子。
齊心協力,悉心守護,塞罕壩機械林場自建場以來,沒有發生一次火情。“塞罕壩建成林場不容易,我和同伴們要繼續努力工作,守護好這片林海。”劉軍說。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