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錄影片的微光,預示着"希望的另一面"

李曉亮

北歐導演Archie Kaurismaki今年有一部新作品。當然,一如既往的極簡主義風格,外在的冷熱,也一如既往地是電影節的頒獎季大熱。比如在柏林電影節上,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銀熊獎最佳導演"頒獎。影片片名《希望的另一面》,題材依然沉重——聚焦難民、難民生活,在芬蘭式的冷幽默中,卻将現實的灰色淡出溫暖的基調。接縫中的曙光特别有價值,也是希望之眼中的生機。

不要消耗痛苦,也不要贊美痛苦。光影記錄了現實,但現實遠不如銀幕上那麼理想主義。《愛樂之城》,讓你着迷,是因為生活中的痛苦和掙紮,困惑和艱辛,影片似乎能夠提供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硬現實之外的"另一面的希望"。

國産影視創作,曾經讓人絕望。綜藝、娛樂不是問題,但為時已晚,過度消費的戲弄,确實會消散社會關注。如果國内創作隻為票房和點選,而不必要地迎合,投資就是環形錢,甚至以犧牲唯一的創作尊嚴為代價,抛棄了一些必要的文藝作品的嚴肅性,讓一切無謂地被驅散,淺薄地失去現實的粘性,那久久不長,真正的絕望, 會成長。

這種絕望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有一種态度要堅持文藝創作者,受各種功利分規則的束縛,屠龍有藝術,沒有辦法服務;每句台詞都是一句不會互相打擾的台詞——現在是觀衆的絕望,他們被迫"同一首歌",但反複"沒有電影可選,沒有選擇"的觀衆。

最近的一些變化值得注意,反票房隻是一面。更具"希望"的代表性的另一面是我們的創意重點領域和市場回報,閱聽人認可度同時保持一緻。這個希望真的來了,首先是這家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俱樂部的《幫仁波子》,現在更加低調關注曆史和現實的力量,"22"也用口碑,多次出現在排兵布陣和票房奇迹中。

"我們來得太晚了,他們走得太快了"——一種與時間賽跑以拯救曆史的良知。由于戰争曆史與苦難記憶之間的聯系,創作者從來不敢不尊重。處處克制,不敢激起情緒,甚至表達也是以受到限制。是以,這部電影有粗糙的瑕疵,但觀衆卻是心動的。面對過去,不是為了消費,記錄是要記住的,然後是關心和反思。這是紮根于現實的嚴肅創造的最大意義。

電影制作人和觀衆對于低調的幾乎沒有宣傳的"22"跑了呼号,觀衆也表現出了态度,實際支援。這是我們電影希望的另一面。當然,實力不是追趕時尚,而是他們真切的真誠個體表達,這是影視與電影之間的良性互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