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産業從事者惠施祥的“希望投遞站”|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作者:封面新聞

視訊加載中...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快遞放那邊,外賣放這邊”,橫批“不要敲門”,這是惠施祥去年寫過的最受歡迎的春聯。今年,無論是“不是吃啥啥不是,就是幹啥啥不行”這種年輕人喜歡的趣味春聯,還是“虎嘯一聲如意到,龍騰三界吉祥來”這樣的傳統春聯,已經從惠施祥的倉庫發出過上千幅。但對于非遺工作者惠施祥來說,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嘗試,摸索出非遺為年輕人接受的新路子。

非遺産業從事者惠施祥的“希望投遞站”|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惠施祥

2006年開始寫春聯

曾經的宿舍裡不能放毛筆

在位于四川成都的倉庫中,擺着兩張桌子,一張桌子放些雜物,一張桌上擺着電腦。右邊靠牆的兩排架子上,挂着寫好的春聯十餘副,它們即将被發到全國各地。2021年的春節前,惠施祥開了一家網店,專門給人寫春聯,沒想到一下就火了。

雖然店鋪上顯示的是“6年老店”,實際上,開一家寫春聯的網店,是從2021年春節前才有的主意。但給人寫春聯這件事,惠施祥從2006年就開始做了。

惠施祥的老家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定西,位于甘肅中部,通稱“隴中”。隴中是一個地域文化概念,主要包括定西市所轄的六縣一區,即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和安定區。在隴中,曾經誕生過書法大家王了望和牛樹梅、李朝棟等。據惠施祥介紹,家鄉渭源縣旁邊的通渭縣,書畫氛圍更濃,家家都有懸挂書畫作品的習俗,所謂‘家中不挂畫,不是通渭人’。

“我從小就喜歡寫毛筆字。小的時候,我一個人呆在家裡寫字,沒人管的話,能寫到晚上三點多。那個時候,我的宿舍裡就不能放毛筆。放了毛筆,我一想起來就會寫,一寫就是一晚上,第二天根本沒有精神上課。是以,我的毛筆都是放在家裡,周末才回去寫。”

2006年春節,惠施祥的父母看着兒子如此喜歡寫毛筆字,給他出了個主意:街道上去擺張桌子寫春聯。這一寫,就從初三寫到了高三,上了大學繼續寫。臘月二十四、五就開始寫,一直到大年三十的中午才收起來。從“剛開始是寫得真不好看,就跟貓爬似的”,到寫出了回頭客,大家都排隊等着。後來上班了,不再擺桌了,在街道閑逛時遇到以往的老客人,還會被“逮住”:“今天你被我撞到了,這兒的筆墨紙硯都有,來,你今天給我寫了。”

2015年畢業後,惠施祥開始做非遺相關的産業工作。他想起了當年春聯大受歡迎的場面,心想,要不就把老早就注冊好的網店用起來,試試看現在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的接受度到底怎麼樣。

非遺産業從事者惠施祥的“希望投遞站”|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惠施祥的倉庫一側

非遺産業從事者惠施祥的“希望投遞站”|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惠施祥為抗疫醫護人員創作的對聯

将寫春聯的探索帶入非遺産業化

每一副春聯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網店受歡迎的程度,超出了惠施祥的預期。不僅有人來找他寫傳統的春聯,更多的訂單來自大學。寒假前期末考試的時候,惠施祥的店總能接到很多“奇怪”的春聯訂單。惠施祥介紹,今年寫得比較多的,就是“早上不起晚上不睡,一到期末啥也不會”,橫批“啊對對對”。還有的是“種種證書都要拿,各類考試都不怕”、“長的好看分數還高,考的全會蒙的都對”等等。這些,展現的是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态度。

“現在的學生,大多想的是要有好的成績,是以會有些激勵自己的話。還有一些年輕人會通過自嘲方式,來警示自己要不斷進步,就像剛剛看到,‘不是吃啥啥不是,就是幹啥啥不行’這些,但實際上都是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隻是表達方式不一樣。”惠施祥這樣了解這些“奇怪”的春聯。

因為受到年輕人的喜歡,惠施祥寫的春聯走到全國各地。雖然開店才第二年,但在網上也擁有了一批回頭客。

在惠施祥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受到網店的啟發,把這樣的方法用在了非遺的産業化探索中。

惠施祥所在的中國西部非遺文化産業研究院,是一家從事非遺産業研究的機構。惠施祥想要摸索出非遺産業化的新路子,把書法、春聯、年畫、剪紙等中國傳統非遺文化與電商、新媒體合作,形成非遺國潮産業生态鍊,讓更多的非遺傳承人、年輕人将非遺傳承下去。

“我的目的還是要嘗試通過電商經濟,通過形式和内容創新,建立和推廣非遺文創産品生活化、時尚化、年輕化的新零售模式,讓80後、90後、00後的年輕人了解非遺,喜歡非遺,消費非遺,推動年輕化的非遺國潮消費市場更好發展。”

惠施祥和團隊研究出了“非遺人物會客廳”的系列策劃。他們将非遺帶進了鄉村、城市,還有人流量大的酒店,從住、行、體驗等多個方面推廣中國非遺。從寫春聯中領悟出來的傳播方法,為非遺的傳承和助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希望。

“就跟我現在嘗試做的春聯,它就是必須跟年輕人的生活結合到一起,才能夠讓年輕人喜歡,讓年輕人樂意在春節的時候,去貼這樣的一副春聯。在這個的過程中,它不僅是‘貼春聯’這一個習俗的傳承,還有對中國書法的傳承。”惠施祥是這樣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

寫了這麼多春聯,惠施祥自己最喜歡的,還是那副“家興人興事業興

福旺财旺運氣旺”,“因為它包含了很多内容,既有對家庭的期盼,也有對個人的期待”。在惠施祥看來,無論是趣味春聯也好,傳統春聯也罷,它們展現的都是每一個人對于更好生活的向往。素不相識的顧客提出一個個期冀,這些對于來年的期盼和希望被惠施祥寫在春聯上,再被投遞到全國各地。這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可以說,惠施祥的小店,本身就是一個“希望配送站”。

2022年的春節快到了,今年,你想寫一副什麼樣的春聯?

非遺産業從事者惠施祥的“希望投遞站”|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