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合确定訂單打通農産品上行之路

要實作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增産時必增收,需要基礎設施投入、強供應鍊、新電商模式三足鼎立的支撐

就在上周的一個清晨,雲南西雙版納的玉米田裡,一枚散裝時風味隻能留存幾小時的小苞谷被采摘下來,帶葉熟化迅速進行真空包裝。随後,它出現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淘菜菜小店,等待昨夜下單的社群居民前來提貨。

這或許已經是城市消費者司空見慣的訂單農業場景。而在它背後,一場由社群電商新業态發起的“聚合确定性訂單”的供應網絡革命方興未艾。

所謂“聚合确定性訂單”,是指電商先聚合需求再集中供應,先通過“預售”方式收集訂單,農民按城市消費者确定的訂單生産、收割,電商和末端的小店再通過“次日達”“自提”等方式,将産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種堪稱訂單農業2.0版本的更新更新,讓農民對自己種多少、收多少、掙多少這三個“多少”有了底。

确定性訂單為何如此重要?在訂單農業1.0版本中,銷售企業通過預估銷量向農村下訂單,或者根據産量确定購買量,農民種多了不一定賣得掉、價格也不一定賣得好,雖然有了訂單,但因為資訊不對稱,仍舊難以擺脫“增産不增收”的桎梏。

如今,以确定性訂單為橋,一端,上百萬社群裡的夫妻小店正在織密更為穩定、龐大的社群電商基底;而另一端,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農戶可以搭橋融入供應網,直連萬億級的新消費市場。

一張張聚合起的訂單,影響的不僅是供應鍊兩端。或許很多消費者更不了解,由于農村倉儲布局不足、冷鍊物流薄弱等原因,大陸農産品流通環節損失率達20%至30%,遠高于發達國家5%左右的水準。

如何降低農産品的損失率?不必憂心渭水無車,自有奮起者造舟為梁。通過淘菜菜聚合确定性訂單模式,大陸農業長期供需錯配的痛點有望被破解,倉儲基建任務有望得以“減負”,流通效率也将得以提高。經過不到一年的實踐,農産品快速上行之路正在加速拓寬,讓更多“小苞谷”從此飛起來。

農業國的出路在于“工業化”,其中就包括農業現代化——這是由大陸已故經濟學家張培剛先生于1945年就提出的、領先于全球經濟學屆的觀點。

縱觀過去幾十年,大陸已經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取得了曆史性的偉大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确提出農村現代化的任務,并将其與農業現代化一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标。但在現代化程序中,如何齊心聚力推動農業轉型更新,将為能否樹立起牢固的城鄉關系一錘定音。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促進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做活做新農村電商,其中包括培育農村電商主體、打造農産品供應鍊等多個方面内容。

自去年3月成立以來,淘菜菜在生産端打通内部5條供應鍊,在銷售端連接配接了活躍使用者過億的平台。前端是百萬農戶、近萬個農産品基地,中端有數字農業倉,後端還有連接配接着百姓餐桌的夫妻店。在這張環環相扣的供銷網中,每個環節都有數字倉儲、農産品倉配冷鍊保鮮加工體系、流通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這樣一套新的商業模式,左手打破物流業“大而不強”的桎梏,右手通過助農增收、帶動鄉村振興築牢城鄉關聯的共同基礎,讓城裡鄉村都能在現代化的驅動下,實作同生共長。

來源: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