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條街的小吃店好樣的!連續十幾天,他們搶着為醫護和志願者送愛心餐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甯田甜

炒雞、熱幹面、炸串、大鍋菜、冰糖甘蔗梨水,這條街的小吃店紛紛說:“讓大白挑着吃。”

1月5日至今,鄭州共進行了多輪全員核酸檢測。省内各地醫護人員逆行而上,支援鄭州。

寒冷天氣裡,一個個“大白”和志願者“小紅”堅守在一線,舍小家,為大家着想。他們,太值得大家尊敬。

然而,就在他們沖鋒在前守護全市居民健康的時候,很多市民也在默默地給予他們關心和溫暖。

這不,在前段時間的數輪核酸檢測當中,鄭州市惠濟區北大學城附近英才街沿線的多家商戶,紛紛争着搶着,不約而同,自發地為他們送去熱乎乎的飯菜和熱湯熱飲。

而這一送,就是連續十多天的堅持。

○送大鍋菜和熱飲的張慶:做核酸時感覺很冷,就想讓他們吃口熱飯

白管管,做酸酸。

2022年的一輪疫情,至今,還未結束。

1月5日一大早,大雪剛過。鄭州緊急釋出3号通告:全市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包括惠濟區在内的市内9區,檢測時間10:00-20:00。

第一輪全員核酸,張慶也參加了。

“剛下過大雪,做核酸時感覺很冷。更何況,那些一直堅守在現場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張慶說,他回去,便開始盤算着,怎樣才能讓這些為大家服務的人們吃上一口熱飯。

張慶在鄭州市惠濟區濱河路與文化路交叉口附近開了一個大銅鍋涮羊肉店。在他門店一樓門口,約十幾平方米的地方,他還專門支了口大鍋,專賣焖子、大鍋菜和饅頭。

他說,這些都是現成的,熱乎乎的飯菜。他們門店旁邊剛好還有個水果店,他便讓員工買來甘蔗和梨,煮成水,一起給離他們門店最近的3個核酸檢測點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送去。

“這些水,既能解渴,又能暖手。”張慶說。

這麼多輪的核酸檢測,張慶和他的員工們一起,一直在做着他認為力所能及的事情。

直到1月18日,惠濟區的核酸檢測已暫停兩天。而他,又将30多份愛心餐送給了那些為特殊人群上門做檢測的一線醫護人員。

張慶這樣的愛心行動,不止這一次。

早在2019年鄭州疫情時,他在國基路還開有一個飯店。當時也是暫停堂食。

暫停營業的他便琢磨着,能為鄭州抗疫做些什麼?

那年,他每天都和員工一起,淩晨四點多起來,為一線醫護人員熬八寶粥。每天200多份,一直堅持了2個多月。

那次之後,令張慶感到驚喜和意外的是,去他們店吃飯的人更多了,生意更好了。

張慶感慨道,“做事之前,得先學會做人。”

而同樣的經曆,還有一次。

2021年12月下旬,門店剛開業時,他邀請了100名環衛工免費就餐。

事後,本覺得沒啥的他,卻赢得環衛工前來充卡,付費就餐。

今年41歲的張慶,做生意15年了。

這幾年,經常到外地學習求經的他感觸最深的是“種子理論” ,那就是,“要做個好人。”

這幾年,他一直在圍繞着這個理念在經營。

他經常告訴他的員工們,“要用心對待所有人。”

張慶的涮羊肉店,現在,每賣出一鍋,就會給省殘聯捐出1元。

“這樣做,感覺很踏實,很有價值感。”張慶說。

這條街的小吃店好樣的!連續十幾天,他們搶着為醫護和志願者送愛心餐

1月11日,英才街商戶為抗疫工作者送去潤肺止咳的糖梨水。趙陽 攝

這條街的小吃店好樣的!連續十幾天,他們搶着為醫護和志願者送愛心餐

張慶說,好喝又暖和的甘蔗梨水,一熬就是一大桶

○送炒雞的王莎莎:路過檢測點時心疼醫護

1月18日傍晚6點多,大河報記者與董偉傑聯系時,接電話的是他夫妻王莎莎。

“他在那邊忙着呢。”她說。

王莎莎和董偉傑夫婦在鄭州市惠濟區北大學城附近的英才街上開了一家炒雞店。

多輪的核酸檢測,惠濟區的其中一個檢測點就離她們店有百米遠。

1月5日,鄭州全市第一輪核酸時,王莎莎經過核酸檢測點。

“記得很清楚,那天很冷。”王莎莎說,她看到醫護人員堅守在現場,特别心疼,回去後便和夫妻商量,“咱們給她們送點午飯吧。也就是開個火車的事兒。”

正好,她夫妻也有此想法。夫妻倆一拍即合。

于是,鄭州的多輪全員核酸檢測,每頓午餐,夫妻倆都為附近的醫護和志願者送去了愛心餐:炒雞、熱粥、燴面、米飯。

“都是剛出鍋,就打包給他們送去。熱乎乎的。”王莎莎說,每次送過去時,“她們還很不好意思,一直感謝。這反倒給我弄得很不好意思。那一幕,讓我很感動。”

說起這樣做的原因,她說,她是90後。她和夫妻這家炒雞店,開有倆月多。是她夫妻的哥哥投資,幫忙開起來的,很感恩。

“很感恩。人嘛,要抱着一顆感恩的心。”王莎莎說,她們還有另外一家店開在另外一個大學城旁邊,因為顧客都是大學生,“都是孩子,出門在外都不容易,我們都會用新鮮的食材,讓他們吃得放心。每到冬天,我們也會為到店的顧客送一些免費的粥和湯之類的。”

這條街的小吃店好樣的!連續十幾天,他們搶着為醫護和志願者送愛心餐

1月13日,英才街商戶王莎莎為核酸檢測基層工作者送炒雞和銀耳粥。弓柏軍 攝。

這條街的小吃店好樣的!連續十幾天,他們搶着為醫護和志願者送愛心餐

1月13日,杞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午飯時間吃英才街商戶送去的炒雞。弓柏軍 攝。

○送酸辣粉和烤串的員工:“他們都有家庭孩子,和他們比,我們不值一提”

18日晚7點,大河報記者與鄭州市惠濟區北大學城的另外一愛心商戶取得聯系。

這家商戶就在大學城附近,專營烤串和酸辣粉。提及這次的愛心行動,該店所屬公司負責人王如意很是激動。

“前幾次,員工送的,我還不知道。當我知道後,特别開心,鼓勵他們要一直送下去。”他說,惠濟區其中一個核酸檢測點就在他們店對面,員工看到檢測點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一忙就是一天,那麼冷的天,“員工就想着煮點酸辣粉,讓她們能暖和暖和。”

随後,每天上午十點開門後,每次全員核酸,他們店員就趕緊先炸點串串(牛羊肉類最好的),煮點酸辣粉給她們送過去。

“做這些,微不足道。那些一直堅守在一線的核酸檢測人員和志願者們,都是有家庭有孩子的人,他們為了大家,卻顧不上自己的家人。真的讓人有種發自内心的感動。比起她們,我們不值一提。”該店所屬公司負責人王如意說。

這條街的小吃店好樣的!連續十幾天,他們搶着為醫護和志願者送愛心餐

1月8日,英才街商戶為核酸檢測一線從業人員送炸串。申晶晨 攝

○他們的“默默無聞”,讓人心裡很暖

鄭州市惠濟區迎賓路辦事處從業人員吳森說,據他了解,這幾家商戶是一直都送,隻要做核酸他們就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零星的商戶也送。

對此,鄭州市惠濟區英才社群書記申晶晨說,除了以上這些愛心商戶外,還有給核酸檢測現場送水的。

“這些自發的舉動,讓人心裡很暖。”他說,這幾輪核酸下來,每一次,這些商戶都會提前聯系,了解現場醫護人員人數和志願者人數,按需配餐。比如,有的送來炒雞,他們會留給醫護人員吃,有的送來炸串,會分下去,給志願者們吃。大銅鍋那家送來的梨水甘蔗水,大家喝着挺暖和的。其實,辦事處給每個檢測點都配備了工作餐,不過,這些商戶送來的午餐,既給一線人員多加了個配菜,飯菜比較豐盛一些,也不至于浪費。

“他們都是默默無聞地在為抗擊疫情做事,我們也希望能把這種默默無聞弘揚出去。”申晶晨說。

這條街的小吃店好樣的!連續十幾天,他們搶着為醫護和志願者送愛心餐

1月16日,英才街商戶為在核酸檢測點位上忙碌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送去愛心餐。趙陽 攝

○記者手記

采訪這一組愛心商戶時,乍一看,都是惠濟區北大學城附近英才街上的。各商戶之間也都挨得不算遠。

心想,他們會不會是組織有序,統一的愛心行動?亦或,這家看了那家的做法,也紛紛效仿?

采訪中,記者特意留心問了他們這個問題,或者,從一些細節去問,看他們到底是不是有統一策劃群組織?

不!答案是否定的。

每采訪他們中間的一個,他們樸實的話語,真摯的表達,都否認了記者這個職業多疑症的猜想。

正像炒雞店的王莎莎說的那樣,她隻是路過時懷有恻隐之心,動了真情。就是想抱着一顆感恩的心。因為哥哥幫了她們,她心裡一直想着感恩。說這句話時,根本不像提前編好的詞,而是能感受到她的真誠和善良。

正像大銅鍋的張慶說的那樣,這麼多年,他悟到一個真理,“要做個好人。”

直到18日晚9點,記者采訪社群申書記時,還在求證這一問題。

他明确告訴記者,這些商戶,他們互相都不認識,“都是一種自發行為。”

采訪到最後,記者被這一群人感動了。

感動的不是他們為醫護人員和志願者送了什麼好吃的和送了多少。而是,他們身上那種看到醫護人員和志願者時的“感同身受”,自己冷,便想到他們可能更冷;那種,看到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就聯想到他們也是誰的子女,誰的父母,誰的妻子或丈夫。

于是,他們便聽從内心驅使,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來源:大河報·豫視訊 編輯:李燕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