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舜欽一首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詩,堪稱醒世名言,值得欣賞

作者:劉玲子candy

前言:

和唐詩描繪形象情寓景中不同,宋詩注重借景生發,述志明理,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更直接具體。

如蘇轼的“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而蘇舜欽之是以欣賞石曼卿,就是因為他的詩“警時鼓衆”,與自己“詩之于時,蓋亦大物。”的理念不謀而合。

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因為支援範仲淹慶曆革新,蘇舜欽遭到保守派彈劾,被罷職閑居在蘇州。

賦閑在家的蘇舜欽閑遊鎮江花山寺,有感而發作了一首堪稱醒世名言的《題花山寺壁》,這也是一首能給人以思考和啟迪的絕句,值得我們欣賞品讀。

蘇舜欽一首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詩,堪稱醒世名言,值得欣賞

寺裡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

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宋 蘇舜欽《題花山寺壁》

簡譯:

花山寺因為鮮花繁茂、絢爛多姿而得名,但是如今走進寺院,隻看到滿庭的雜草叢生,而看不見昔日的繁花似錦。

鮮花的栽培和養護,需要園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否則,它們就不會開得豔麗和長久,而雜草自然就會蔓延生長了。

蘇舜欽一首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詩,堪稱醒世名言,值得欣賞

賞析:

這是一首記遊小詩,詩人借景抒情,有感而發,通過花山寺有草無花的事例,來闡釋名不符實的道理。

“寺裡山因花得名”,詩的首句寫“因”,交代花山寺名字的由來,因為寺院裡繁花似錦,芬芳美麗,是以就有了這個詩意而美麗的名字,進而讓許多人慕名而來。

“繁英不見草縱橫”,次句寫“果”,可是,當遊人來到花山寺後,映入眼簾的隻有滿庭叢生的雜草,根本看不到花兒的影子,而導緻乘興而來,失望而歸。

因為花山寺這個美麗的名字,遊人才懷揣着一份期望和美好滿心歡喜而來,可結果卻是極其的名不符實,令人失望而歸,徒留惆怅。

蘇舜欽一首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詩,堪稱醒世名言,值得欣賞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尴尬的局面呢?詩人在第三句給出了答案“栽培剪伐須勤力”,之是以會這樣,皆是因為栽培修剪不給力的緣故。

原來,花山寺确實是有花的,并非浪得虛名,隻是因為園丁疏懶,沒有精心管理而已。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大到一個人的成才,小到栽種一株花草,都需要付出辛苦和努力,沒有付出,哪裡會有回報呢?

如果隻是随意地撒下種子,而不去澆水施肥,修枝剪葉,用心打理,再美麗的花卉也會早早地枯萎凋零。

蘇舜欽一首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詩,堪稱醒世名言,值得欣賞

詩的最後一句是第三句的補充和結果,因為有了之前的懈怠,才會得到後面的結果“花易凋零草易生”。

“花易凋零草易生”本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花開有期,而野草本身就有它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繁英不見草縱橫”則兼具了主觀和客觀因素,“草縱橫”本無可非議,“繁英不見”則是人為的“剪伐不力”,是明顯的不作為,這種責任無可推卸。

種花不易,而守護好它們,并使之滿園芬芳,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隻有付出了汗水,才會澆灌出美麗的花朵。

養花種草如此,世人修身養性也是這樣,吾日三省吾身,常常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得體,檢討自己精神是否富有,思想是否進步。

這是一首立意深遠的七言絕句,作者從自然景觀聯想到生活現象,即是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給予世人的醒世格言,值得細細琢磨,用心品讀,自會受益匪淺。

蘇舜欽一首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詩,堪稱醒世名言,值得欣賞

寫在後面:

蘇舜欽,字子美,出身世家,景祐元年進士,青年時期即以文章知名。

他是宋代詩文運動的先驅人物,其地位深得歐陽修高度推崇。

蘇舜欽有詩名,在北宋詩壇上,與宋詩的“開山祖師”梅堯臣齊名。

“為時而著”,“為事而作”,蘇舜欽的詩歌創作主張與白居易的詩論精神高度契合。

語言質樸自然,詩意淺顯易懂,通過一件事,闡明一個道理,進而給人以感悟和啟示,這就是宋詩的魅力。

就如蘇舜欽這首《題花山寺壁》一般,通過記述花山寺有草無花名不符合這件事,來反映一種社會現象,并對此做出深刻的總結,如警世格言一般,讓讀到此詩的讀者能夠有所觸動。

蘇舜欽一首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詩,堪稱醒世名言,值得欣賞

注: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