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容華貴牡丹情 任勞任怨報黨恩

作者:方志四川

雍容華貴牡丹情 任勞任怨報黨恩

——記仁壽縣龍正鎮“牡丹園”黨支委書記蘇琴

羅 坤

在川中丘陵山區仁壽縣龍正鎮茨竹社群,有一座風光秀麗的洪峰水庫。水庫旁有一片牡丹花海。每年3月的牡丹文化節,來自眉山、資陽、樂山、成都等地的大量遊客前來此地旅遊觀光。

洪峰鄉牡丹産業觀光園(圖檔來源:川觀新聞)

這一片牡丹園就是有着10年黨齡的蘇琴獻給祖國獻給黨的傑作。

花開草綠鋪滿地,國色天香數牡丹。牡丹園中的牡丹有貴妃醉酒的粉黛、青龍卧墨的紫紅、紅白相間的豔麗等不同色系,100餘個絕色牡丹品種;開滿山坡、小徑,富麗端莊、雍容華貴、美豔絕塵,方圓百米之内馥郁撲鼻、香氣襲人,吸引許多遊人合影留念。

可能是與牡丹有緣,蘇琴被指派到牡丹園任黨支部書記。蘇琴告訴筆者:“茨竹社群牡丹産業觀光園是四川浩美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規劃2200畝,目前已種植牡丹1300餘畝,主要為油用牡丹和觀賞牡丹兩種,涉及洛陽紅、肉芙蓉、綠幕隐玉等100多個品種。”

“園區内有接待大廳、水上餐廳、有别墅住宿、停車場等一應俱全。還建有演藝中心,在文化節期間,節目特别豐富,遊客們可觀看牡丹書畫、攝影展、文藝演出,參與各種互動。”

蘇琴繼續介紹:“這油牡丹可不僅僅是用來觀賞的,它全身都是寶。經曆3年多的培育,現在的油牡丹才剛開始進入收益期。除觀賞外,油牡丹的花籽可用來榨油,花瓣還可做成花茶,提煉精油,甚至它的根部都能入藥。”

站在牡丹園中的蘇琴,婷婷玉立,婀娜多姿,正如一位“牡丹仙子”。她動情地說:“我曾在牡丹園演藝中心做過經理、搞過策劃,主持過文藝節目。我深深地相信,在黨的好政策支援下,以牡丹園為契機,我們茨竹社群父老鄉親們脫貧緻富,走上牡丹花開的富貴之路,絕對沒問題!”

20世紀70年代末,蘇琴出生在茨竹社群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跟許許多多農村家庭一樣,物質極度匮乏,生活極盡艱辛,但童年的快樂卻是富有的;踢毽子、跳繩,甚至下田摸魚蝦,上樹掏鳥窩捉蜻蜓。那時的洪峰場綠樹環繞,青山綠水,處處是鳥語花香。頑皮的小琴琴,3歲時爬上李子樹摘李子,一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摔斷了右手,落下了殘疾。心裡那個痛那個恨呀,恨自己不勇敢,要是像解放軍叔叔那樣勇猛機智,自己就不會掉下來摔傷了。從此一個夢在心中生了根,那就是立志從軍,當兵保家衛國。

因為摔傷了手,當兵夢也就無法實作,可夢中那當兵的情結還是來了。2000年蘇琴與還在服兵役的周健結婚,到部隊走了一遭,圓了當兵的夢。

雖然蘇琴沒有親自實作當兵夢,但卻一直以軍人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2013年12月,蘇琴被信任她的村民們選為村婦聯主席,多多少少成了最基層的一位小小“父母官”,她帶領着她的這些女兵們任勞任怨地走在緻富的路上。

作為一名基層幹部,蘇琴不忘初心,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踏實履行共産黨員職責。在工作中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熱情為父老鄉親辦理各種業務,主動入戶宣傳國家的惠農惠民政策,了解群衆的生産生活情況,收叢集衆反映的問題,實地調解群衆的沖突糾紛,努力踐行黨的群衆路線,把帶領群衆脫貧緻富奔小康、共建美好生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标。她就像村裡的女将軍,帶領着一群女兵,勇往無前,繼往開來。

1979年8月出生的蘇琴,2013年12月開始任龍正鎮茨竹社群婦聯主席。她孝老愛家、胸懷坦蕩、對人誠懇、工作勤奮、業績突出、任勞任怨、體貼丈夫、照顧老人、關愛孩子。利用休息時間,蘇琴報考函授大專,用知識充實自己,經過3年時間的函授學習,修完了大專函授教材,拿到了川農大的畢業證書。丈夫周健工作勤懇,默默支援妻子的工作;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滿,榮獲仁壽縣2019年最美家庭稱号。

踏進蘇琴的家,就看到很多村民來她家,有咨詢政策的,有填表格的。蘇琴總是耐心細緻、不厭其煩地解釋,無論再忙臉上都是笑容滿面。

在她家裡,随處可見那種從山坡上帶回來的樹枝樹根,稍一拾弄就成了裝飾品。花瓶裡的花也是莊稼地邊随手摘的山野野花。牆壁上挂着她繡的十字繡,有八駿圖、家和萬事興;還挂有各種繪畫作品,簡簡單單的線條,黑白或紅黑顔色的組合,就簡單地描繪出一種寫意,描繪出一種追求與情懷。

曾是幼兒教師的蘇琴,愛好廣泛,唱歌跳舞、主持節目、繪畫根雕等無所不能。而今作為村婦聯工作負責人,蘇琴努力做好村婦聯工作,關心留守婦女的生産生活情況。茨竹社群7組的張秀英,1978年出生,2017年7月查出患有淋巴癌,在樂山市人民醫院醫治。蘇琴知道這一資訊,2018年春節帶領村婦聯一行4人到她家中走訪慰問。沒過多久,又聽說張秀英的家人都不待見她,覺得她喪失了勞動能力不能掙錢,成了一家人的包袱。蘇琴就立即組織村婦聯6人趁張秀英女兒在家時到她家,對其女兒和家人進行思想開導工作。經過蘇琴苦口婆心的勸說,現在周秀英的女兒對周秀英的态度比以前有了較大改觀,其在外務工的丈夫也定時寄錢回家。

茨竹社群6組的黃桂容,懷孕期間因為一點家庭瑣事動不動就離家出走,蘇琴多次到她家進行調解,做她的思想勸導工作,還到村圖書室借書給她看。這些細微的故事不計其數,這隻是其中的一點點縮影。

現時的農村,父母外出打工掙錢的家庭很多,家裡就隻剩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蘇琴身為茨竹社群婦聯負責人,打心眼裡替留守的孩子們着急,積極打造留守學生之家,為留守兒童敞開愛的大門。她利用寒暑假組織回家的大學生志願者給留守孩子們上課,開設舞蹈、音樂、美術、書法等興趣班;積極準備資料,給他們講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陪孩子們聊天、談心、做遊戲,努力讓孩子們敞開心扉,讓他們感受到關愛。為引導留守孩子們健康成長,她定期給孩子們進行心理輔導,跟蹤了解留守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适時給予他們鼓勵。

茨竹社群2組10歲的留守兒童顔恒,父母在他3歲半時就外出務工,一直未與家中聯系,幼小的孩子由姑姑出錢外婆代為撫養,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蘇琴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她覺得不論是作為一名幹部,還是作為一名母親,關愛幫助像顔恒這樣的留守兒童是她的責任。就因為肩上擔當了這種沉甸甸的責任,蘇琴的生活雖然苦點累點,但身心是快樂無比的,因為這種責任是一個共産黨員應該承擔的。這樣的事迹還有很多很多,村裡的婦女和孩子們都親切地喊蘇琴為“牡丹仙子”。

在關心留守兒童的同時,蘇琴還時刻不忘關心村裡的困難家庭。茨竹社群5組周述全家庭,妻子張淑芳體弱多病,喪失勞動能力,大女兒周玉梅一出生即患有脆骨病。為了給張淑芳和周玉梅治病,家中欠了幾萬元的外債。其雙胞胎兒子周鑫和周燚2018年分别被成都資訊工程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錄取。全家人正為兩兄弟的學費發愁時,蘇琴立即跑到鄉政府找鄉民政幹部,向上司彙報雙胞胎兄弟的家庭情況、學業情況,積極為兩兄弟申請眉山市“助學成才、圓夢大學”助學金及其他的政策扶持資金;同時将相關情況報告給社群兩委主要負責人,争取社群救助;她還主動捐款。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雙胞胎圓了大學夢。

在幫扶貧困、關心弱勢群體的道路上,蘇琴從未停歇。茨竹社群4組周海燕,1975年出生,因一次車禍,左腦受創,導緻精神異常、語言功能障礙,一次隻能簡單的說出一兩個字,身體右半部感覺度明顯下降,右手右腳不靈活,時不時給家裡人添亂,每天隻能靠服藥來調劑情緒。2018年,在一次顔家祠活動中,蘇琴将周海燕的現狀講述給她的同學們聽,同學們再将周海燕的現狀發到他們的同學群,一下子就引起60多名同學、老師的關注,在兩周内就為周海燕募捐了12300元,購置了一年四季的衣物。蘇琴帶着同學們将這些捐款和衣物送到周海燕家中,大家跟她交心談心,對她進行鼓勵,希望她同病魔戰鬥,最終戰勝病魔,并祝周海燕早日康複。周海燕十分感動,望着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蘇琴淚流滿面……

美麗善良的蘇琴,關愛幫助他人的事迹數不勝數。在她開展工作的時候,她的父親、丈夫、兒子從不抱怨,全力支援她的工作,這樣的家庭才是真正的“最美家庭”。

蘇琴在工作中

2019年,仁壽縣洪峰鄉美滿村(茨竹社群)登上第四批四川省級傳統村落名錄。不僅因為這裡地處仁壽、東坡、青神3縣交界的三角區域,交通發達,出行便利;更是因為洪峰場風光秀美、人文荟萃,場中央有一株樹齡在900年以上的古榕樹,數百年來洪峰場繁華熱鬧,花椒溪穿場而過。

為了茨竹社群的發展前途,區上大力支援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振興鄉村建設。蘇琴的一位鄰居張建雲在河北做房地産,回鄉後看到故鄉如火如荼的建設,深受感動,決心回鄉創業,投資家鄉建設,修建“建雲山莊”。蘇琴和區兩委及時跟張建雲溝通,支援他回家鄉來投資建設:“家鄉山清水秀,風光無限,投資家鄉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有了鎮上、社群和蘇琴的支援,張建雲決定回鄉發展。要發展先修路,在2013年6月啟動建雲大道的建設,這條長1.3公裡、寬9米的大道,地面鋪墊瀝青草油路,欄杆用磚頭砌成像長城護欄一樣的黑棕色,留有許多小孔,道路兩邊綠化帶新栽榕樹、桂花樹等。2014年1月建成後,每天傍晚無數村民前去行走、跑步,村民們親切地稱之為“長城路”。

建雲大道通車後,張建雲之弟張知權回鄉在建雲大道旁一處叫“高石梯”的山上開發修建了一個觀景台。此山由一大塊整石生成,山的石璧上有大大小小十幾個深深淺淺的石洞,據說是古代的岩墓穴,具體是哪一個朝代無人能說清楚,有人說是南北朝時代,有人說是漢代。

山有7層樓那麼高,沿着長長的石梯直達山頂,石梯兩邊種有玫瑰、玉蘭、櫻桃等各式花木。爬上石梯就見到了村民們口中所說的“觀景台”。此觀景台仿仁壽縣城奎星閣建造,六邊形,共3層,底層為大廳,面積100多平方米。2層為住房,3層為休閑娛樂場所。整個閣樓古色古香,飛檐淩空,翹角高聳,朱紅色大門,仿若天仙居所。緩步沿外面鋁合金梯步逐層登頂,周圍蒼山松柏、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洪峰場鎮錯落有緻仿若畫中。登上3樓,遠可望眉山,近看黑龍灘風景,更妙的是3樓上安裝有一台天文望遠鏡,湊上前一望,黑龍灘那邊的信号塔近在眼前;若是夜晚觀星星月亮,豈不妙哉!張知權還在山腳挖了一個窖,窖名叫“碎石山窖”,在窖裡珍藏了10萬斤酒。

站在觀景台最高處,微風徐來,陽光明媚,遠處近處如畫的景緻收于眼裡。蘇琴的心也很激動:試想若不是這些年黨的惠民政策,哪來可摘星辰的“觀景台”?哪來雄偉的“長城路”?哪來芳香的“牡丹園”?哪來幸福美滿的茨竹社群?

蘇琴深深地感到腳下的路還很長很長,要做的事還很多很多……

作者簡介

羅坤,1967年生,四川省仁壽縣人,現居資陽,筆名蟬殼,自由撰稿人,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詩歌學會會員,眉山市作家協會、仁壽縣作家協會會員,資陽市作家協會、雁江區作家協會會員,四月詩刊編委。作品散見《中國應急報》《華西都市報》《四川勞工日報》《民族時報》《公德心報》《西江都市報》《香城晚報》《資陽日報》《眉山日報》《巴蜀史志》《晚霞》《四川散文》《資陽文藝》等報刊雜志及網絡平台。有散文、詩歌在全國征文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