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天底下沒有哪個父母能逃過教育焦慮問題,特别是對于中産家庭而言。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前就規劃好了,要給孩子報各種早教啟蒙班,學習鋼琴、小提琴、美術、程式設計、芭蕾、馬術、高爾夫、擊劍、滑雪......一切都從娃娃開始抓起。

家長對相關教育的投入更可謂傾囊而出、不計成本。

而随着近兩年國家“體育強國”目标的提出,全國體育事業開始走向新的發展,體育開始成為一個熱門關注點。

最近,一部涵蓋了兒童成長、冰雪運動、家庭教育以及冬奧會等全民性話題的電影——《冰上時刻》,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影片記錄了冰球少年的成長,及他們的父母和家庭所付出的不為人知的努力。正如導演劉漢祥所說:“他們的人生軌迹因為冰球發生了改變,有的人選擇出國,有的人選擇留下。”

該片曆經三年多的時間打磨和制作,跨越中國、俄羅斯、加拿大、瑞典等多地取景拍攝,素材完全來自幾組家庭真實的生活狀态。該片曾獲得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記錄片提案,入圍IDF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創投項目。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故事開始于2018年的夏天,北京某俱樂部重組了一支少年冰球隊,球隊成員是一群2009年出生的孩子。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在三年中,家長通過孩子的變化,以及對孩子的教育引導,自身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從孩子們打冰球的過程當中,發現了自己的很多局限。是以,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在這趟旅程中都有了提升。

“體育會改變人的性格,改變人的命運,這種改變是雙向的。”這種改變讓主創感到非常驚喜。

“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送給所有父母的一堂價值不菲的家庭教育課。”在1月3日北京首映禮上,央視主持人李小萌看完感言。

不少網友們也分享了自己的對這部影片的感想:

影片雖然是在講冰球,但引發了一系列關于教育和親子關系的思索:

對于影片中這些冰球少年而言,有的孩子是興趣使然,自己夢想做職業冰球運動員,有的則是為了幫家長圓夢。

那麼,父母們該如何面對孩子昂貴的夢想?面對嚴格的教練爸爸、陪練媽媽,孩子們又有哪些逆反心理?

于力凡爸爸:“你說我壞話了是不是?”

于力凡:“我沒說你壞話,我說你抽我了。”

于力凡爸爸:“我着急啊,因為你最近确實進步不大。往前推,往前推!哪個是點,哪個是前啊?”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這是9歲的于力凡和爸爸的日常對話。

于力凡就讀于北京國小,在冰球隊打前鋒位置,66号。

對于冰球這項運動,于力凡爸爸的觀點是:“男孩兒就該玩兒點有血性的東西,于力凡的性格其實比較溫和,我們希望給他一些壓力,讓他能夠強硬一些。”

像很多父母一樣,于力凡爸爸逼迫孩子參與競争,将自己兒時不被體育老師待見的過往,投射到下一代身上。

訓練時,于力凡總是下意識地望向爸爸所在的地方。爸爸在陪他訓練時,不再是慈愛的爸爸,而是嚴格苛刻的教練。這個男人一遍遍糾正他的動作,不厭其煩。每當爸爸對他的表現不滿意時,或者在他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爸爸就握緊球杆站在一旁,仿佛下一刻他就會成為挨打的對象。

這讓于力凡看起來小心翼翼,不敢還嘴,偶爾的争辯也會迅速被父親以更大的音量壓下。父母都是恨鐵不成鋼,雖然嘴上不說什麼,但心裡還是期望孩子能夠取得好成績,無論是在學業上,還是在興趣特長方面。

更何況,同其它冰雪運動一樣,冰球也是一項燒錢的運動。

首先是教練課時費,一節“一對一”私教課從600元到2000元不等,“一對多”要300到500元左右。如果是外籍教練,價格更為昂貴。其次是裝備費用,一套護具的價格在三千至一萬元之間,一雙頂級冰鞋要五、六千元,普通的也要三、四千。由于孩子處于生長期,腳長得快,是以冰鞋需要經常更換。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除此以外,在國内外參加比賽的費用是練冰球的另一項重大開銷。

衡量一個冰球運動員的水準高低,要看他參加過多少場比賽,而不是訓練的時長。是以,參加比賽對于冰球運動非常重要。粗略估算下來,培養一個“冰娃”,每個家庭每年大約要花費20-30萬。如果想走職業道路,請專業教練,多去國外集訓參賽,甚至去國外上學打球,每年花銷要上百萬,甚至更多。

冰球的速度感,是任何其他運動都不能比拟的。因為是在冰上滑行,運動員的速度、冰球的球速,比足球、網球都要快,号稱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團體項目。

冰球比賽允許身體沖撞,競争性強,是以更具觀賞性。由于冰球太激烈了,比賽過程要不停地換人休息,每個運動員的一次上場時間隻有一分幾十秒。是以,冰球是對速度、技巧與勇氣的綜合考驗。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在北京某公園裡,于力凡正在練拿球,爸爸的多次批評終于引來了他的反抗。“有本事你來試試啊!”于是下一個鏡頭,爸爸穿上了守門員的護具,擋在門前,于力凡成為挑戰者。攻防之間,孩子終于釋放出自己所學和多年累積的怨氣,不屑地回應爸爸“就這?”的挑釁。

就在那幾十個球射門的時間裡,于力凡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着,像爸爸所期望的一樣,往“男人”邁進了一大步。

于力凡的爸爸來自西北,家境一般,通過讀書,留在北京安居樂業已經是他能想到的“宇宙盡頭”。他希望兒子未來能有更廣闊的天地,擁有更多選擇,活得輕松一點兒,是以對兒子的要求頗為嚴苛。

除了冰球,于力凡的圍棋水準也很高。在他小時候,父母更是讓他嘗試過各種興趣班,最終因為時間和精力有限,隻留下冰球和圍棋,舍棄了其它。

3年後,于力凡成功入選北京青少年冰球隊。值得一提的是,于力凡還有個弟弟,當家人問弟弟是否願意學冰球時,弟弟直接搖頭拒絕了,給出的理由是“不想被爸爸罵”。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沒有人會想到,冰球這項冷門的運動如今會那麼熱。

在中國的大城市裡,越來越多的中産家庭,尤其是男孩的家長們,将冰球作為培養孩子體育特長的首選。在強身健體之外,他們希望這個拼搶激烈的集體項目,能幫助獨生子女們培養頑強的品格與競争合作意識。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95号曲瑞晨也是前鋒,他的母親是北京人。大多數時候他都由母親照料,父親在外地工作掙錢。

這個家庭最大的分歧來源于父親和母親對孩子夢想的态度。每年幾十萬上百萬地燒錢,還要送到美國讀書打球,這樣才有機會打世界頂級的職業冰球。

“我從小就喜歡冰球,太喜歡打冰球了,冰球已經是我的夢想了。”曲瑞晨面對鏡頭,袒露心聲。小小年紀的曲瑞晨一天要訓練好幾個小時,就連吃飯、睡覺、換衣服也隻能在去訓練館的車上完成,他是以質問媽媽,“你8歲辛苦還是我8歲辛苦?”媽媽回答他:“你辛苦!我小時候想滑冰都沒條件呢。”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曲瑞晨父親說:“如果你喜歡冰球,可以業餘玩玩,沒必要走職業,沒必要這麼認真,因為這條路太難了,太艱辛了。”

但是,曲瑞晨反問父親:“我為什麼不能打職業?”

曲瑞晨母親則認為,孩子将來不一定要上大學。“我肯定會幫助他完成夢想。”

在糾結是否要送孩子出國打球時,曲瑞晨父親提出了一個靈魂拷問:“反正出國我是不同意,我們養小孩到底是為了啥?”

在母親全力支援孩子夢想的對比下,這樣的問題聽起來有些自私,但有誰規定父母就必須為下一代付出所有呢?父母難道就不能選擇輕松一點的道路培養下一代嗎?

而曲瑞晨的外婆、外公則很開明,他們雖然心中萬般不舍,但也支援外孫去國外打球。曲瑞晨的母親為了友善兒子訓練,已經搬了三次家。為了出國和日常訓練,她讓曲瑞晨入讀北京某私立學校,因為這所學校有國際标準冰場,冰球也是該校的特色體育項目。

曲瑞晨的父母并沒有海外留學和生活經曆,他的母親自學英語,在網上查找國外的冰球學校資訊,希望兒子盡早去美國打球,她也會去陪讀。為了幫助兒子實作夢想,他們陪曲瑞晨去俄羅斯參加短期集訓,還去瑞典考察冰球學校。

然而,有趣的是,當這部電影首映時,導演問曲瑞晨想不想去美國打球,他卻告訴導演,他現在更喜歡說唱。他和母親還在準備申請去美國學習、打球。

在這三組家庭中,97号翟子男的家庭似乎是最為和諧的。翟子男也是前鋒,他有着超乎年齡的成熟和堅定:“我想打北美職業賽。”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孩子越來越堅定想做職業運動員,雖然這條路很艱難,但是孩子想走,我們得為他鋪路呀。”為此,翟子男的媽媽放棄了優渥的律師工作,全職陪他去加拿大打球,照顧他在國外的生活學習,等他到了一定年紀可以自主生活後,媽媽打算再繼續工作。而爸爸則留在國内,掙錢養家,為母子倆提供經濟支援。

翟子男的媽媽從高中階段就去英國求學,在英國呆了八年半,是以非常适應海外生活,她正在準備考取加拿大律師執業資格。由于疫情,翟子男的爸爸已經兩年多沒有見到兒子了。每天,他們隻能通過視訊聊天,緩解相思之苦。

初到加拿大,翟子男不僅要快速适應新環境,還面臨着語言關,長時間的冰球和體能訓練耗費了他大部分精力。除了訓練以外,文化課也不能落下。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因為媽媽對他有最低要求:“不管你将來打不打職業,你都必須讀大學。”媽媽給他請了國内的數學老師,每周教他數學和奧數。面對學業和訓練的雙重壓力,還有父母的期盼厚望,翟子男忍不住留下了眼淚。

No pain,no gain.通向未來的路,并沒有什麼捷徑可走。

國内中産家庭想要培養一名職業運動員,簡直比登天還難。除了孩子自身的天賦條件外,家庭需要有強大的經濟支撐,父母雙方至少要犧牲一方的事業為代價,全職出國陪讀陪練,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被職業球隊看中、發掘,才有機會走上職業道路。

畢竟,能夠成功走上職業道路的中國孩子鳳毛麟角。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而著名導演英達的小兒子英如镝做到了。

英如镝1998年出生于北京,從3歲開始學習鋼琴,4歲開始打冰球,9歲在母親梁歡的陪同下,遠赴加拿大、美國訓練生活。母親梁歡放棄了自己在國内發展很好的事業,成為一名“陪讀媽媽”,此後是夫妻倆長達十多年的跨國分居生活。

冰球這項運動的支出是昂貴的,英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從兒子開始練冰球到現在,起碼花掉了上千萬。為了供養兒子在國外打冰球,英達不得不留在國内拼命工作賺錢,一有機會,英達就會飛到國外與妻兒團聚。

2016年,英如镝曾參加過NHL北美冰球職業聯賽選秀,但遺憾落選。此前,中國隻有宋安東一人進入NHL.

此次,在即将開幕的冬奧會上,英如镝将作為中國男子冰球隊隊長率隊出征。這也是中國男子冰球隊第一次站在冬奧會的舞台上。中國男子冰球隊與加拿大、美國、德國分在“死亡之組”,目前中國男子冰球隊世界排名第32。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除了自身的努力,英如镝如今所擁有的光環還離不開整個家庭的犧牲和隐忍。對此,英如镝用“應該回報但無法回報”來形容。英達曾驕傲的告訴媒體,小兒子年薪百萬,已經能夠養活自己。

這個故事也許可以打破一些外國人對中國體育的偏見和誤解。

中國新一代的家長,對于孩子從事體育運動的觀念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他們從小就開始培養和訓練孩子的興趣愛好,尊重孩子的選擇,甚至支援孩子去走職業道路。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導演劉漢祥也是一位父親,他的女兒四歲半了。他透露,影片的拍攝初衷是他對于親子教育的困惑,但拍完電影後,他也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

沒有哪種教育方式是最正确的,也沒人知道哪條成長道路對孩子來說是最佳選擇。也許正如曲瑞晨媽媽所言:“我們也不會告訴孩子正确答案,因為我們窮盡一生,可能也在尋找我們人生的正确答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生命題,在這些冰球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的陪伴、支援、鼓勵無疑是最珍貴的。

面對孩子昂貴的夢想,父母也有過掙紮、猶豫、困惑,但是最終,他們都選擇了支援孩子完成夢想。

長按并識别下方二維碼

關注“常青藤家長會”

即可領取牛娃爸媽必備60G留學資料

北京中産家庭的奮力托舉:4年前的天才冰球少年們,如今怎樣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