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這裡有首次發現的兩套完整的“情侶款”金縷玉衣;這裡有展現古人智慧和超前環保意識的長信宮燈,這裡還有漢代成套的行酒具…………這些都出自于2100多年前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妻子窦绾的墓葬。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劉勝、窦绾金縷玉衣 考古中國配圖

作為漢諸侯王、後一級的大型崖洞墓,滿城漢墓的發掘創造了數項考古學之最,充分反映出西漢盛世時期的壯麗風貌。自五十多年前考古發掘以來,專家學者對滿城漢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從未間斷。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中山靖王墓入口

偶然施工 驚醒沉睡兩千餘年的曆史

1968年5月,解放軍工程兵某部官兵在河北省保定市滿城陵山施工時,偶然發現了沉睡兩千多年的古墓葬。

時年41歲的盧兆蔭作為考古所的研究人員,第一次聽到滿城發現古代墓葬的消息,簡直是“破天荒”的驚喜。後來,盧兆蔭等中央和河北考古人員組成聯合考古隊,經過兩個多月,古墓考古發掘工作終于完成。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窦绾鑲玉漆棺 考古中國配圖

依山開鑿的滿城漢墓,屬于橫穴式的“崖墓”,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後室六個部分組成。陵墓布局模仿了地上宮殿,耳室象征車馬房和庫房、中室模拟宴客廳堂、後室象征卧室并附有象征浴室的側室,墓中還設有構思精妙的防盜和排水系統。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中山靖王墓 考古中國配圖

兩座墓共出土銅、鐵、金、銀、陶、玉等類器物1萬多件。雖然出土了大量文物,但文物上都未提及墓主姓名。這個神秘的墓主是如何被确定的呢?

河北博物院研究館員範德偉介紹,專家們根據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金縷玉衣和青銅器上的銘文,如“中山内府銅钫一,卅四年”字樣,考證出該墓墓主人為西漢中山國第一代靖王劉勝。

“因為雖然戰國和漢代都有‘中山國’,但墓中出土了大量漢代才有的五铢錢,是以這個墓屬于漢代中山國,而漢代中山王在位時間超過30年的隻有劉勝一人。”範德偉說。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窦绾”銅印 考古中國配圖

漢中山王劉勝和王後窦绾的“精緻”生活

劉勝是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之子,也是漢武帝劉徹的庶兄。十幾歲時被封為西漢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正值西漢盛世時期。

《史記》記載:“勝為人樂酒好内”。範德偉介紹,西漢盛世景象下隐藏着中央集權和地方勢力的沖突。漢武帝繼位後,頒布“推恩令”,削藩意圖明顯。看破時局的劉勝,選擇了一條不理政事、獨享安樂太平的生存之道。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銅橢圓形單把銅套杯 考古中國配圖

滿城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行酒令用的骰子和錢。最具代表的錯金銀鑲嵌銅骰,共18個面,其中16面标有“一”到“十六”數字,另兩面為“酒來”和“驕”字,骰子表面用金絲、綠松石、紅瑪瑙鑲嵌出紋飾。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金銀鑲嵌銅骰子 考古中國配圖

劉勝和王後窦绾喜歡舞文弄墨。劉勝擅文賦,代表作《聞樂對》《文木賦》受到後人稱道。窦绾墓中也出土了研石、書刀等書房用具和古瑟等樂器。

滿城漢墓由于沒有被盜,出土文物多,尤其是一級文物比例非常高,代表着漢代鼎盛時的審美與工藝。從出土文物看,陪葬品件件精美,顯示着劉勝夫婦的審美水準,用現代的話說,即豪而不土。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宮中行樂銅錢 考古中國配圖

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是諸多墓葬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國寶”。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進階貴族墓葬時使用的殓服,劉勝與窦绾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外觀與人體形狀一樣,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子6個部分,均由玉片組成,玉片之間以金絲加以編綴。

範德偉介紹,這兩套玉衣是大陸在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的儲存完整的玉衣。滿城漢墓之前,隻是出土過一些玉衣片,人們隻能憑借史料的記載,想象金縷玉衣的模樣。

出土于窦绾墓的長信宮燈是漢代青銅工藝的巅峰之作。外形猶如執燈曼舞之宮女,宮女呈跪坐服侍之姿态,生活氣息濃厚,是漢代女人日常服飾和瞬間儀态的寫實。

滿城區文保所所長梁豔東表示,長信宮燈的燈盤可轉動,燈罩可開合,能根據需要調節亮度和照射方向。燭火的煙可以通過宮女右臂進入體内,使煙塵附着于内壁以保持室内的清潔,展現了古人超前的環保意識。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長信宮燈 考古中國配圖

敲開漢世雄風的大門

盧兆蔭在滿城漢墓考古發掘前主要研究唐代曆史和金銀器,因為這一驚世發現,他的研究方向從此轉向了漢代用玉制度研究。“滿城漢墓出土的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敲開了漢代的大門,為研究漢代曆史文化提供了實物例證。”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錯金銀博山爐考古中國配圖

從發掘至今,各部門對于滿城漢墓及出土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展示不斷深入。自1992年起,滿城漢墓在原墓葬遺址上進行科學有序的開發展覽,吸引了大量遊客參觀。

梁豔東介紹,2014年,當地政府對滿城漢墓陵園區進行了環境整治,修建了文物展覽室。開放的景區讓遊客可以“穿越”千年,觸摸曆史的溫度。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玻璃耳杯 玻璃盤子 考古中國配圖

河北博物院陳列體系雖幾經調整,但“滿城漢墓”始終是其重要一環。“要通過展示,展現漢代人的精神風貌、風俗時尚,使觀衆在特有的環境中體味曆史,獲得啟迪。”

範德偉說,近年來,河北博物院以滿城漢墓文物為元素設計研發的文創産品有200餘種,不斷上新,受到廣泛歡迎。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透雕雙龍白玉璧 考古中國配圖

專家學者對滿城漢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根據文物部門制定的《中山靖王墓考古工作計劃》,從2013年至2020年,河北加快滿城漢墓未解之謎的研究,考古範圍包括陵山主峰上的劉勝墓、窦绾墓,以及在主峰和南側峰毗連處18座王子墳,山腳下的2座附葬墓等。

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 鐵铠甲 考古中國配圖

文章轉引自“考古中的國”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