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才兒子”刷屏!在感動之餘,我們也能悟出成功的真相

“天才兒子”刷屏!在感動之餘,我們也能悟出成功的真相

01

《杭州日報》那篇“天才兒子”的報道,我在第一時間就看到了。

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

金曉宇六歲時左眼被小朋友的玩具槍射傷,造成失明。

雖然他的成績一直優異,但高中時他不再上學,患上了躁狂抑郁症,也叫雙相情感障礙,病人會抑郁和躁狂交替發作。

發病時,金曉宇幾乎砸壞了家裡能砸的所有東西。

但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為他打開了一扇窗。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為出版社翻譯外文書籍,十年裡翻譯了22本書,包括英語、日語和德語書。

而且,每本書的讀者反響都非常好。

殘疾後又患病的金曉宇,成了一個天才。

“天才兒子”刷屏!在感動之餘,我們也能悟出成功的真相
“天才兒子”刷屏!在感動之餘,我們也能悟出成功的真相

02

看完報道,也許有人會将曉宇的天才歸結于疾病。

因為報道中提到,金父讀到過一本叫《躁狂抑郁多才俊》的書,是美國一名精神病醫師寫的,裡面列舉了25位曆史名人:貝多芬、梵高、牛頓、海明威……他們終其一生都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典型表現,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又都是具有偉大想象力的天才藝術家。

也有網友在留言中,對此作出過細胞層面的解釋。

不過我更相信,曉宇的天才更多的還是來自于非凡的努力。

金曉宇的父親介紹,金曉宇用電腦主要做兩件事:自學外語、看原聲電影。

看外語電影,金曉宇先看帶中文字幕的,看懂後,做一個紙條擋住字幕再看。一部電影反複看N遍,直到完全聽懂。

這麼多年,金曉宇看完了浙江圖書館裡所有的外語小說……

說實話,有這份學外語的投入和積累,任何一個人都會有不小的成就。

03

這些日子寫了幾篇和錢鐘書有關的文章,查詢了許多資料。

作為學貫中西的大家,錢鐘書固然有着不錯的先天條件,但他後天的努力也是令人驚歎。

在《我們仨》中,楊绛曾幾次描寫過錢鐘書讀書的故事。

在牛津留學期間,錢鐘書把假期的全部時間都投入到了讀書上。大學圖書館,市圖書館,書店,有書的地方就有他讀書的身影。

在法國一年,錢鐘書法文自十五世紀的詩人維容讀起,到十八、十九世紀,一家家讀将來。德文也是如此。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後來又加上意大利文……

錢鐘書的清華同學曾介紹他的讀書情況:他是一個禮拜讀中文書,一個禮拜讀英文書。每禮拜六他就把讀過的書整理好,寫了筆記,然後抱上一大堆書到圖書館去還,再抱一堆回來。

錢鐘書的另一位清華同學則回憶,在旅途中,錢鐘書居然拿着一本英文字典,手不釋卷。據說,讀字典已經成為錢鐘書的習慣,并深得其樂。

錢鐘書的博學,正是來自于這些日複一日的積累。

“天才兒子”刷屏!在感動之餘,我們也能悟出成功的真相

04

胖子都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天才也是一天一天熬出來的。

誰也不可能一夜之間,變成天才。

哪怕你有良好的基因,哪怕你有其他的契機,也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才行。

而隻要你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就算成為不了天才,也一定會超過那些不努力的普通人。

那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也許不适合所有的領域,但對于像學習外語這樣的事情,肯定是管用的。

不信,你讓任何一個英語的“學渣”試試金曉宇的辦法,天天看英文劇,不聽懂不罷休,把圖書館的英文小說都讀一遍試試。

成為翻譯高手或許還要靠文學的天分,但成為考試高手,讓你在考場上拿到高分,一點問題都沒有。

05

看到金曉宇的新聞,我特意又對兒子說教了一番。

我問他當年買的那幾本英文小說有沒有看完,兒子回答:“沒有”。

“如果給你一年時間和足夠的經濟支援,雅思刷不到8分就鬼子的刺刀伺候,能不能做到?”我又問了一個極端的問題。

“當然能了,其實很多事大多數人并不是做不到,隻不過是懶而已。”兒子倒是很坦誠。

其實不是疾病讓金曉宇變成了天才,而是這些外因讓他更專注于做學外語這件事情。

很多比他健康的人,面臨的誘惑太多,自制力太差,成就當然也就更低。

金曉宇能夠成為“天才”,一是離不開父母的愛。他的父母哪怕家徒四壁,哪怕身心俱疲,也是50年如一日,小心翼翼陪伴着他,呵護着他,使他在發病的間歇,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二是離不開金曉宇自身艱苦的努力。他的才華,不是來自于大腦細胞的奇妙變化,而是來自于知識的厚積薄發。

而父母的愛和孩子的努力,不正是每個人成功的法寶麼!

從這一點上講,“天才兒子”的故事,也是我們每個家庭的榜樣。

希望金曉宇能夠康複,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從他的故事中汲取營養。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