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浙江:打造紅船起航地“共富樣闆”勇毅笃行不負綠水青山

作者:海外網

來源:央廣網

編者按: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後勢。回望2021年,走進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踏上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新的趕考之路,“十四五”開局的首考,中國各地交出怎樣的答卷?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結構性、局部性的問題需要關注?各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建構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實招?央廣網特推出“開局十四五”系列報道,觀路徑,看成效,多角度聚焦開局之年新氣象、新思考。

央廣網杭州1月17日消息 擘畫新藍圖,展望“十四五”,奮進新征程,風好自揚帆。

100年前,中國革命偉大的紅船從這裡起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從這裡踐行,這裡就是浙江。

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資源擁有量排名并不靠前,是典型的資源小省。緣何在這裡,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分别連續20年和36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

“每26個浙江人,就擁有一家企業”,這裡有全國最活躍的民營經濟,義烏小商品城、湖州織裡童裝、海甯皮革城……一張張金名片彰顯着浙江的創新與活力。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考察,賦予浙江“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視窗”的新目标新定位,為浙江實作更好發展指明了戰略方向、提供了戰略指引。

“十四五”開局之年,浙江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視窗”,開啟争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偉大征途。

數字變革融入服務基因 “數字浙江”潮頭起舞

2021年農曆新年後上班第一天,浙江召開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聚焦黨政機關、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法治五大改革重點,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掀起塑造變革的大潮。

一年來,浙江圍繞建設“數字浙江”持續發力,聚焦群衆急難愁盼、關鍵小事等場景化應用,全省統一部署,一大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數字化應用不斷湧現。

2021年7月,強台風“煙花”正面襲擊浙江,台風帶來的狂風暴雨很容易造成棘手的城市内澇,引發險情。面對突發極端天氣,在杭州市餘杭區未來科技城,一個智慧排水系統正在暗暗顯身手。

“賀翠路雨量計呈紅色警告,請注意!”“煙花”來襲時,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城發局從業人員朱一超緊盯數字城管中心的智慧大屏,及時彙總雨量資訊。

“我們這套系統的初衷就是‘未雨綢缪’。我們在排水管網内布置傳感器,通過算法分析各類資料,便于我們對城市排水管道運作情況進行整體評估,能夠有效排查識别長期高水位的管道,為後續重點管網疏通、搶修搶排打下良好基礎,進而提升城市防汛防澇能力。”朱一超說。

在推進數字化改革的程序中,資料共享壁壘重重,小到元件大到項目的重複開發建設,一度被視為數字化建設的“老大難”問題。對此,杭州市餘杭區創新性地推出了“數字資源超市”,集約高效地推進數字化建設,破解以前資料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

“數字資源超市如同一個可以容納各種尺寸的标準化建材大超市,部門搞開發,就像裝配建築一樣進行‘拼裝’即可,這讓數字資源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産品。”杭州餘杭區資料資源管理局局長陶奇說。

比如,針對家長反映較多的孩子入園入學政策這一民生問題,餘杭區快速推出“入學早知道”應用,家長隻要在一個手機APP上輸入戶籍、居住證、房産、學籍等資訊,就可以在AI幫助下,一鍵就可以擷取結果。

目前,餘杭區53個部門共62.7億條共享資料、80餘個可重複使用的公共應用元件已全部搬上“數字資源超市”的“貨架”,總調用量已超8億次。據估算,今後每年預計可節約項目開發建設費用逾2400萬元,這個數字還會因資源不斷豐富而逐年遞增。

在浙江,數字化正嵌入城市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變革已成為城市流通的血液、成長的基因。浙江正運用一系列數字化技術和智能手段,鋪開了一張實時、鮮活、多元、精準的數字“結界”。

2022年9月,杭州将舉辦第19屆亞洲運動會,多個亞運場館需要施工建設。據統計,僅杭州市濱江區,含亞運場館在内的在建工地有185個,施工面積超1300萬平方米,有來自全國23個省市各類建築施勞工員達3萬餘人,腳手架、起重機械林立。大面積施工,應該如何加強工地平安建設、防範各類事故發生?

作為杭州市高品質發展的“頭雁”之一,杭州市濱江區把數字經濟先發優勢不斷轉化為數字治理領跑優勢,圍繞“數字化”管理,聚焦“智慧工地”建設,創新研發了“平安工地一碼通”應用平台,建構起全時觸碰、全員參與、全程覆寫的工地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體系。目前,通過濱江區618台智慧物聯感覺裝置,已準确識别、預警和處置1000餘次異常情況,有效防範安全生産事故發生。

“這枚小小的‘二維碼’就像是一張工地的‘身份證’,有了它可以打通線上、線下管理應用,實作‘數治工地’。”杭州市濱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辦公室主任薛建華說。

綠水青山賦能 浙江樣本為全國示範探路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衆的共同期盼。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援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釋出,支援鼓勵浙江先行探索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

面對這一重大曆史機遇,浙江将如何找準共同富裕的發力點,浙江各地又做了哪些有意義的嘗試和探索?

作為浙江省陸域面積最大的縣,淳安是典型的山區縣,90%以上的面積都位于二級水源保護區,可開發利用的土地十分“零散”,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這道難題該如何破解?

“集約開發,點狀開發,在能開發的地方開發,實作進一步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全面增強淳安綠色發展内生動力。”淳安縣發改局副局長童國強說,點狀開發利用土地,盡量延伸産業鍊,走小而美的路子,這是淳安在生态保護前提下,推動山區跨越式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内容,為山區縣打造“金飯碗”走出了一條新路。

在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一帶,當地組建包括楓樹嶺鎮、大墅鎮共25個行政村的“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通過“平台共建、資源共享、産業共興、品牌共塑”,由此集約更多發展要素,進而促進實作區域的共同富裕。

“下姜村隻是個導入口,通過抱團發展,我們解決了村子‘小’問題,現在遊客再也不會覺得這裡可遊的地方偏少了。而且不同村子合作分工,在不少産業發展上,也形成了生産、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鍊條。”下姜村黨總支書記姜麗娟說。

建構共同富裕社會,浙江先行先試。浙江省委政研室相關負責人說,浙江将聚焦重點領域,圍繞縮小地區差距、縮小城鄉差距、縮小收入差距、推動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打造公德心高地、打造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等六個領域展開試點,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普遍性經驗”。

如何“擴中”“提低”,建構“橄榄型社會”,這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道必答題。在湖州南浔,當地在如何關注“平均數以下”,如何補齊短闆,推動低收入群體持續較快增收等方面,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答案。

清晨,陽光透過嶄新的門窗,将湖州市南浔區練市鎮豐登村河源浜30号低保戶沈阿六的三間平房照得明亮。經過改建後,沈阿六質樸的農房煥然一新。

“我能住上新房子,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沈阿六的幸福感,來源于湖州市南浔區構築的包含醫療、安居、教育等方面的“六無六有”綜合救助體系,包含12類19個惠民項目舉措。

近三年來,南浔“六無六有”綜合救助支出1.89億元,惠及群眾52.96萬人次;到2022年底,該區預計将實作在冊低收入家庭年戶均減少支出1.2萬元以上,低收入群眾人均年收入增長至2.2萬元。

從南浔的實踐來看,“六無六有”綜合救助體系的特色在于,不僅實作了民生保障的兜底功能,更關鍵在于通過全民的慈善參與和“六無六有”綜合救助平台大資料,實作了救助的可持續性和“常态式+動态式”監管。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如今,南浔正通過“全民化”參與,做大救助幫扶“愛心池”,通過“社會化”募集,實作了保障幫扶的可持續性。南浔當地知名企業建立了規模達到2.15億元的慈善冠名基金,“慈善一日捐”活動深入人心,累計募集專項資金5400餘萬元。三年來,南浔已籌集各類慈善資金累計2.61億元。

浙江素有義利并重、崇德向善的文化傳統。近年來,浙江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圍繞全面打造“善行浙江”,加快推動慈善事業發展壯大。

“到2025年,浙江新型慈善體系基本定型,初步建成導向鮮明、政策優惠、褒揚有力的慈善激勵體系。”浙江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劍侯表示。

美景變“錢景” 鄉村振興華麗轉身美麗經濟

2003年,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倡導和主持下,以農村生産、生活、生态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浙江在全省啟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态環境、提高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時至今日,綠色發展已成為浙江農村的底色,風景變“錢景”,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

作為全國城鄉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021年前三季度,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474 元,在全國城鄉居民個人所得比值2.62的情況下,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僅為1.85。

數字背後,是浙江堅持鄉村振興的不懈努力,背後的答案,需要到浙江鄉村欣欣向榮的田埂上尋找。

兩側綠浪漣漪,蛙聲陣陣,時而還有白鹭展翅,萬畝稻田生機盎然……2021年8月,杭州市臨安區太陽鎮高标準農田示範區呈現一派“大綠野趣、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的生态美景。

近年來,借助“稻米生豬”省級特色農業強鎮建立機遇,太陽鎮大力發展水稻産業,推行“稻漁共生”等生态種養模式,“水稻經濟”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特色闆塊”。

“牛蛙喜歡吃田裡的害蟲,排洩物可以做水稻的有機肥。”新農人陳梅芳表示,通過“稻漁共生”模式,稻米品質和産量都得到了明顯提升,效益最好的時候每公斤能賣到40元,淨利潤直接翻倍。

當地通過“政府搭台、農戶加盟”的關聯工作模式,還發展現代化大米深加工産業、“數字大田”物聯網等農業數字化技術,讓“一顆水稻帶動一座鎮”,走出了一條産業興旺、綠色富民的道路。

臨安區太陽鎮的“水稻經濟”,是浙江走發展特色農業之路的一個縮影。特色農業是促進浙江農村發展的一把“金鑰匙”,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也推動了農村的産業振興。如今,浙江農業十大優勢特色産業帶動就業超639萬人,省級農業産業園吸納農戶就業超70萬戶。

秋日裡,漫步浙江桐廬富春江(蘆茨)鄉村慢生活體驗區,蘆茨溪清波如碧,劃船、騎水上自行車的遊客三五成群,嬉水之餘,還可賞古迹、品紅茶、享美食……溪畔,一家家農家樂、民宿裡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

“每逢節假日和周末,房間就很緊俏,很多遊客都是通過網絡提前預訂。”蘆茨村經營民宿的老闆章梁雄說,日漸壯大成熟的民宿旅遊産業,是浙江農村最具特色的“金山銀山”。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這為浙江發展綠色生态經濟築牢了堅實的“地基”,越來越多的村民依靠生态賣“風景”走上富裕的道路。

在桐廬縣偏遠的合村鄉後溪村,經過美麗鄉村3.0“攻堅”,這裡的村容村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遊客多了,外出的遊子回來了,為村莊帶來了勃勃生機。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年輕人的回歸尤為重要。90後的翁永浩是土生土長的合村人,大學畢業後他在杭州闖下了一番自己的事業。看着村裡發展越來越好,他決心回鄉創業。如今,他創設了“農商+電商”模式,成功地把村裡部分富餘勞動力聯合起來,村民實作了增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獲。

“對于我們來說,最期盼的就是把美麗鄉村變成美麗經濟,村裡富了,國家就富了。”合村鄉後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學海話語中滿是驕傲。他說,創業的充沛活力讓村莊開始了美麗蝶變,吸引一大批青年創客回鄉。截至2021年9月,實作村集體經濟收入106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50餘萬元,新增就業崗位150餘個。

風景變“錢景”,美了鄉村,富了農民,吸引越來越多的城裡人走進鄉村,真正實作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

2021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6部門印發《浙江省旅遊業“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動計劃》,提出加快文旅金名片培育打造,培育一批手藝村、美術村、藝術村、音樂村,美麗城鎮力争建成景區鎮,樣闆城鎮建成3A級以上景區鎮。

“2022年是浙江‘三農’的變革重塑年,在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的同時,統籌推進10萬個農創客培育,帶動百萬農民就業創業,在農村領域推出五大促共富行動,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探好路。”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通林表示。

穩進提質 持續擦亮浙江民營經濟金名片

2021年,浙江實作“十四五”順利開局,數字化改革深入推進,交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麗答卷。浙江作為經濟大省,新的一年,“穩”字是被提到最多的一個字。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世界肆虐,全球經濟不确定性持續增加,如何穩住基本盤,發掘新增長點?

民營經濟是浙江發展的金名片,如今民營經濟已占據浙江GDP的63%以上。穩定民營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穩中求進至關重要,特别是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溫州。

“2021年以來,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國際物流供給短缺、結構性缺工沖突依然突出,這些都給工業企業的生産經營帶來很大的壓力。”溫州市經信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趙斌說。

2022年1月7日,溫州制定出台了《關于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助力企業纾困減負穩增長的若幹意見》,預計到2022年一季度,溫州将為企業減負50億元以上。

減租讓利、留崗補助、創業獎補、發放消費券、強化金融支援……惠企纾困,浙江多地在積極行動。

“經測算,嘉興2022年惠企纾困幫扶政策出台後,将為企業減負約333億元,其中減免各類稅費300億元。” 2022年1月7日,嘉興市常務副市長朱苗在嘉興市加大惠企纾困幫扶力度新聞釋出會上表示。

走進浙江缙雲麗缙智能裝備高新技術産業園,這裡道路寬闊、樓宇林立,在園區企業浙江普崎數位科技公司産品展示廳中,一台台或大或小的工業數位列印機,成為“最閃亮的新品”。公司行政部主管虞培自豪地說,小到手機殼、大到工業産品标簽,都可以定制産品。其中,自主研發的一台大型工業标簽數位列印機,投産後可替代進口産品填補國内空白,為客戶節省40%的成本。

智能家居、高端裝備、健康醫療,如今已經成為該園區的三大主導産業,單項冠軍、隐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層出不窮。目前,園區内聚集規上企業164家,高新技術企業8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92家。

目前,浙江正發力打造制造業“單項冠軍之省”。根據工信部最新評選結果,浙江目前共有149家企業(産品)被認定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或産品,約占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繼續居全國第一位。

這些中小企業中的“優等生”,大多都是民營企業,他們是浙江經濟穩中求進的基本盤。2021年底,浙江出台《浙江省建設制造業“單項冠軍之省”實施方案》正式釋出,重點支援單項冠軍企業發展,浙江經濟“穩進提質”有了重點保障。

2021年10月1日,滿載100标準箱汽車配件的列車鳴笛啟程,駛向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當年從浙江義烏始發的“義新歐”中歐班列已超1000列;2021年,在不産一滴油的浙江舟山,“無中生油”的綠色石化基地已累計加工原油2550萬噸,實作産值1300億元……

産業聚則興。浙江持續錨定主導産業,加快建設三大科創高地,延鍊補鍊強鍊,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為浙江經濟穩中求進夯實地基。

奮鬥,還看今朝,浙江隻争朝夕再出發。

如今的浙江,正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紮實推進數字化改革,經濟穩、進、提質精準發力、做好亞運會,亞殘運會各項工作、推進更加綠色低碳的美麗浙江建設……“十四五”開局,浙江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展現擔當,在第二個百年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之江大地,譜寫共同富裕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夏淩雲

統籌:陶玉德

記者:魏炜 俞安懿 尚天宇(見習記者)

編審:張偉 王文偉

視訊:尚天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