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非嫡長子”身份令其渴望借助外來力量為其“正身”。
朱元璋夫婦對朱棣的言傳身教為朱棣接觸佛教提供了土壤,培養了他對藏傳佛教的興趣,但來自朱元璋的影響更多培養的是朱棣對藏傳佛教的一種感覺和現成的認識,青少年時期的朱棣對于藏傳佛教的認識是比較感性的,還未及信仰層面,也談不上能夠熟練利用藏傳佛教來為自己的政治意圖服務。
真正令他開始自主利用藏傳佛教為自己政治意圖服務的是他篡位登基之後為自己正身的需要。
儒家傳統裡的篡位者朱棣需要借助外來力量(藏傳佛教)為自己正身
盡管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登上皇位,然而其非“嫡出皇長子”的身份在儒家傳統裡怎樣都是一名篡位者。
朱棣并非朱元璋長子,也并非馬皇後親生,在奪得皇位的方式上,他也是通過“靖難之役”以篡位的方式登基。
這樣一位帝王,在幾千年中國封建王朝的曆史長河中,都不失為一位偉大的君主。
然而,中國古代出和庶出的觀念深入人心。
在皇位的繼承上,又以皇長子為唯一合法繼承人,無論是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都不能為朱棣的即位提供足夠的論證。
政治合法性危機是貫穿明成祖朱棣一生政治生涯的主線。
為了論證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朱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造神迹,利用史官僞作祥瑞。
又如改動自己的出生記錄,将自己庶出的身份改為“高皇帝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後”。
在宗教上,朱棣也在靖難之役中稱自己得到了道教真武帝的庇佑。
不管是令史官僞作祥瑞,還是改動自己的出生記錄,抑或是借助道教真武君的庇護,明成祖這些措施都不出于中國傳統儒家學說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範圍。
然而,從中國傳統儒家道統看來,朱無論如何都是篡位之君,要充分證明自己,還要借助一些外來的力量。
在理論選擇層面,既然在儒家思想理論裡,朱無論如何都是篡位之人,那麼,要為自己的身份正名,就隻有借助外力,藏傳佛教就是其為已正身的重要力量。
且藏傳佛教在元代朝廷中被推崇到無以複加的地步。
在明代宮廷和民間的傳播也較為廣泛,具有一定的信衆基礎。
朱在理論上選擇藏傳佛教為自己正身決定了他對藏傳佛教的态度,而他對藏傳佛教的态度又決定了他如何制定政策管理藏傳佛教。
他召請并封賜藏地高僧、親自修行藏傳佛教、編撰藏傳佛教經書《甘珠爾》等行為,都在他的理論視野之下,這些舉措在助其成就盛世偉業的同時,不言自明的宣揚了國威,不證自明的彰顯了他的政治合法性。
對朱棣而言,與西藏神職人員的關系是有利的。
不僅因為他們肯定了他真誠的宗教信仰,而且因為他們可以用來支援他的合法性。
他利用佛教為自己正名最為直接的方式莫過于在靈谷寺舉辦法會,“薦祀皇考皇妣”,他對太祖、母後如此孝順,并大肆張揚,而對生母則絕口不提,目的是渲染自己的僞名分,以假亂真。
在實踐層面,能助朱棣正名的手段有二,一是像父親一樣,二是建功立業證明自己的能力。
朱棣在政治上盡量繼承朱元璋的舊制,也跟朱元璋一樣一生勤勉,在位的二十二年裡鮮有坐享父輩之成,也鮮有一般封建帝王的安逸享樂。
與徐皇後感情甚笃,徐皇後助其正身
對于朱元璋的模仿,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朱在夫妻相處之道上對父親朱元璋夫婦的模仿。
他的聰明之處在于,将對待藏傳佛教的态度和行為與模仿朱元璋夫婦這兩者天衣無縫的結合起來。
朱元璋與馬皇後感情甚笃。
洪武元冊封皇後馬氏,朱元璋更将馬皇後比作帝王之妻的典範長孫皇後。
古人生者事小,死者事大,為追悼亡妻,朱元璋挑選高僧随侍諸王,為馬皇後誦經祈福。
從朱元璋為皇子選“僧”随侍可以看出,佛教氛圍至少熏染了朱棣的幼年時期。
并且從一開始就讓朱棣深刻意識到宗教對世人的“陰翳和“化導”的作用,至少佛教對于他是親近而不是排斥的異端邪說的存在。
雖則馬皇後非朱棣生母,但朱棣受其蔭澤甚多,因而佛教既成為朱棣與朱元璋馬皇後的感情紐帶,而這感情紐帶則成為其為自己篡位正名的第一利器。
古代君王後宮佳麗幾千乃常理之中,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已經為大明的興盛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建文帝的幾年輕徭薄賦、惠利民生,又經成祖勵精圖治,大明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繁榮的發展,可以說朱棣完全有條件為自己充實後宮。
然而,同朱元璋對馬皇後一樣,朱對待發妻仁孝皇後徐氏亦是情深意切,朱的子女全系徐氏所生,并且徐氏修持佛教。
朱棣繼承了朱元璋和馬皇後的美德,因而也具有美德,是會為生民謀福利的皇帝,繼而為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屠殺生靈開脫。
徐氏不僅編撰佛教,還有“佛說夢感”的形式稱其信仰佛教。
《佛說希有大功德經》載“正月初八日夜。仁孝皇後夢感佛說,緣起具自序中,仁宗及漢王、趙王俱有跋。”
序還稱洪武三十一年正月,徐氏“夢感”見到觀音菩薩,觀音預言其“今将遇大難”,特授“如來常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以“消餌衆災”,觀音還稱“後妃将為天下母”,且十年後徐氏還将與觀音相見。
“洪武三十一年”的十年後即永樂六年(1408年),該年徐皇後已去世,可見此“佛說夢感”應為杜撰。
“難”即指明惠帝削藩,朱棣“靖難”即是順應佛意“平定禍難”,而令仁宗及漢王和趙王三子作後序,是為繼續擴大影響,繼續宣揚自己奪位繼統的合法性。
封建社會,女性原本不便幹政,徐皇後此舉背後的真正推手恐怕是朱棣本人,他杜撰僞造這些傳說是為向世人宣布自己奪得王位乃上天(觀音菩薩標明的)旨意,而徐氏是位仁孝的皇後,他也是具有美德的君王。
徐皇後去世後,朱棣對徐氏評價甚高,朱棣對徐皇後的評價與朱元璋對馬皇後的評價有諸多相似之處。
在感情上,他們對發妻的離世都十分悲恸,足見其夫妻情分遠遠不止于一位帝王與皇後的政治婚姻。
在理性上,朱棣和朱元璋都認識到賢妻皇後對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都用佛教儀式為亡妻悼念。
徐皇後去世,朱也如朱元璋悼念馬皇後一般,召請藏傳佛教高僧為徐皇後祈福。
而在此之前,朱召請噶瑪巴大寶法王在南京靈谷寺為高祖高皇後薦福,也是在對外宣稱自己身份的合法性。
不同的是,相較于朱元璋對待佛教的态度,朱棣将更多的重心由漢地的佛教延伸到藏地佛教,他的選擇有其個人因素,更有其政治考量。
觀朱與其父的行為相似之處,對待藏傳佛教的态度,對皇後的深情,對四夷的邊防,對子孫後代的教育,可以說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這既彰顯了他對父皇母後的孝道,又對外宣揚了自己登基為皇帝是神的旨意,還鞏固了邊防,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