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批省級水利遺産公布 武進春秋淹城榜上有名

作者:愛睡覺的娃娃

水利遺産是中華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加強江蘇水利工程遺産管理和保護,省水利廳組織開展了江蘇省水利工程遺産申報工作。經過層層評估、申報、評價等環節,評選出了《江蘇省首批省級水利遺産名錄》。其中,武進春秋淹城榜上有名。

一直以來,春秋淹城以保護與傳承為己任,持續開展遺産修複、展示工作,不斷改善遺産存續環境,深入研究遺産的文化内涵,推動遺産高品質發展。淹城遺址三道城牆依地勢蜿蜒逶迤,如巨龍盤桓;三河護城清波蕩漾、遊魚如織;城内綠樹成蔭,花卉四季飄香;龍泉、奄民故裡、嶽飛點将台、頭墩、肚墩、腳墩、孫武草廬等景點有着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每年慕名來此學習參觀的遊人絡繹不絕。

首批省級水利遺産公布 武進春秋淹城榜上有名

攝影:邵大周

工底蘊深厚,曆史内涵豐富

淹城遺址始建于春秋時期,是國内目前儲存最為完整的春秋時期“三城三河”形制的地面古城遺址,距今已有兩千七百餘年曆史。1986年至1991年,考古隊對淹城進行了四期為時六年的考古挖掘,出土了三千餘件珍貴文物。其中最著名的獨木舟4條、青銅器20多件,均為稀世珍寶。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内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1988年淹城以其獨特的形制、珍貴的文物,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首批省級水利遺産公布 武進春秋淹城榜上有名

淹城的建造,結合江南水鄉地方特色,以挖護城河堆土的方法築城,三道河互相貫通,曾經全靠船隻擺渡出入,一城一水,層層相套,三道護城河與三道城牆,形成三層屏障,展現了“築城以衛君”的防禦保護功能。淹城的子城和内城都不在正中,子城距中心向北有百米之遠,使得子城北面三道城河挨近重疊,形成“峰崗、深谷”之地形,以屏擋冬季寒冷的北風,而内城與外城的東、南、西三個方向則形成大片的開闊平緩地帶,以迎納夏季主導的東南涼風,藏風聚氣。三城三河的不規則布局呈現出獨有的節奏韻律、方圓剛柔、自然有機、玄幻神秘等藝術特色與形式美感,展現了中國古代的造型審美。

首批省級水利遺産公布 武進春秋淹城榜上有名

工因地制宜,水利價值凸顯

淹城是結合當地土質和材料、水網系統和交通,進行因地制宜的建設和規劃的優秀案例。挖河道的土,可以用來修建高高的城牆,抵擋洪水,而内外河道的相同還能起到排洪洩洪的作用。另外,三道護城河循環轉通,且“八浜通四方”有多條水溝與外界相通,經由水城門的控制,有很好的蓄水防洪及抗旱功能,民國二十三年(1934),江南大早,唯獨淹城内外河水依然碧波蕩漾。另外,通過查閱地方志中淹城與周邊水系的關系發現,淹城外城河屬兩鄉界河。在央視有關淹城遺址的紀錄片——《地理·中國》之“水城龍吟”片段中,曾有專家從地理和地質學的角度解讀“三河三城”,并提出了一個大膽創新的觀點,即淹城遺址可能是一項早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

首批省級水利遺産公布 武進春秋淹城榜上有名

工創新驅動,文旅融合縱深

中國的曆史長河不能缺少春秋時期,那是一粒文化的種子,承接了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曆史程序。如今,人們透過淹城,穿越千年,觸摸曆史,感悟春秋。國内首家春秋文化主題樂園——淹城春秋樂園,取材于春秋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曆史、人文,通過情景體驗的形式,将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靜态觀賞型項目、互動演藝性項目和體驗遊樂式項目相結合,建構出“小淹城”與“大春秋”交相輝映的旅遊景區。

首批省級水利遺産公布 武進春秋淹城榜上有名

在創意式演繹春秋曆史文化的同時,淹城還對常武地方特色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傳統商業街坊上集中了“芙蓉鮮螺”“雅浦黃酒”等地方美食和“留青竹刻”“亂針繡”等非遺藝術。“武進文化館”“袁曉園藝術館”等與淹城博物館一起,構成了武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内容,激發當地居民對祖國、對家鄉的強烈自豪,也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遊客展示武進深厚的文化積澱。

首批省級水利遺産公布 武進春秋淹城榜上有名

在淹城,人文邂逅科技,思想跨越邊際無限成長,繪出了一步一春秋。為做好做深“水”這篇大文章,淹城遺址将緊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新機遇,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豐富内涵和獨特價值,打造大運河文化重要承載地、國家文化公園。瞄準長三角中軸樞紐的目标,勇當踐行“532”發展戰略的排頭兵,推動高品位文旅融合,為建設文化繁榮、旅遊興旺的現代化常州奮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