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政策、技術和模式帶動污泥處理行業"十四五"迎來轉機

作者:全國能源資訊平台

人們正在觀看的能源,點選右上角加上"關注"。

我國污泥處理起步較晚,近十年來,行業整體發展緩慢不順利,"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目标兩次落空,甚至市場出現"未體驗先下滑"的問題。展望"十四五"規劃,随着政策、技術、盈利模式等問題的逐漸解決,陳宇認為污泥處理行業将迎來三大轉機:

▪先決條件已經到位,政策開始向污泥處理行業傾斜;

在▪30.60的雙碳目标下,污泥處理的技術路線更加清晰。

▪控制成本,源源穩定,方向明确,龍頭企業都找到了穩定盈利的途徑。

陳先生估計,未來五年我國污泥産量将保持2.3%的複合增長,到2025年達到1.6萬噸(包括國内污泥和工業污泥),對應其中污泥處理市場将保持10.8%的複合增長率,到2025年将達到453億元的規模。

先決條件已經到位,政策開始向污泥處理行業傾斜

優先級低,資金有限,對污泥處理的早期政策支援還不夠:從處理工藝來看,污水處理是污泥處理的前提,而水污染具有流動性,對飲用水源的負面影響更為明顯,污水處理優先權自然高于污泥處理;如果污泥處理力度加大,不僅可能達不到投資效果,還會分散污水處理力度。

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最終選擇将污泥處理放在首位,将資金有限的資金優先用于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這導緻國内"重水輕泥"趨勢明顯,"十二五"和"十三五"在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水準及以上目标兩次失敗(見圖1)。

政策、技術和模式帶動污泥處理行業"十四五"迎來轉機

但是,上述問題正在逐漸改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污水處理越來越成熟。近年來,我國城市污水處理任務已基本完成,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95%以上,在"十四五"期間,污水處理能力也呈現明顯下降(見圖2)。随着污水處理越來越飽和,以前被忽視的污泥處理問題再次受到關注。

政策、技術和模式帶動污泥處理行業"十四五"迎來轉機

其次,政策正在逐漸向東風移動。與上一次相比,"十四五"規劃的重心明顯向後傾斜,污泥處理步入正軌。在治理規劃層面,目标設定更具針對性,充分展現完成決心,根據"十四五"規劃,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應達到90%以上,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京津冀等地區形成城鎮處置水準明顯提高, 清除建立無害化處置設施規模不低于2萬噸濕污泥/天;污泥處理設施應當納入當地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

在30.60雙碳目标下,污泥處理技術路線更加清晰

過去,污泥處理行業标準和技術路線尚不明确,如"十二五"規劃中提到污泥處理存在的問題,但當時我國污泥處理技術發展才剛剛起步,國外成熟的技術可能不适合中國,行業對哪些處理方法沒有清晰的認識。2011年釋出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導則(試行)》一般包括幾乎所有污泥處理技術,模糊提出了安全環保、回收利用、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則,沒有具體說明什麼是最佳污泥處理方案和标準,缺乏地方政府和各級企業的技術指導。

在這樣的條件下,污泥處理在大多數地區最為友善。以2018年為例,我國污泥有近一半成為緊急填埋場(見圖3),雖然填埋并不是最合适的污泥處理方式:占用大面積土地,場地不适合搜尋;

政策、技術和模式帶動污泥處理行業"十四五"迎來轉機

随着"十四五"和30.60雙碳目标的出台,污泥處理的技術路線逐漸明确:

一是"十四五"規劃中對污泥填埋技術要求明确提出限制,穩步推進資源化,要求建立污水處理廠必須有明确的污泥處理方式,鼓勵采用熱水溶液、厭氧消化、好氧發酵、幹燥等無害化處理手段,才能實作污泥穩定化, 無害化處理的前提,可促進土地改良、荒地造林、秧苗、土地綠化和農業資源利用等,鼓勵污泥資源的回收利用。

其次,在提出30.60雙碳目标後,未來的污泥處理處置将以節能和能源資源回收為目标,為污泥處理提出了更清晰的技術路徑方向。例如,在能量回收中,厭氧消化是首選途徑,例如丹麥污水處理廠BIOFOS通過污泥消化能力實作能量過剩(見圖4)。

政策、技術和模式帶動污泥處理行業"十四五"迎來轉機

在資源回收方面,與好氧堆肥相比,幹式焚燒和熱水溶液是一種更好的資源方式,值得關注。幹法焚燒的技術路線如圖5所示,作為最快、最徹底實作污泥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最終處置技術,幹法焚燒的資源化利用産品也更容易獲得;

政策、技術和模式帶動污泥處理行業"十四五"迎來轉機

控制成本,源源穩定,方向明确,龍頭企業找到了穩定的盈利方式

長期以來,政府征收的污水處理費無法滿足污水廠正常運作的成本,如果加到污泥處理費中,要麼增加政府的資金壓力,要麼增加被收集者的經濟負擔。由于處置成本定價機制沒有理順,污泥處理過去一直依賴補貼,是以當政府投資不足時,企業容易虧損,這也導緻相關企業參與污泥行業更加謹慎,不敢盲目擴大産能。整個行業的特點是市場集中度低,競争格局相對不穩定。

即便如此,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表現最好的公司,如中電安迪環保和鵬魯環保,這兩家公司近年來在污泥處理收入和毛利率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見圖7)。

政策、技術和模式帶動污泥處理行業"十四五"迎來轉機

分析表明,能夠實作良好回報的企業通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首先,交貨成本低。中電環保依托電力和市政資源優勢、"高效節能污泥幹化裝置"等核心技術,拓展燃煤耦合污泥發電模式,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

二是污泥源充足。中電環保與河北、浙江、河南、廣東等政府和企業達成合作意向,規劃、建設污泥耦合發電基地,地方政府、企業承諾為污泥源提供相應的支援;

第三,污泥清晰。中電環保與華潤電力旗下深潤電力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實作技術、資金和市場捆綁開發的新模式,污泥經過幹燥和共燃(摻雜)燃燒發電,拓展固廢耦合發電産業;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轉載自北極星動力新聞網,發送的内容不代表平台的立場。

國家能源資訊平台聯系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位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