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渤海衛倒閉十五年後,仍有3000人在"日常大關"中懷念它。

作者:刺猬公社

他比搜狐早三年成立,馬雲說他無法了解其創始人的想法。公司去世後,它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例如在一個名為"Go to the Sun"的網站上。

作者|思想

編輯|趙思強

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倒閉十五年後,仍然有人寫悼詞和貢品。

在一個名為"Go to The Sun"(www.oihw.com)的網站上,自2002年以來,成千上萬的人在這裡寫了3000多條消息。其中,有人寫了"20年後,我又來了"的資訊,有人在這裡做廣告,賣家具。也有人找人——缺少五六年甚至十年的網友。更多的人留下了"悲傷","榮譽"和"感激"等詞語。

"它更像是一個網際網路墓地,"一位名叫吳哲的使用者寫道。

這座墓地的墓碑上刻着渤海魏的名字。

渤海衛倒閉十五年後,仍有3000人在"日常大關"中懷念它。

"Go to The Day Left"網站首頁截圖

渤海威(全稱:渤海威資訊通信有限公司)始建于1995年,被中央電視台《網際網路時代》紀錄片稱為"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民營企業"。渤海偉的創始人是張樹欣,著名财經作家吳曉波在專著《大敗》中稱,這位女子"迅速穿上了領頭球衣,在中國網際網路長跑隊中跑步也顯得稀疏在前列。"

此時此刻,中國擁有64K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網際網路僅一年多。

1996年,渤海衛在中關村白冀路南端拐角處豎立了一塊牌匾,上面寫着"中國人離資訊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上的"坐标"。"資訊高速","I H W"的縮寫,翻譯為"HaiWei"。

渤海衛倒閉十五年後,仍有3000人在"日常大關"中懷念它。

渤海魏站在中關村著名牌匾/圖檔來源:網聯

其線上"渤海威時空"網絡是國内唯一一家以公共資訊為主的網民,向普通家庭開放網絡,使用者注冊後,支付一筆費用兌換上網所需的信用額度,即可享受"論壇""郵局"""咖啡屋""遊戲城"等服務。

郭萬生在奔騰:網際網路與中國1995-2018年回憶道:"走進渤海衛時空,可以閱讀電子報,到網際網路咖啡店與不見面的朋友交談,到網際網路論壇暢所欲言,也随時去國際網絡漫步。"

在下一個"門戶"時代,張澍的新判斷得到了驗證。1998年2月,渤海威成立三年後,張朝陽推出了中國第一個中文線上搜尋引擎搜狐。很快,王志東推出了 Sina.com,丁磊将"網易"、中國網際網路帶入了一個新時代。

1997年,中國隻有25萬撥号使用者。資料顯示,1998年8月渤海衛時空注冊使用者超過6萬,渤海威時空網絡群每日總通路量超過50萬。

馬雲和張朝陽都曾到渤海衛朝聖。1995年,在北京宣傳"中國黃頁"的馬雲拜訪了張書新。後來,在紀錄片《馬雲》中,他說:"如果有人在網上死了,張書新一定比我死得早。我不明白她的想法;第二,我做的是網際網路,她做的是人們上網。"

一句話,一切都在2004年結束。由于年檢期滿,渤海衛被吊銷營業執照,海浪屬于大海。此前,張樹欣于1998年離開渤海衛,東北女人總結了渤海衛失敗的原因,"我們本來要賣面包,然後就得從小麥開始。出售面包的利潤負擔不起種植小麥。"

但故事還沒有結束。公司去世後,它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例如在"Go To the Sun"網站上。

這個網站很原始,是一個留言闆,左右列,左邊的消息框是藍色的,右邊是綠色的。到目前為止,共有 169 個頁面,單個頁面上有 20 條評論。

最早的消息可追溯到 2002 年 7 月 18 日。"很高興能參與到懷舊的渤海老網站建設中來,期待看到所有經曆過渤海威世界集團的老朋友來這裡交流。

渤海衛倒閉十五年後,仍有3000人在"日常大關"中懷念它。

林興祿建立"去天留下印記"網站留言時

該消息由該網站的創始人林興祿釋出。"這是他個人命運的轉折點,"林回憶道。他還記得挂在渤海衛辦公室牆上的紅白橫幅,"渤海衛人正在從事一個将影響下一個百年的事業",至今仍感到非常震驚。

林星祿進入渤海衛的時候,還不是大人。1980年出生于廣東陸豐人,13歲開始學習電腦,15歲國中沒畢業就逃出校園,最大的收入就是賣自己設計的一款軟體,賺500元,決心依靠電腦、鍵盤、軟體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總想"給社會留下點什麼"。

當該網站于2002年建立時,全球網際網路經濟已成為過去。網易和搜狐等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在美國幾乎被退市,它們正在展現出新的生命。

林興祿看着熱網潮,心中為老東家們感到遺憾,渤海威雖然還沒有關門,但已經陷入了停滞的狀态。他很關心他以前的同僚和網民,他認識在這裡。他想做點什麼,"讓前者在'渤海魏時間空間'知道,但迷失的網友有機會重聚。

渤海威見證了中國第一批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成長,他們在渤海威網的"論壇""小屋"等交流和聊天中,在電話線上傳遞新鮮、好奇的情感。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從2002年網站建立初期的消息中感受到第一代中國網民的簡單情感,其中一些人距離他們最後一次談話還有近10年的時間。

一位名叫"鄧雪蓮"的使用者在威海衛的網名是"shirley7",之前她是7大哥,7個人在"海海衛時空"組成了一個"未來家"的聊天室,她留言;沒人吃我做的米飯,沒人喝茶......"

一位名叫"在DIO世界中大笑"的使用者留言,"看,猜猜誰是誰,就叫它好玩吧......在其他罐子裡,水的頭不像這裡那麼善良......"

2015年春節,移民到加拿大的大奇杜在"去日本"網站上留言,稱"還有與李明(北京)、格蕾絲(加拿大)、G.甯(加拿大)等有聯系,STOP和東升與MSN一起消失了,如果認識我的朋友,請聯系。一年後,即2016年12月,他發出了類似的資訊。

渤海衛倒閉十五年後,仍有3000人在"日常大關"中懷念它。

渤海威老使用者"大胃杜"在2015年和2016年找朋友留言

大胃杜首先在渤海威網,1996年,他還在北京街頭的一家晚報上看到新聞。"我當時不知道網際網路是什麼,感覺很新奇,試試吧。他第一次花了200元來填補海威的"信用點",海威還送給他一張容量為1.44MB的3 1/2英寸軟碟。

至此,達胃杜記得進入渤海魏"咖啡屋"的時候"響了,網頁上有挂着計時器,每次都會減少,這是網絡的消費,"每一個數字掉下來,我都感到肉痛",甚至聊天文字,都帶有卡通效果。

大胃杜還是能讀出"老H""李彼得""AQ柴""東升"等網友的名字。屆時,他們還将組織線下晚宴,在魏功村的一家餐廳。"AQ"不如網上那麼活躍,兩餐之間隔悶熱,很少說話。有争議的科林,她利用漏洞偷"點",有男生在渤海的論壇上追着她,分離後,男生在胳膊上拉了一口,表達了仇恨。

"對渤海薇的失蹤并沒有太大的感情,他并沒有突然死去,慢慢消失在視野中。大胃杜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通知渤海威網取消,可以随時随地上網。這時他已經轉移到新浪、網易等門戶,渤海威上的一些"老朋友"都消失了。

網際網路是強大而脆弱的。大胃杜經曆了ICQ的慘淡退出,他們的5位數QQ号碼(這是第一個QQ使用者)被騰訊撤回,MSN加速關閉,目前的聯系方式主要是微信。我知道網民從一個平台到另一個平台,不斷增加,但也不斷迷失。

"Go to the Day Left Mark"網站上的消息終于被一些老朋友看到了。科林取得了聯系。後來被大胃二人組熏蒸移民到加拿大,結果無法适應,幾年前搬回了中國。東升在上海工作,彼得·李"我一開口,就知道我們加了微信。

"人們使用起來越來越友善,人們隻是不介意誰制造它,它變成了一種工具。"大肚子杜說。

有時,當他在YouTube上看到搖晃時,他會問朋友搖晃是什麼,朋友說他,老式的,搖晃不知道它是什麼。大肚子杜在改版上傳了一段自己場景布局的視訊,他覺得沒什麼好玩的。

杜大胃覺得《海海威》就像美國的《66号公路》,"美國有一條66号公路,在1980年代停了下來,開了一條50高速,然後,人們開始懷舊,覺得舊的東西很有趣。"

現在,"去天留念痕"網站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渤海衛,它已經成為很多網民隐藏的"樹洞",記錄着普通網民的感受,一位90歲的網友留言說:"90後這一代人是跟着QQ一起長大的,也許到了中年,QQ也會成為一種懷舊的工具。一位名叫"記憶"的00網友留言:"我第一次知道這個網站,18歲,希望這個網站一直以來。"

還有人把"時間膠囊"藏在這裡,等待未來每天開放。一位匿名使用者在2018年12月1日寫道:"等到2028年12月1日才能看到。

渤海衛倒閉十五年後,仍有3000人在"日常大關"中懷念它。

有網友将網站"在太陽上留下印記"視為"時間樹洞"

林興祿最後一次登入"去日本"網站是在2019年11月29日,他回複了一位在美國多年的老使用者發來的消息,該使用者在1997年因申請在美國學習并使用沈陽渤海衛的服務而命名為"穿山甲"。

第一代自學生,幾乎不需要穿越渤海。這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也是一個改變命運的交集。林興祿回答說:"我在深圳渤海衛的時候,親眼目睹了很多大學生來到科教中心上網,發郵件申請獎學金到大學,月曆就在眼前。"

"去日本"網站的伺服器挂在林興祿的二手主航班上。"隻要我的主機還在那裡,我的域名沒問題,它就永遠在那裡。林興祿說。

林興祿在網際網路行業工作了幾十年,已經換過幾次工作。他擁有豐富的履歷,曾在潤訊集團和亨德森工作過。2000年,他與劉晖等人共同贊助DoNews,并與蔡文生一起組建并收購了多家軟體和網絡公司,包括265網站,該網站參與了2007年出售給谷歌的CTO(首席技術官)職位。

2012年,林興祿選擇進入移動網際網路創業領域,專注于兒童教育産品設計和研發,導緻創業失敗,進入停滞狀态。林興祿不時在他的公衆号《網林》中更新文章,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送一些自己小兒子上學的轶事。有時候,你會被要求"教你做最簡單的'比特币報價微信機器人',或者記錄自己對網際網路的觀察,"中國網際網路史上第一個部落格"等文章。

有時候,林星璐也會翻過老員工微信群,這個群從最初的近500人到現在的100多人,不斷有人進來,也有人退出。他喜歡微信群名"宇和系統",它與網站上那一行上面的"天留下印記","每天坐8萬裡,跨越時空,渤海衛",相得益彰。

再過幾天,2020年就要來了。"去天傷疤"這個網站也會更新,底部的"1995-2019",也會變成"1995-2020",這本來可以自動更新,但林興祿選擇保留"手動更新"。

2020年即将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