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作者:飛天陽光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本 文 約 6200 字

閱 讀 需 要 16 min

聊到濑戶内海,作為古地圖愛好者,想先給大家展示一幅18世紀繪制的濑戶内海全圖。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18世紀繪制的濑戶内海全圖

這張地圖,海岸最右側城市是大阪城,右下角為堺港,從右至左的大型島嶼分别是淡路島、四國島、九州島。無數船隻在濑戶内海漂遊,将各類物資與人員運輸到各地。

但是,如果我們看現代衛星地圖,會發現濑戶内海的實際形狀是這個樣子。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來源/現代衛星地圖

很明顯,18世紀的地圖把濑戶内海畫大了很多,四國島、九州島的面積則被畫小了很多。而且,四國島、九州島的沿海部分都顯得更“尖銳”,内陸部分更狹窄。

這是面積和形狀畫錯了麼?不完全是,從細節來看,狹小的淡路島的面積比例和形狀就基本是正确的,這說明那個時代測繪技術雖然不發達,但基本比例是不應該錯的。

再來看另一張整個日本的古地圖,出自于亞伯拉罕·奧特柳斯(AbrahamOrtellius,1527-1598)編制的世界曆史上第一部全球地圖集。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繪制/AbrahamOrtellius 來源/全球地圖集

這張地圖裡,越是靠東的部分就越狹小,導緻圖中的濑戶内海部分幾乎跟整個本州島東北部一樣大。原因在于,當時歐洲正處于大航海時代,商業與海路越發達的地方就越容易了解、自然會充斥在地圖裡;而反之便無人問津,在世人眼中的“面積”就會小很多。

綜合來看,古地圖不僅僅反映地理概念,更反映着當時各地的經濟狀态。地圖上标記的城市和道路越多,就象征這片土地的人口多、經濟更發達,而一片海域及其沿岸被描繪得更廣闊,就意味着這片海域更是生機勃勃。

海上高速:日本對外交流往來的不二通道

如今提到濑戶内海,多數人很難有明确概念,更難了解濑戶内海在中世紀日本有何種作用。

的确,現代貨運偏于重噸位遠洋運輸,客運偏向于更加快捷的鐵路與航空運輸,相比之下,濑戶内海各地遍布的淺灘礁石讓這片海域無法容納數十萬噸級的貨輪,運輸速度更沒辦法與鐵路與飛機相提并論。想要了解濑戶内海的作用,必須把人類的工業能力回推到工業時代以前,回推到貨船噸位在幾百公斤、陸道地路泥濘不堪的時代,回推到日本眼中的世界隻有東亞大陸的時代,才能了解濑戶内海的“海上高速路”作用。

濑戶内海是從關門海峽到如今大阪灣的一條狹長海域,這片海域夾雜在九州、四國、本州三大島嶼中間,風浪極小,便于小舟行駛。日本隻要想對外交流,就必須走濑戶内海這條交通大動脈。公元7世紀至10世紀,日本向外派出5次遣隋使、20次遣唐使,都以如今大阪灣的住吉津為起點,随後沿着濑戶内海一路向西航行,穿越關門海峽。為了讓出海船隻得到補給,日本僧人行基在天平年間(729-748)在攝津、播磨兩國修建了五個港口,其中的“大輪田泊”正是後世神戶港的濫觞。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遣唐使渡海圖。來源/《圖說曆史》編委會編著《一讀就懂的世界史 日本》

大輪田泊在古代便是天然良港,自然備受實權人士重視,其中最著名的人物當然是12世紀日本枭雄平清盛。平清盛在1159年平治之亂取勝以後,獨攬大權,為了加強平家經濟基礎,從1162年開始斥巨資擴建大輪田泊,試圖獨占日本與宋朝之間的貿易路線。由于工程進度緩慢,平清盛在1168年出家隐退後,特地居住在大輪田泊北邊2.5公裡的攝津福原,監督大輪田泊從一個小渡口成長為豪華的商業港口,帶來大量中國奢侈品。《平家物語》卷一對平家家業的繁華如此描述:“揚州之金,荊州之珠,吳郡之绫,蜀江之錦,萬千珠寶應有盡有”。

大輪田泊不僅有商業價值,更有對外交流意義。1170年秋,第一艘宋朝船隻停泊在大輪田泊時,平清盛便特地邀請後白河法皇從京都來到福原,兩人作為日本名義上與實際上的最高上司人接見了這位普通的宋朝商人,可謂極其重視。後白河法皇接見外國人的事情在京都鬧得沸沸揚揚,畢竟日本9世紀《寬平遺訓》要求天皇不能與異國人相見,三百年來首次破例,足見後白河法皇與平清盛對于日本對宋交往的重視。

1172年秋天,後白河法皇、平清盛二人收到南宋明州(甯波)沿海制置使趙伯圭(宋孝宗兄長)的禮物,擡頭分别是“賜日本國王物色”“贈日本國太政大臣物色”。這讓後白河法皇與平清盛大喜過望,立刻回贈“大宋國明州沿海制置使王”一份厚禮。日後,平清盛甚至于1180年春天強行遷都福原(福原京),但最終因國内動亂将起,被迫在當年秋天回歸京都。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影視劇中的平清盛。來源/電視劇《平清盛》截圖

平清盛不僅看重大輪田泊這個出發點,更要控制整個濑戶内海的航線。1168年,平清盛(時任安藝守)着手擴建安藝國嚴島神社。嚴島神社位于如今廣島灣内海中,從神社向外觀覽,濑戶内海通過船隻一覽無餘,既是神道信仰重地,又是軍事要沖,平清盛将嚴島神社重塑為平家權力的象征。1180年春天,剛剛退位的高倉上皇打破必須前往京都或奈良神社的慣例,而是參拜遙遠的嚴島神社,既表明皇家對于平家的支援,也從側面印證了濑戶内海水路暢通,易于通行。

不過,1180年也成為平家盛世的終結,就在這一年,未來的鐮倉幕府初代将軍源賴朝在關東起兵反抗。5年時間裡,平家節節敗退,逃出京都,并在1185年春天沿着濑戶内海航路來到本州島最西端的關門海峽。就在平家準備出海逃往九州島時,源氏水軍出海攔截,最終平家成員集體投海自盡,濑戶内海見證了平家的興盛,也接納了平家的衰亡。

平家滅亡後,濑戶内海雖然依舊保持着旺盛的經濟競争力,但政治影響力降低,直至15世紀室町幕府時代,才恢複對外交往的功能。1401年,日本室町幕府三代将軍足利義滿派遣使節與明朝修好;1402年,明朝皇帝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允許日本船隻來到明朝開展貿易。但是,明日貿易不再是民間貿易,而變成官商貿易,隻有日本官方船隻持有的貿易憑證能與明朝核對通過(勘合),才能開展貿易,否則視為賊寇。這種貿易形式雖然死闆許多,但室町幕府還是樂見其成,自15世紀初至16世紀中葉的150年時間裡,明日貿易一共進行了17次。

貿易機會這麼少,自然引起日本内部争鬥,尤其是15世紀後期日本進入戰國時代以後,掌管濑戶内海堺港的細川家與掌管九州北部博多港的大内家之間産生争鬥。1508年,趁着細川家出現内亂之機,大内軍渡過濑戶内海殺入京都,組建細川高國、大内義興聯合政權,兩人商定共同派遣遣明船,其中細川家一艘,大内家兩艘,雙方各自組織貨源、收取利潤。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京都。攝影/nomi,來源/圖蟲創意

然而,這裡面依然分贓不均。細川家主管日明貿易的負責人是明朝商人宋素卿,在1511年日本船隊抵達甯波港開展貿易時,宋素卿為了讓細川家的船隻獲得利潤,事先給當權宦官劉瑾進獻賄賂,讓細川家船隻首先開展官方貿易。輪到大内家船隻開啟貿易時,官方貿易已經結束,他們隻能想辦法在民間售賣,這就讓大内家的利益受到損失,為雙方的沖突埋下隐患。1518年,大内義興離開京都傳回鄰國,兩人合作同盟走向瓦解。

之後的1523年,細川家與大内家分别派遣官方船隻來到明朝貿易,大内家持有明廷的新勘合文書,而細川家卻持有舊勘合文書,如此一來細川家自然難得貿易。就在這時,宋素卿再度給市舶司太監賴恩行賄,于是反而是細川家的貨船先得查驗,大内家武士極其不滿,攻擊細川家人員,并在甯波燒殺搶掠。

這起“争貢之役”結束後,明廷徹底廢止對日貿易,許多以航海貿易為業的海上豪族沒辦法通過貿易牟利,逐漸蕭條下來。在九州島西海岸,海上豪族逐漸走向武裝搶劫之路,成為16世紀中後期禍亂沿海的“倭寇”;而在濑戶内海,由于長期缺乏一個能統治全域的領主,海上豪族則紛紛“匪變官”,成為散居各地的“海盜大名”。

海盜大名:濑戶内海視角的戰國時代

吳思先生《血仇定律》描繪了中國近代以前社會“官”“匪”互相轉換的過程,事實上這個規律同樣适用于日本,尤其是日本的海盜大名。

應該說,出海襲擾中國沿海的“倭寇”,與在濑戶内海稱王稱霸的海盜大名,本質上是同一類人,都是盤踞在一座或者多座島嶼上面的本土豪族。隻不過,濑戶内海本身就有很好的商路,海盜不需要拼命搶劫,隻要在島嶼上設立關卡就可以掙錢;而在九州西海岸的貧瘠土地,不去跨海拼命就掙不到錢,是以變成了“倭寇”。

換言之,對于中世紀日本人來說,海盜(海賊)并不是規則的破壞者,反而是秩序的維護者,有些做大做強的海盜甚至登堂入室,受封領地。濑戶内海最著名的“海盜”便是所謂“村上水軍”,該水軍的上司人村上通康(來島通康)、村上武吉等人名義上從屬于四國北部大名——伊予守護河野家,但實際上卻以四國島北部與廣島灣一帶的大小島嶼作為主要據點,有着充足的海商貿易發展軍事實力,是半獨立的海上軍事豪族。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明代倭寇。來源/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截圖

村上水軍與河野家的關系極其親密,河野家家督河野通直甚至一度想讓位給村上通康,引發河野家内亂。内亂過程中,河野通直一直居住在村上通康的來島城,這件事讓兩人的關系更加緊密。後來,村上通康被允許使用河野家家紋,甚至被納入河野家同族。靠着這些豪族支撐起來的河野家,也被視為典型的“海盜大名”。

村上水軍的能量非常強大,甚至足以決定戰國大名之間的戰争結果。1555年九月底,安藝國大名毛利家、北九州大名大内家在嚴島神社決戰。為了搶奪這個濑戶内海補給重地,大内軍發動三百艘戰船先行來到嚴島,準備以逸待勞迎戰;毛利軍隻有一百艘戰船,不敢先行挑起戰事。為了打赢戰役,毛利家領袖毛利元就求援于養孫女婿、亦即村上水軍領袖來島通康,希望獲得支援。

來島通康并沒有立刻應承,因為他們畢竟從屬于河野家,一旦公開支援毛利家,就等于公開決裂于大内家。經過幾番思考,他給了毛利元就一個回答:“我隻做你一天的盟友”。不久以後,來島通康率領三百艘戰船出現在嚴島附近海域,雖然這支水軍并不直接參與陸戰,隻負責攔截大内水軍,保護毛利家的領海安全,但水軍優勢還是讓毛利軍陸軍受到鼓舞,最終打赢這場嚴島之戰。

織田信長崛起中的重要一步,便是水軍戰争。1576年夏季,織田信長包圍石山本願寺(即大阪城),為了援助本願寺盟友,毛利水軍與村上水軍互相配合,共同在大阪灣擊敗織田水軍(第一次木津川口之戰),成功将糧草送進石山本願寺。織田信長痛定思痛,立刻指令自己的海盜家臣——志摩水軍領袖九鬼嘉隆開發新型戰船,訓練水軍以備再度交戰。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織田信長畫像。來源/《圖說曆史》編委會編著:《一讀就懂的世界史 日本》

1578年夏天到冬天,九鬼嘉隆率領7艘新型戰船加入戰場。7艘戰船長約22米,寬約12.6米,船身包有3毫米厚的鐵皮,号稱“鐵甲船”。船上搭載大量火槍手乘船射擊,形成強大火力,順利擊潰了趕來救援的毛利水軍與村上水軍(第二次木津川口之戰)。這場戰役讓石山本願寺徹底被孤立,最終于1580年初放棄抵抗,歸順織田信長。

作為織田信長的家臣,豐臣秀吉當然也第一時間意識到濑戶内海勢力的重要性。1581年,豐臣秀吉派遣家臣黑田官兵衛前往四國島東側,拉攏當地海盜加入麾下。黑田官兵衛出生于濑戶内海重鎮——姬路城,對于濑戶内海的海運情況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不負衆望,以阿波國、本州島近畿之間的淡路島為據點,牢牢抓住濑戶内海的東半部分,收服四國島東側許多海盜為己所用。

這隻是一個開始。豐臣秀吉下一步就瞄準毛利元就麾下的村上水軍,事實上1582年春天,村上水軍能島系領袖村上元吉上書表示願意歸順豐臣秀吉。當然,從實際情況看,村上元吉這封書信的主要目的不是真的歸順,而是預防豐臣秀吉取勝以後會直接剿滅自己的勢力,事實上後來的軍事行動中,能島系村上水軍仍然追随毛利家。但即便如此,起碼可以看到,村上水軍在廣義的毛利、織田之戰中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毛利家臣,而是以一種相對獨立的海盜身份周旋于兩大勢力之間。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豐臣秀吉畫像。來源/《圖說曆史》編委會編著:《一讀就懂的世界史 日本》

這種相對獨立讓毛利家主管水軍的小早川隆景非常擔憂,1582年夏天織田信長遇刺後,豐臣秀吉瞞着毛利家開展和議,随即回師京都。談判中,為了不讓對方得知織田信長已死的消息,豐臣秀吉提出極其苛刻的要求,毛利家除去割讓領土以外、還必須讓麾下愛将自殺。被迫打赢要求後,毛利家迅速得知織田信長已死,這件事讓毛利家主管陸軍的吉川元春極其憤怒,立刻要撕毀和約、進攻豐臣秀吉。但小早川隆景卻深知個中利害:如果進攻豐臣秀吉,若無完全必勝把握,那麼村上水軍不一定會跟着誰;相反如果支援豐臣秀吉,日後毛利家還有一定談判籌碼。

他的想法是對的。豐臣秀吉很快平定了織田信長遇刺以後的亂象,成為比織田信長還要強大的大名,是以小早川隆景的舉措讓他獲得巨大回報。1584年豐臣秀吉平定四國後,小早川隆景接替河野家,成為伊予國主,掌管村上水軍(來島系除外)。雖然小早川隆景仍然自認是毛利家臣(他其實是毛利元就的三兒子),但大量伊予國豪族與海盜歸順于他,讓他事實上成為半獨立于毛利家、直屬于豐臣家的新大名。

1587年征服九州島前後,豐臣秀吉全面禁止海盜活動與私征關稅的行為,将海盜大名轉型為直屬于豐臣家的正規大名,拆毀海盜建立的海島城池。但如此一來,許多海盜就失去職業,醞釀着再度爆發内亂的風險。1592年開始,豐臣秀吉派遣大軍侵略李氏北韓王國,渡海遠征讓許多海盜出身的武士有了用武之地。進階海盜,比如來島通總直接率領水軍進攻北韓沿海,南韓電影《鳴梁》即以他作為反派人物;其他中低級海盜則紛紛投奔各大名家中,貢獻水文與水戰知識獲得一席之地。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來源/南韓電影《鳴梁海戰》海報

尾聲:和平時代的濑戶内海

進入江戶時代以後,海盜大名全部轉型為正規大名或家臣,江戶幕府強有力的控制為濑戶内海帶來和平,也讓這裡繼續成為日本最大的大宗物流通道。

整個江戶時代,除去關東八國以外,江戶幕府在全國征收的所有米糧都會通過海運穿越濑戶内海,抵達大阪城,再轉運至全國。是以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即便是距離江戶城直線距離不過數百公裡的陸奧國東部,所收米糧也不能直接運抵江戶城,而是要順着海岸線北上,穿過津輕海峽,繞過整個日本海的海岸線,再從關門海峽進入濑戶内海,最終來到大阪城。這種“重航線、輕距離”的貨運組織模式已經與近現代物流很是相似,甚至可以說,日後明治維新的日本能夠第一時間接受西方物流組織模式,也與這套體系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正因為大阪城長期是全國米糧集散地,是以這裡的米糧商人經常面臨物流供應波動導緻的米價波動。為了盡可能減少未來投資造成的損失,到18世紀末期,大阪建立“堂島米市”,但這個米市并不售賣一粒實物大米,而是以某一個既定價格售賣下一批到達的大米,用日語說法就是賣“空米”(非實物米),這也成為日本曆史乃至世界曆史上第一個成熟的期貨市場。如今金融市場慣用的“K線圖”,也是近代美國人根據日本商人記錄米價的方法改造而成。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今日大阪城。攝影/Kalyakan,來源/圖蟲創意

任何人都可以拿錢進門買賣“空米”,而如果不需要實物米,也完全可以在到期日将“空米”售賣出去,許多大阪人開始專精于期貨交易,這也形成大阪人注重銀錢的城市性格,大阪市至今都廣泛存在大量“暗金”(亦即地下貸款企業,一般為高利貸)行業也來源于此。

日本水軍搏命處:各方勢力為何拼死争奪賴戶内海?

END

作者 | 蕭西之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