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死後,劉禅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

三國時期戰火紛飛,其可謂是中國曆史上最為動蕩不安的一個時代,當時的天下四分五裂,各地百姓流離失所,根本沒有一片得以休養生息的淨土。而劉備、曹操、孫權各自上司的政權在衆多勢力之中脫穎而出,同時他們為了争奪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不惜兵戎相見。

長時間的戰争除了讓他們得到了一定的領土,但是也消耗了彼此的心力,之後三方最終以“三足鼎立”之勢各自占據一方勢力。其中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了“曹魏”,劉備建立了“蜀漢”,而孫權則建立了“東吳”。

這三個國家各自恢複發展,但是劉備去世之後,“蜀漢”發展一片暗淡,整個國家發展呈下滑趨勢。在很多人眼中,“蜀漢”是因為劉禅的上司不力而導緻的。

諸葛亮死後,劉禅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

事實上,除了蜀漢的發展有退步的迹象外,東吳的發展也有滞後之勢,孫權在後期的統治中昏庸無道,如果不是因為東吳前期的基業深厚,恐怕東吳早已從“三足鼎立”之中退出。相比之下,三國之中隻有曹魏成功的守住了自己的“天下”,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的後代在治理國家方面頗有天賦。

然而身為優秀政治家劉備的後代——劉禅卻沒能繼承父輩的優良基因,他不僅沒能将劉備打下的基業發揚光大,反而令蜀漢落後于其他兩國。世人皆說劉禅是“阿鬥”,甚至有人稱其是“爛泥扶不上牆”,對一國之主的皇帝來說這不僅是對他的挑釁,也是對他的侮辱,難道劉禅真的如此不堪?才讓世人忍不住對其大放厥詞?

事實上劉禅在位40年,比起三國時期其他國家的統治者來說他的統治時間之久,如果說他沒有一點才能肯定是不可能的。

劉禅并不是劉備,劉備“打天下”需要的是敢拼、敢闖的勇氣和魄力,而劉禅繼承的是劉備打下來的天下,他并沒有經曆那些“腥風血雨”的戰亂時代,是以劉禅的思想以及行事做派與劉備不同,更與之前跟随劉備的那些老臣不同。

諸葛亮死後,劉禅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

劉禅原本想“休養生息”,以發展國力為先,但是朝堂之中有幾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卻并不認同劉禅的做法,他們堅持整備軍糧,再次出征,以重回漢室為最終目标。劉禅畢竟是新帝,他無法與大臣們抗衡,最後隻能同意他們的建議。

然而一旦将國力用于戰争,整個國家必将産生巨大損耗,這對國家的整體發展極為不利。與此同時,魏國卻選擇了養精蓄銳,這也是其後來發展的重要原因。

表面上看劉禅雖然貴為天子,萬人之上,但是他并沒有做決策的權利,而在國家出現衰退的時候,他卻是第一個被指責的對象。除此之外還有人稱劉禅之是以能夠穩居皇位40年,是因為他受諸葛亮的扶持。諸葛亮在三國時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沒有誰不佩服他料事如神的謀略才能,但是諸葛亮在公元234年便逝世了,而劉禅是在公元263年才向鄧艾投降。

在這29年間,劉禅并沒有諸葛亮的幫助,他能夠坐穩皇位更多的靠的是他自己。不過諸葛亮的去世對劉禅的統治确實是個巨大的挑戰,如果劉禅不能夠及時拉攏跟随諸葛亮的那些大臣,那麼整個朝廷便會發生混亂,一旦統治階級雜亂無章,國家也會是以動蕩不安。

諸葛亮死後,劉禅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

為了安撫諸葛亮這一派系,劉禅不僅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痛哭流涕,他還親自出城二十裡迎接諸葛亮的靈柩,一方面他是出自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政治手段,能夠使他得到諸葛亮派系的支援。

另外劉禅認識到了戰争對自己國家實力的損毀,是以他在之後實行寬松的政治政策,下令不允許蜀漢主動發起戰争,同時利用蜀地的地理位置優勢進行有利的防守,這對當時空虧的蜀漢來說确實是最好的決策。

劉禅的一些列政治舉措雖然很保守,但是這卻是基于蜀漢國情的合理安排,如果他仍然采取激進的政策,蜀漢必定會更早地退出曆史舞台。

即使到了最後投降的那一刻,劉禅心中顧及的依然是蜀漢的百姓,當時很多人建議他與敵人拼殺,但是他卻知道蜀漢大勢已去,如果硬拼隻是徒增傷亡,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死傷,他甯願做一個“窩囊”的“阿鬥”,不曾想世人真的相信了劉禅“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