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行刑犯人時,為何對時間的要求如此嚴格?

電視劇中,犯了死罪的人往往都會被在午時三刻問斬,或者就是秋後處決,那麼這個時間為何要挑午時三刻或者秋後呢?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呢?

這裡所說的秋後問斬,并不是秋分之後,而是立秋之後,古代人都講究風水,氣候,西漢中期的儒學大師董仲舒對天文地理頗有了解,他認為天和人是有感應的,于是就建立了一種迷信稱之為天人感應,而秋後問斬也是他創造出來的理論!

古代行刑犯人時,為何對時間的要求如此嚴格?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董仲舒認為,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秋冬則是凋謝時刻,而帝王有慶賞罰刑四個政策,剛好秋冬對應罰刑,則是肅殺的季節。

這樣一來,統治者也認為極有道理,漢代規定,秋冬适合刑殺,立春之後就不得殺人,而唐宋時期,除非罪大惡極的,都要等到秋後才能處決,到了清朝,也采用的秋後處決的方法。

古代行刑犯人時,為何對時間的要求如此嚴格?

午時三刻問斬中的午時三刻就相當于中午的11點43分12秒,這個時候陽氣最盛,古人認為,人死後是有魂魄的,這個時間行刑會防止死囚變成厲鬼,這樣對判官和劊子手都是一種保護!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午時三刻的人們處于一種不清醒的狀态,這樣可以減輕犯人死去的痛苦,更有甚者,會将地點選擇在皇城外的午門,這個地方陽氣極重,行刑之人就是罪大惡極之人,這樣地點再加上時間雙重的壓力下,犯人死後連鬼也做不成!

▲關注我,贈送高清中國和世界地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