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努力!”
“生活以痛吻我,我将報之以歌。”
“真了不起,全家都好偉大!”
這周末,全網都因為北航這位新生整破防了。

▲ 圖源:北航官微
邢益凡 6 個月大時被确診為漸凍症,如今 18 歲卻隻有 18 公斤重。
由于嚴重脊柱畸形,他最大的運動能力是獨坐,但一次最多也隻能堅持 30 多分鐘。
也就意味着在以往的上課中,剩下十幾分鐘,他隻能躺着聽課,全靠大腦想象老師所說的知識點。
他的肌肉幾乎不能生長,并且随着骨骼的生長,肌肉萎縮的越嚴重,稍不注意就會骨折受傷。在聯考前夕他就曾右臂肩關節骨折,保守治療了 3 個月。
别人舉手投足的事情,對他來說都是每日必經的戰鬥。
但正是這樣一個人,不願向命運低頭,一次次創造奇迹。
中考時他以全校最高成績 ——615 分考入吉林一中。
如今又以 645 分的高分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
他說,我就想看看,我還能走到哪一步,想再往前奔一奔。
他國中時聽說了霍金的故事。于是立志要做中國的“霍金”,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世界。
“就想看看能走到哪一步”
2004 年,剛 6 個月大的邢益凡被确診為 LAMA2-相關先天性肌營養不良。這是一種罕見因 LAMA2 基因突變導緻的先天性肌營養不良亞型,漸凍症的一種。
由于那個年代醫生對疾病了解很少,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于是父母隻好帶着邢益凡回家,開啟了十數年的命運抗争。
從國小到高中的每一節課,父母都陪在邢益凡身邊。
由于邢益凡睡覺不能翻身,一旦姿勢不正确會壓迫整個頸椎,造成呼吸困難。
是以在半夜,他們也要兩小時醒來一次,為兒子翻身。
邢益凡自己,也跟他小名 —— 毛毛一樣,如毛毛草般頑強生長。
随着疾病加重,就連簡單的翻書、做題,也要比一般人難上好多倍。
比如翻書,他不能用一隻手來完成,頭也幾乎不能自己轉動。
平時上課,隻能用下巴撐在桌上支着頭,眼睛也隻能掃視到書本的一半頁面。
▲ 圖源:江城日報
而做題,最難的莫過于就是閱讀了解和作文題。
據江城日報報道,對他而言,“聯系上下文”就是一個反生理的要求。
因為通常這類題都需要反複扭頭閱讀,但他完成不了,于是就隻能利用一次扭頭的機會,把上文“背”下來,然後再帶着記憶中的上文去聯系下文。
但即便如此,他學習要比其他人更加刻苦,尤其是在高三備考的時候。
他用還有點肌肉力量的雙手,一天最多做 20 多張試卷,經常做到淩晨一兩點。
因骨折在家休息時,父母發現他為了集中精力學習,關節彎曲更大、身體佝偻得更嚴重。
這也意味着,他所受到的疼痛更加強烈,但卻從沒抱怨過。
當時母親就問他:你是不是有了什麼想法。
這時候他才說道了那一句:
我就想看看,我還能走到哪一步,想再往前奔一奔。
或許正是因為這一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勁頭,讓他重返學校時成績不降反升,也讓他收獲了北航的錄取通知書。
立志做中國的“霍金”
從錄取通知書上看,邢益凡錄取的工科試驗班(資訊類)。
第一年他将在北航學院就讀,一年之後将選擇專業學院就讀,并确定具體專業方向。
主要有這幾大方向:
電子資訊工程學院、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軟體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內建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
據北航官微報道,目前學校多個部門聯合為他的學習生活設計了系列保障方案。
學習上,由于邢益凡每日學習總時長在 4~6 小時為宜,學院将設計專門培養方案,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體育類、實驗實踐類等課程申請特殊免修。
生活方面,學校為他準備了位于一樓的愛心宿舍,邢益凡的母親也将住在這裡陪讀。
宿舍裡有兩張床和獨立衛浴,還配備移動桌櫃、收納箱、書架等生活裝置。
北航學院院長錢政說:“保證邢益凡同學在大學的 4 年得到很好的教育和他所期望的成績,實作他的夢想。
說到北航,其實邢益凡兒時還有個航天夢:
太空沒重力,我就和别人一樣了,可以在太空中自由翺翔。
祝福邢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