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習俗壓垮的年輕人:“結婚第一年,送禮花了4萬塊錢”

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被習俗壓垮的年輕人:“結婚第一年,送禮花了4萬塊錢”

新婚第一年,你們當地有沒有送禮的習俗?

這是發生在一個男讀者身上的故事。

男讀者在北方某個小城市,地方不大,習俗卻很多。

尤其是結婚的事宜十分繁瑣,他前前後後請了差不多1個月的婚假,才順利地忙完了結婚的一切事情。

而在即将來臨的春節,他已經抽了個周末,送完了結婚之後的第一次節禮。

男讀者當地的習俗是這樣:

剛剛結婚的年輕夫妻,男生要在結婚後的第一個大節日,買很多禮品,到妻子娘家所有的親戚家裡坐一坐。

女生老家的親戚衆多,父母兄弟姐妹都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健在。

是以,這第一年要走的親戚實在是太多。

被習俗壓垮的年輕人:“結婚第一年,送禮花了4萬塊錢”

并且,在當地還有個說法:

新婚夫妻,姑爺第一次上門送禮,煙酒糖茶,點心水果,家禽魚肉樣樣不能少。

是以,男讀者在第一年送節禮的開銷,就高達4萬塊錢。

這是什麼概念?

他一年到頭能攢下來的錢,也不過如此。

辛辛苦苦一整年,春節前夕送個禮一分錢不剩。

男讀者并非是在抱怨,隻是傾訴了他作為一個剛參加工作沒多久,剛結婚的年輕人,身上所承受着的莫大壓力。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了?

繁瑣的習俗,沉重的經濟開銷,都是其中的原因。

繁瑣的婚禮,尤其是在老家結婚的人,更是需要經曆各種習俗,走親訪友。

一個上班族結個婚,沒有個把月時間都難以完成。

被習俗壓垮的年輕人:“結婚第一年,送禮花了4萬塊錢”

男讀者的經曆,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男生。

那個男生同樣剛結婚沒多久,他老家的習俗是:

結婚之後,要給妻子娘家那邊連着送1年兩個大節日的禮物。

一個是中秋節,一個是春節。

兩個節日的禮物加起來,同樣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了解這種習俗:

有第一個帶頭的人,他們家中有女兒出嫁,男人也是買了禮物到你家來;

如今你結了婚,就相當于替夫妻家還人情。

但對于年輕人來說,送一次節禮就要開銷幾萬塊錢,壓力的确不小。

被習俗壓垮的年輕人:“結婚第一年,送禮花了4萬塊錢”

網上看到一組資料:中國網民送禮節假日。

排名前幾位的是:春節,中秋節,情人節。

由此可見,春節是人們送禮最大的開支。

中國人向來講究人情,畢竟一年到頭很多人都在外面工作忙碌,很少回到家裡。

而好不容易春節放個假,是以能到處走動走動。

親戚朋友,結婚之後雙方的長輩,這些都要買一些禮物酒水去坐坐。

但是,送禮這件事,應該建立在自己的經濟基礎之上。

倘若你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撐如此高昂的禮物,那就簡單一些。

畢竟親友之間送禮,重要的是走動感情,而非禮物的價值。

被習俗壓垮的年輕人:“結婚第一年,送禮花了4萬塊錢”

再回到“結婚第一年送禮”這件事上。

在我的老家,也有着差不多的習俗。

結婚第一年,男人為了表達感謝,娶到了這麼賢惠懂事的妻子,是以要買禮物到妻子娘家那邊的親戚坐一坐。

隻不過,禮物倒沒有那麼重,一家花個1000元左右。

但凡事都應該有來有往。

最重要的是夫妻之間能夠端平一碗水。

男人對嶽父嶽母的态度是什麼樣子,女生對公公婆婆的态度也不能差。

隻有一碗水端平,兩個人的感情才能穩定,不會鬧出什麼沖突。

但是,如果每一次送節禮,動辄都要幾萬塊錢,這對年輕人來說,是莫大的壓力。

不能為了所謂的面子,硬着頭皮做一些自己無法承受的事情。

畢竟,很多時候面子都是錢給的。

被習俗壓垮的年輕人:“結婚第一年,送禮花了4萬塊錢”

今日話題:

在你老家,新婚夫妻第一年要送禮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