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安陽殷墟”成為世界文化遺産

圖為兩位遊客在殷墟博物苑的碑林參觀

國家文物局釋出消息,今天,在立陶宛共和國首都維爾紐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我國申報的文化遺産項目——安陽殷墟以其悠久的曆史、獨特的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獲準進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我國新一處的世界文化遺産。

今天下午近四時,喜慶的氣氛充溢着整個安陽古城。當人們得知安陽殷墟獲準進入世界遺産名錄後,立即有近千名群衆聚集在電視台門口,敲鑼打鼓,舞龍舞獅。随後,安陽市政府在市電視台演播廳舉行了慶祝儀式,并為慶祝申遺成功,發行一套以殷墟為題的個性化郵票,郵票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商城遺址、玉器等文物為主要内容。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為考古發掘所證明的商代都城遺址。在這裡先後發現了110多座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2500多座祭祀坑和衆多的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重要曆史階段提供了堅實證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2001年3月,在由國内48家權威考古機構參加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的評選中,殷墟以最高票數名列榜首。近年來,殷墟仍不斷有大量的重要發現,呈現出巨大的考古潛力。随着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内涵得到不斷豐富,也印證了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的論斷:殷墟不僅文物豐富,而且學術價值很高。它蘊藏的寶物,還遠未罄竭。

安陽殷墟遺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通過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發掘,确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建構了中國古代早期曆史的架構,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曆史成為信史;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築,樹立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和皇家墓葬的典範;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現了目前中國文字型系最早的證據;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為商代晚期文化傳統提供了獨特的證據。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第一次全面負責、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培養了一批批的考古學者,殷墟也成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殷墟重要的文化價值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業咨詢機構——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os)的肯定。

從2001年4月開始,安陽殷墟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5年多來,安陽市政府先後投入2億多元,全面治理了殷墟周邊環境。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既保護了深埋地下的遺迹,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遺址的可觀賞性。特别是安陽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護、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的殷墟博物館。博物館投資3000萬元,由安陽市政府承建,藏品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提供,雙方共同管理博物館的事務。這種中央機關與地方政府合作雙赢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考古成果社會化、普及化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遺址打造成了具有較高品質、兼顧保護和展示的大遺址公園。

在申遺成功慶祝儀式上,安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鄭文長表示,保護好殷墟才是對申遺成功的最好慶祝。下一步安陽将投資5億元建立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把包括甲骨文在内的各民族文字及世界三種失傳文字在保護的基礎上更好地展示出來。

據悉,繼中國四川大熊貓栖息地前一天作為世界自然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後,河南安陽殷墟又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已有33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數量居世界第三位。

本網免責聲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