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期《中州古今》上載文說:戰國時期,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魏國為了灌溉農田,在黃河與莆田湖之間開挖了一條運河,即是鴻溝。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條大運河。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國曆史>第二冊教師教學用書》第7頁上說: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下令開通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運河。因這條河流經吳國邗城,是以稱為邗溝。前幾天,有一位老師來電話詢問:“中國最早的大運河是鴻溝,還是邗溝?”
我們明确地回答他:中國最早的大運河既不是鴻溝,也不是邗溝。鴻溝開鑿于公元前360年,邗溝開鑿于公元前486年,而比它們開鑿早的運河還很多。
如百尺渎,見于《越絕書·吳地傳》。它由吳城通往古錢塘江北岸的河莊山側(今浙江海甯縣鹽官鎮西南四十裡),是一條溝通吳、越的人工管道。公元前495年,越王勾踐的軍隊曾循百尺渎北上攻吳,“吳師敗于槜李(今浙江嘉興縣南五裡)。”
再如公元前506年,吳王阖闾伐楚,命伍子胥開堰渎運糧。即鑿通今江蘇高淳縣東長江支流水陽江和太湖分水嶺的東壩,使西面的水陽江與東面的荊溪連接配接起來。
見于《史記》、《水經注》等書記載的中國最早的運河,應當是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後,任用鄙人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因晉楚争霸戰争以及北上會盟“問鼎中原”的需要,而開鑿的荊漢運河和巢肥運河。荊江運河把發源于荊山流入長江的沮水,與發源于郢都附近流入漢水的揚水連接配接起來。巢肥運河把淮河的支流肥水,與流入巢湖,經濡須水入長江的施水連接配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