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斯)所提出來的!
我以史記、司馬遷、秦始皇本紀原文說起。
秦始皇焚書,(秦始皇本紀):三十四年,始皇置酒鹹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樸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裡。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内,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争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得。史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也。史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并争,厚招遊學。今天下以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紀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旨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至曰可。
大意如下: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裡設宴酒,有博士七十人特地前來獻酒。樸射周青臣進來為史皇稱頌說:以前在秦國這地方,不過一千多裡大,仰仗陛下的神靈名聖,把天下給平定了!把蠻、夷都趕出去,就好像太陽、月亮得放光放明,四面八方都照的到,沒有一個是不服從的!有把諸侯變成了郡縣,天下的人民都過着很安樂,沒有戰争的憂愁,照這樣可以傳至一萬代都不會改變。從古至今,任何人都不及陛下的威德。秦始皇聽到了這些話,心裡非常開心快活。旁邊有一個博士,,是齊國人,名字叫做淳于越。他前來說道:我聽說周朝的皇帝,要傳一千年,這是把土地封給子弟、功臣的。是以都來幫他的忙。如今,陛下現在有了天下,子弟卻是做一個匹夫,後來倘驟間有田常六卿那種臣子出來,這個時候沒又封國的屏障,怎麼可以相就呢?覺得事情應該遵照古法來行事,才能久遠。可是我都沒聽說過!現在青臣一昧的拍馬屁,使得陛下差處更加深,這個人一定不是個好忠臣。始皇一聽下來,一時間無法決定事情下來,便召集朝廷諸侯前來商議。丞相李斯就說道:古代的五帝所治的法,是不相重複的。三代所治的法,是不相沿襲下去的。各有各的治法、流程。不是特地在跟他相反嗎?是因為時代變遷的緣故。今陛下創照了大事業,建立起萬世的功勞,自然不是那些愚儒所能知道的。且淳于越所說的事,那些都是三代的事情了,怎麼可以去效法學習呢?日後諸侯為了争權奪名求利,出了重金招攬那些遊學的人,天下又要不安甯了!現天下以定,法令事出于一律的,平民百姓隻要處理家務,農人種田,勞工做工,讀書人隻要學習法令辟禁就好了。而現在的學生,不學當今的法令,反而學起古代的法則,并且說到當今不好等等,這不是在蠱惑百姓嗎?我、丞相李斯,簡直不知死罪,敢說幾句暢快的話,以前天下大亂,無人能統一,是以就諸侯一起來,都稱贊上古,來害當今。粉飾虛僞之話,混淆事實。等到百姓學術深了,就來說你的壞處。現在陛下得到了天下,分辨了黑白,定一個可以尊崇的在那裡,但大家卻看重私學的,批評現在的法令不是。知道指令下來,就用學術來批評抨擊。走進朝廷裡面,雖然不敢直接說 出來,但心裡卻不以為然。走出朝廷外後,就在街頭巷尾毀謗。自誇說他的主張是為了收買名譽,還用了奇特的議論說高尚,帶領百姓一起說是非。如果這樣還不禁止的話,那坐在高高在上的勢力勢必就降低了,那麼在下面的平民百姓,也要成為黨羽了。是以說,還是禁止的好!臣子膽敢請求吩咐史官,隻要不是我秦國的秦紀,通通燒掉。不是博士官所藏的書,天下間有敢藏書集,藏詩、藏書、藏百家語的,都要到守尉那裡一并燒掉。有人膽敢私下說詩、書的,就要辦他死罪,說古道今的,抨擊當今壞話的,就要滅族。官吏知道這事情而不辦的,同罪。指令傳下去,三十天以内部不燒完的話,就用墨刑治他。并且叫他在白天守寇,晚上築城。所不應該燒的,就是醫療、藥材、蔔卦、種樹的書籍。若有人想學習法令的,便拜官吏作先生。于是秦始皇便答應,一切聽從李斯說的話照做。
解釋:1.樸射:秦朝的官名,古代人重武,有主要射箭的課程。
2.淳于越:戰國時齊人,仕為博士,有谏臣之稱。
3.田常:陳恒,春秋時齊人,與阚止同僚齊簡公,阚止有寵,欲盡逐陳氏,陳豹以告,恒遂殺阚止,同時殺齊簡公,另立平公,死後谥成子。
4.六卿:趙襄子、範昭子、荀文子、智襄子、魏襄子、韓簡子。
5.黥:古代的墨刑,用特殊的墨水刺在臉上,視為黥面!
6.城旦:苦工,白天守寇,晚上築城,稱為城旦。
是以說秦始皇除了醫、蔔筮、種樹流傳下來,其他通通燒光。成為文明史上的焚書!
苛政猛于虎焚書又坑儒
秦始皇由于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紛紛指責秦始皇。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膽大妄為的士人,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疏,要求進行焚書。即除了《秦記》之外的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敢再違抗指令,議論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數史書之外,其他的最後隻留下了關于農業、蔔筮和醫藥的書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全國進行焚書,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展現。
隻燒掉書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布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禦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後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是以被後人稱為“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無法抹去的一大污點,極大地抵消了他統一全國的曆史功績。
不僅是焚書坑儒,秦始皇的暴政還展現在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導緻民怨沸騰。
秦始皇很喜歡六國華麗的宮殿,是以,每當滅掉一個國家,他都要讓人将宮殿的圖畫下來,然後在鹹陽照樣仿造。等全國統一了,他還曾經想造一個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陳倉(現在陝西鳳翔和寶雞地區),東面延伸到函谷關(現在河南靈寶),長達千裡。最後被秦始皇的侍從、侏儒優旃(音沾)勸止。優旃對秦始皇說:“這樣可太好了,有了這麼遼闊的皇苑,我們可以多放養些猛獸,如果六國的後裔有人敢從東方進攻,就把這些猛獸趕出去将他們吓跑。 ”秦始皇一聽,不禁大笑,于是就打消了建這個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沒有建成,但秦始皇卻建了其他很多的宮殿,單單鹹陽的周圍就建有宮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宮在關外有四百多座,關内三百多座。在這些宮殿中,最大最有名的還是阿房宮。因為在秦末已經被項羽燒毀,是以其規模究竟有多大,現在無法估計,但根據曆史記載,光阿房宮的前殿的東西就寬達五百步,大約相當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當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門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來防止人帶兵器行刺。在殿門前排列着十二個銅人,即用沒收民間兵器熔鑄而成的那十二個銅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時,阿房宮還沒有建成,這個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調用民工七十萬人。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萬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長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發,緻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達三萬之多,男子征發不足使用,有時還要征發女子。秦朝因為實行法治,反對儒家思想,沒有像後來那樣限制婦女從事公衆活動。儒家主張和長輩同住,以便盡孝,秦則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這樣國家可以按照戶數多收賦稅。
苛捐雜稅,加上嚴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熱,由于原來的秦國變法,被東面其他國家稱為“虎狼之國”,現在統一後,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國”。人民動不動就觸犯了法律,處罰也相當嚴厲,特别是當時的野蠻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腳砍斷,造成大量的殘廢人。原來百姓渴望統一,結束無休止的戰争,是想從此過上安甯的日子,現在秦的暴政讓他們失望至極,秦的民心喪失是它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經勸說過秦始皇:“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但遠處的群眾還沒有徹底安定,士人們現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張。父皇這樣用嚴酷法律治理天下,兒臣擔心會令天下不穩。希望父皇能認真考慮,改變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聽不進扶蘇的話,反而斥責扶蘇多事。最後,秦始皇将扶蘇派到北面邊境的軍隊裡做監軍,和大将蒙田一起抵禦匈奴。
秦始皇不聽勸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群眾的詛咒下氣數将盡。楚國舊地的民謠中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東郡(現在河南濮陽)有一塊隕石墜落,于是有人便趁機在上面刻了詛咒秦的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禦史嚴厲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終也沒有查出來。禦史便将附近的住戶全部處死,又将刻有字的隕石毀壞。但這絲毫不能挽救秦朝滅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