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法家』的,他并沒有現今世上普遍認為的宗教信仰。
若要認真來說,他信仰的是君權神授的觀念思想。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時,當時正是中國思想百花齊放的時候,諸子百家思想大鳴大放,并沒有正統的宗教信仰出現,有的隻是類似于政治目的的哲學思想。
在當時比較有名的有儒、墨、道、法、陰陽家等等九流十家的思想并陳于世,較有影響力的有主張兼愛非攻思想墨子的「墨家」;主張君權至上,以法制國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子、李斯,秦國靠這三個人打下了富國強兵、一統天下的基礎;其次就是倡導陰陽五行學說的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其主張的「五德終始說」以陰陽五行結合神鬼信仰為君權統治護航,深得當時政治領袖的喜愛,至于孔子的儒家與老子的道家當時并不受到統治者青睐。
秦始皇當時并沒有在拜神,但是從殷商時期就有在祭祀祖先,對于慎終追遠的思想很重視,祭祀一像是中國傳統封建思想的大事,曆朝曆代都有專門的官員在處理,地位都很崇高。
由于君權神授的思想很早就被提出,特别是秦始皇以後,皇帝被稱呼為天子,也戒是老天的兒子,除了老爸這個「天」外,哪個神配讓皇帝拜?是以秦始皇當時除了祭祖之外,就是祭天了,沒拜什麼其他的神。
神明這個詞彙其實來源很早,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卻大不相同,早期遠始時代,人類文明不發達的時候,崇尚自然界的力量,因為自然界的力量非人類所能抵禦,往往一個天災,無數生命就會消失,是以舉凡「水、火、山、樹、雷‧‧‧等等」都會被當成神明崇拜。但到後期,大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後,佛教開始發展、道教開始宏揚的時期,将人神格化後,滿天神佛遍布斷配創造出來,新一代的神明就此取代舊一代自然力量神明,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