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有很多人對夏朝是不是存在有很多看法?
可以告訴我認為夏朝存在的原因有哪些?還有是誰的觀點?
否定夏朝存在的原因?還有是誰的觀點?
目前仍然無法肯定夏朝是否存在
關于存在性的争議
龍山文化的蛋殼高柄杯,1976年山東諸城呈子遺址出土
中國的曆史文獻《竹書紀年》和《史記·夏本紀》均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夏朝的積年和世系。較早的《逸周書·度邑解》雲:「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左傳》昭公十七年曾引《夏書》, 《論語》中也有「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的句子,是以傳統上,中國的學術界對夏朝的存在一直堅信不疑。
由于沒有切實的文物(如證明商朝存在的甲骨文)證明,人們無法在考古學上确認夏朝的真實存在性。可是另一批西方曆史學家又多次批評中國曆史、考古學界的疑古情緒過于嚴重導緻對傳說和神話的曆史學價值發掘不夠。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玮璋教授所說,由于流傳至今有關夏朝的史料十分匮乏,是以曆史上是否有夏朝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蔔辭中得到證明(尤其是其中商先公先王的世系,跟夏代是同一年代),是以《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而商代在此之前則和夏代一樣是不被主流看法接受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複夏代曆史。
目前在河南偃師二裡頭文化,發現了距今3600年城市,面積達10.8萬平方米(比附近的偃師商代城市面積要大很多),還發現了距今3700年的車轍,是和史書中夏朝同時代的文物。中國政府已專門撥款進行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夏朝的研究力度正在加大。學術界對二裡頭文化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二裡頭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發現的宮城就是夏都;另一種認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是以發現的宮城是商都。由于迄今為止夏朝都城的考古實據尚未得到充分确認,是以所确知的夏朝暫時僅存在于古代文獻中。
以徐旭生為代表的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州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遊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曆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裡頭遺址命名的二裡頭文化(包括二裡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并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裡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此外,夏禹的記載廣泛存在于先秦史料當中,如《詩經》、《尚書》等。上古文物也在銘文中多次提及夏禹,如春秋末期的齊侯鐘、秦公簋等。而新近出土的西周中期的青銅器遂公盨的98字銘文當中,開篇即寫道「天命禹傅士,隋(堕)山浚川」。是以《中國青年報》2005年10月22日版引述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李學勤的話說,「我國古經書中,最古老的《尚書》,其中講到大禹治水。《詩經》中也有大禹治水。但在考古學中,古文字出現得很晚。是以有學者懷疑夏朝存在,個别外國學者甚至懷疑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實性。而此國寶銘文有力佐證:大禹确有其人,夏王朝确實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