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明日報》:舞台上是中國美學 細節裡有文化自信

一台晚會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境界,往往不是決定于舞台之上,更不取決于技術手段。從事晚會創作的工作者深知這一點,因為他們面對的有關晚會的“世界”,要比具體的舞台廣闊得多、複雜得多。

一個現實的狀況是:越來越少的觀衆會關注一台晚會請來了多少明星,也很少有人會因為絢麗的舞美燈光或某種舞台技術而喜歡一台晚會。從近幾年全國電視台和網際網路平台的各類晚會來看,“内容為王”依然是晚會創作最為重要的理念和實踐目标,圍繞着它呈現的創意和藝術内容,成為觀衆最看重的元素。這些年裡,一群活躍在電視媒體和網際網路平台的青年編導和創作者,帶着創新精神勇敢探索,成為這個領域走進青年觀衆審美世界的探路人。

當世界的目光愈發向中國聚焦,當人民群衆的審美觀念和欣賞水準不斷變化,文藝工作者特别是晚會創作者,不再滿足于所謂“晚會體”。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青年主創人員堅持讓多種藝術形式“為我所用”,從與時代同頻共振的話題中尋找晚會主題,努力用文藝緻敬時代,将鮮活的中國故事加以凝練再娓娓道來。這樣的做法,表明中國青年在探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創新之路上從未停歇,并力求展示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生動的中國。

重大題材文藝晚會的創作,往往力求主題鮮明、内容精良、形式新穎。這并非易事,創作團隊需要建構清晰的内容脈絡,巧用多樣的藝術形式講述故事。2021年,“如何講好百年大黨的故事”成為晚會青年創作者的必答題。《百年正青春》晚會創作團隊用長達半年的時間來作答。答案的誕生不是來自閉門造車、等待靈光乍現,而是來自“翻開書,沉進去;邁開腿,走出去”,他們查閱資料、實地考察,深入學習黨史,吃透細節。團隊對傳統歌舞、話劇、音樂劇、朗誦等多樣的視聽藝術形式進行創新表達,充分調動各種表現手法進行叙事、表意、傳情,細膩深刻地刻畫黨史人物,高度還原曆史細節。他們把創作的心路曆程概括為“深刻領悟百年精神後的水到渠成”。

節慶類晚會需要擺脫“年年歲歲花相似”的雷同場面,尋找耳目一新又飽含深意的主題。隻要能為主題所用,無論是什麼樣的呈現方式和手段,主創人員都可取其精華,用多元舞台包裹中國美學,展現文化自信。近些年,很多晚會創作團隊在藝術呈現上不斷出新,嘗試戶外實景晚會、舞台劇式晚會、大電影式晚會等形式,讓傳統文化通過新手段、新方式釋放出年輕的活力,向世界講述中國的美。

難得的是,越來越多的晚會青年創作者,注重把鏡頭聚焦于偉大時代下的鮮活個體,講述普通人的故事,與個體對話,讓觀衆感受時代跳動的脈搏。于是,我們在當今的各類晚會中,看到了熱愛中華文化的外國友人,看到了普通人之間遙寄思念的溫情,甚至看到了在多年前地震等災難中深受創傷的孩子如今成長為國家棟梁的動人故事。一個個可觸可感的細節,帶着文化味、時代味、青春味,通過各類晚會舞台,傳向五湖四海,勾勒出一個國家偉大又可愛的形象,這便是晚會青年創作者獻給這個時代和獻給自己奮鬥年華的禮物。

以文化人,更能凝聚人心;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希望廣大晚會青年創作者珍惜這一方試驗田,獨辟蹊徑、不拘一格,為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而踔厲奮發、笃行不怠。我相信,堅持正确的價值導向,精耕内容,注重創新性、藝術性、思想性的高度統一,晚會這一方小小的舞台,定能開拓出更廣闊的天地。

(作者:楊子揚,80後影視導演,湖南衛視制片人。長期緻力于舞台藝術、晚會創作研究,曾擔任《“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四海同春”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等大型晚會總導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