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怡:重新審視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把中國哲學帶偏了

江怡:重新審視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把中國哲學帶偏了
江怡:重新審視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把中國哲學帶偏了

現在之是以有德國的古典哲學,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源于它。我們之是以要讨論德國古典哲學,是因為當代的哲學家們都把德國哲學作為哲學的重要模闆。可是我偏要說,德國古典哲學其實是誤導了我們,使我們偏離了西方哲學傳統的正确方向。

——江怡

哲學是一門較難入門的學問,也是一門較難了解的學問。普通人對于哲學是敬而遠之的。雖然中國自建國以後,黨就一直提倡全國人民都要學點哲學,但是後來我們發現學的哲學跟想象中的哲學不一樣,它跟非哲學的東西關系太密切。是以到今天為止,很多人對哲學還是望而生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哲學的觀念總是跟我們的生活脫節呢?不是專門從事哲學研究的人,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是很正常的。但是對于從事哲學研究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考慮。我常常想,在今天的中國,當我們讨論哲學的時候,為什麼總拿那些概念,那些特殊的抽象術語來解釋所面臨的世界?為什麼不能用平時的語言,用大家都能聽得懂的語言來解釋我們的思想和觀念呢?這就是我最近一段時間,通過給大學生上課,而常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江怡:重新審視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把中國哲學帶偏了

我們今天之是以把哲學看作是深奧的、難懂的,甚至是無法了解的一門學問,根源就在于我們錯誤地了解了德國古典哲學。如果把這個問題再推一步,就是說因為德國古典哲學“錯誤”地走向了西方哲學的另一條道路,注意,我這個錯誤是打引号的,為什麼要打引号?因為對哲學理論來說,原本沒有什麼錯誤跟正确之分,我之是以把它叫做錯誤的,是因為在我看來,它違背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正道。

當我這麼說的時候,一些了解德國古典哲學的人可能就會發出疑問,說你這個話可真是大逆不道。因為我們所了解的德國哲學或者說德國古典哲學,應該被看作是西方哲學的最高峰;我們在說西方哲學的時候,一定是把德國古典哲學作為它的樣闆。比如說康德的哲學,我們甚至說康德哲學是哲學能夠成為一門科學并得以存在的标志。現在之是以有德國的古典哲學,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源于它。我們之是以要讨論德國古典哲學,是因為當代的哲學家們都把德國哲學作為哲學的重要模闆。可是我偏要說,德國古典哲學其實是誤導了我們,使我們偏離了西方哲學傳統的正确方向。

江怡:重新審視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把中國哲學帶偏了

德國古典哲學在中國有着特殊的地位,隻要學習過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會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三個理論來源:一個是德國古典哲學,另一個是所謂的政治經濟學,也就是亞當·斯密的政治經濟學,還有一個是所謂的空想社會主義,而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内容。

我們通常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都應該被看作是黑格爾的學生,因為他們在思想上繼承了黑格爾的辨證法。什麼叫辨證法?在黑格爾那裡,他把辨證法了解為一個事物的對立統一、運動變化。對立統一跟運動變化構成了事物的本質。那麼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了解辨證法的時候,就會看到黑格爾的辨證法當中,本身就包含了讓我們捉摸不定、無法用經驗常識去加以了解的概念。

而德國古典哲學所帶來的這樣一種演變,使得我們今天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也産生許多困難。是以這個困難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帶來的,而是黑格爾的哲學本身所具有的。是以我們要想真正地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那就要真正地了解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了解黑格爾的哲學到底在做什麼。是以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提是要了解黑格爾哲學,也就是要了解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曆史。這就是我今天為什麼要把德國古典哲學作為一個話題提出的重要原因。

江怡:重新審視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把中國哲學帶偏了

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整個西方哲學當中,通常被看作是西方哲學的另類,或者說它是西方哲學這棵大樹上結出的另一個果實,這也是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關系的一個總體評價。是以到今天為止,我們在講西方哲學的時候,通常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西方哲學的一個主體部分。大家讀西方哲學史時,會發現裡面是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部分的。

不僅在中國是這樣,在西方也是這樣。在西方的哲學史教程當中,或者說著作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就沒有出現,即使出現也隻是作為一個非常特殊的形态出現的,比如說在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當中。換句話說,當我們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地位時,尤其是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特殊地位時,就要反過來看德國古典哲學到底給我們提供了什麼。

江怡:重新審視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把中國哲學帶偏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我們今天能夠接受德國古典哲學,除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德國古典哲學跟中國哲學或者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氣質比較契合,具有相似性。大家可能覺得難以了解,它們的相似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因為中國傳統哲學是講“情”和“義”的,或者說是講“心”和“性”的,是以我們通常把中國哲學的特征歸結為一種心性哲學。“心”跟“性”是不一樣的,“心”表明的是mind,講的是人的内心的一種認識狀态或意識狀态,而“性”是我們對外部事物的了解。是以中國哲學比較喜歡或比較願意用一個我們都能夠去感悟的概念去把握外部的世界。我們對任何具體對象的了解,是通過某種“心”和“性”的感悟去把握的,這一點在德國古典哲學當中也有所表現。如果我們了解一點康德哲學,或者說從謝林一直到黑格爾的整個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的話,就能夠知道,其實德國哲學的整體是從人的自我意識的層面來做工作,它所研究的對象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然後把這個自我意識中的意識概念取消,就變成自我,最後這個自我的意識是絕對的,是無條件的。因而它又可以把這個自我概念取消,最後變成絕對的。

江怡:重新審視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把中國哲學帶偏了

我們會看到理念的發展過程是從意識到自我意識,再到絕對的過程。這很符合中國人了解中國的感覺,是從個體的心性出發來了解世界的。我們從自我的意識出發以後,可以用“心”來構造世界。是以王陽明的心性哲學被看作是中國哲學的一個很重要的代表,就是因為他強調以心來待物,以心來構物,它解決了人的内在世界的問題,而不是人的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在中國的哲學傳統裡面是解釋内在的世界,而不是解釋外部的世界。

導師

江怡:重新審視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把中國哲學帶偏了

著名哲學家,哲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山西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市哲學會名譽會長。主要代表作有:《維特根斯坦:一種後哲學的文化》《走向新世紀的西方哲學》《現代英美分析哲學》《思想的鏡像——從哲學拓撲學的觀點看》等。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請務必聯系;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編輯:牛亞傑

稽核:高巧燕

江怡:重新審視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把中國哲學帶偏了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