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入葬八寶山 一身傳奇引人歎
衆所周知,位于北京石景山八寶山革命公墓是中國規格建制最高的園林公墓。
它是在明代護國寺的基礎上改建的,朱德、瞿秋白、董必武、陳毅等革命偉人去世後都葬在這裡。
是以,去世後能被準許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對于老一輩革命先烈是一種至高的榮譽。
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一位軍閥也能被準許安葬在八寶山,實在是讓世人不得不好奇他的經曆。
他就是被稱為“雲南王”的龍雲。
雲南之王——龍雲
雲南省偏安一隅地坐落在大陸的西南版圖之上,雖然地處偏僻但是由于其物産豐富,戰略位置特殊,自古也是當局者十分看中的一塊寶藏之地。
從秦朝開始,就在雲南修“五尺道”并設立官吏,标志着中央政權對雲南的統治。後來無論朝代如何更疊,雲南始終都以各種形式被控制在中央王朝的管轄之下。
龍雲,這位之後統治雲南地區長達18的雲南王也正是出生在這人傑地靈之地。

1884年龍雲出生在雲南的一個龍姓地主家庭,他六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龍雲跟随母親借住在舅舅家。
幼時龍雲便在舅舅家附近的武館跟随國術名家苦練武藝,小有所成。
據說19歲的他便敢隻身一人獨闖綠林頭子“順江王”餘海山的老巢,一舉殺賊、為民除害。
後來他經商失敗,因生活所迫,龍雲在四川加入魏煥章部隊,開始了自己的從軍之路。
一次機緣巧合之下,龍雲擊敗了一位到昆明擺擂台的法國拳師,引起當時雲南都督唐繼堯的注意,成為他身邊的身邊随從副官。
後來便一直為唐繼堯效力,逐漸成為唐的左膀右臂。
1922年唐繼堯重掌雲南軍政大權,任命龍雲為滇中鎮守使,駐紮昆明。
然而執政後,唐繼堯唯恐大權旁落,意圖重新培植親信、排除異己。
龍雲等人便與他産生隔閡。北伐期間更是與北洋軍閥吳佩孚相勾結,反對革命并開始獨斷專行。
後來以龍雲為首的胡若愚、張汝骥、李選廷的雲南四鎮守使聯合“兵谏”,迫使唐繼堯下野。
之後,龍雲又開始與其他勢力展開激烈的角逐,最終龍雲勝出,被蔣介石任命為雲南省政府主席,成為雲南之“王”。
直到1945年被蔣奪去兵權之前,龍雲對雲南地區的統治長達18年之久。
抗戰時期顯功績死後埋入八寶山
那麼成為地方一霸的龍雲又是憑借什麼才能與衆多開國元勳與革命英雄們一起安睡在八寶山公墓,接受後世衆人的拜祭與感謝呢?
這要歸功于他在抗日戰争保家衛國,為民族統一不畏萬難勇于奉獻的英勇舉動。
龍雲在雲南執掌軍政大權後,一心為雲南人民做些實事。
他率先帶頭在雲南号召成立昭通實業公司緻力于雲南經濟的發展。
不僅如此,他還投資當地銀行、興辦新式學堂,修建公路橋梁、基建水利等民生工程。
在他執政期間,雲南百姓生活水準有了很大的提升,是以被百姓尊稱為“雲南王”。
然而在政治道路上,龍雲卻走了不少彎路。
他起初是蔣介石的忠實擁護者,在中原大戰期間,被蔣拉攏參戰,更曾大肆破壞了我黨在雲南的組織。
然而到了抗日戰争時期,在統一的敵人面前,龍雲主動請纓出兵支援全國抗戰事業。
在1937年日軍侵華初期,日軍憑借其武器裝備優勢同東南亞同盟國一起将大陸多條交通線路封鎖,導緻國外支援的物資無法及時輸送到抗敵前線。
此時,龍雲主動站出向蔣請命張修建滇緬公路,建立抗戰物資的交通幹線。
為了盡快建好這條抗戰的生命線,龍雲親自擔任總指揮官,親赴一線督導工作。
之後雲南20萬軍民夜以繼日,僅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就建好了滇緬公路中國段。
這在當時可謂是一個壯舉,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之後的台兒莊戰役中,龍雲更是率領首批第六十軍四萬餘滇軍誓師巫家壩,步行一千多公裡到達長沙集結後,奔赴台兒莊參與會戰。
在這場戰役中,滇軍英勇殺敵,威震敵寇,但也傷亡慘重,最終僅餘兩萬官兵幸存。
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戰中,龍雲率領的滇軍前後共計20多萬奔赴抗戰一線,經曆了20餘場戰役。
并且全省軍民都在其号召下進行滇西大抗戰,官兵傷亡人數高達10餘萬。
抗戰後期,日軍攻占雲南怒江以西,龍雲不服蔣介石的指揮,帶領軍民死守怒江天險,被蔣介石斥為“跋扈動搖”後強行派中央駐軍解除其兵權。
随後龍雲遠赴香港避險,解放戰争勝利後,龍雲在港宣布與蔣決裂後,來受我黨邀請回國,成為革命的一份子。
新中國成立後,龍雲還被任命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委之一,并且擔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
最終于1962年,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北京病逝,享年78歲。
七子一女今何在?
龍雲跌宕起伏的一生,讓世人矚目,其後輩子孫也頗受大家關注。
在雲南一方獨大的龍雲,同舊時的帝王将相一樣不可免俗地追求着家大業大、子孫滿堂的生活。
他一生娶了四房太太,而這四房太太們,一共為他生了七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七個兒子有的繼承父志,毅然從軍,有的專注文職,他的女兒更是巾帼不讓須眉,其作為在一衆男兒兄弟中也毫不遜色。
可謂“龍生八子女,各有大不同”。
大兒子,龍繩武,作為龍雲長子,是龍雲給予最大支援的兒子也自然被寄予厚望,希望繼承其衣缽,是以名字裡有含了一個“武”字。
他倒也沒有辜負龍雲的期待,自小好武,後來參加了講武堂,可謂人如其名。
從講武堂畢業後,他就一直在軍隊任職。跟随父親多次參加戰鬥,戰功顯赫。
然而後來蔣介石為了吞并雲南意圖收買龍雲,親自收龍繩武為"義子"。
解放戰争後,龍繩武也跟随蔣前往台灣,此後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大陸過。晚年龍繩武皈依佛門直至終老。
二兒子龍繩祖是龍雲二夫人所生,年少有為,入讀名校,在青年時期便出國留學,畢業于法國名校聖西爾軍校。
從法國回來後,便一直跟随父親和哥哥并肩作戰,同樣戰績顯赫,曾任國民政府陸軍中将,是名副其實的将軍,後來解放戰争後,定居香港。
三兒子龍繩曾與大哥同母,也是著名的革命軍司令。
然而可惜的是,
1950年,在國民黨的誘惑下叛變,成為了一名叛徒,最終被我軍擊斃。
四兒子龍繩文是龍雲第二個妻子李培蓮所生。
考入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攻讀國際關系學。畢業後,棄武從商,在美國經商。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後,他在美國國内組織民間華人訪華團,安排旅美華人到中國探親訪友,為中美關系的進一步改善作了積極的努力。
1975年,龍繩文出任當年成立的全美華人協會總幹事,為促成中美兩國建交和兩國人民的民間交往做出了許多貢獻。
五兒子龍繩勳不同于其幾位兄長,雖然也師出名門,但最為世人津津樂道的卻是他的“情史”。
他曾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是一名名副其實的高材生。
然而不同于其他幾個弟兄,跟随父親走上了仕途之道。
他雖然畢業于美國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學,但是骨子裡追求自由自在,卻不喜歡被現實限制,并且生性放蕩,是一名衆所周知的花花公子。
他曾與香港著名影星林黛結婚。即使在結婚後依然四處拈花惹草,也讓林黛很不開心。
後來龍繩勳還四處傳出绯聞,同多個女星都關系暧昧。
1964年7月17日,在婚姻、事業都不盡如意的情況下,當時正在拍攝“
藍與黑
”的林黛突然自殺,遺書上寫着
“勳,萬一你要救我,請不要送我到公衆醫院,如此全香港的報紙都會當笑話一樣登了。”
很多影迷因而懷疑龍五和林黛的死有關,但是林黛的死至今仍是一個謎,沒有定論。
林黛去世後,龍繩勳才幡然醒悟。非常自責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妻子,導緻了妻子的離去。
然而此時已經為時太晚,黯然神傷的龍繩勳,從此獨自擔起照顧兒子的責任,終生都沒有再次娶妻。可謂浪子回頭。
第六子龍繩元因早年夭折,坊間并沒有太多關于他的經曆被記錄下來。
小兒子龍繩德于1933年出生,沒有延續父親和幾位兄長的尚武之風,反而“尚文”,最後成為了一名語言學家,曾在北京中科院民族語言研究所工作。
為各民族的語言發展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後來一直旅居美國。
2009年10月8日,龍繩德偕夫人全如珦,參加新中國60華誕觀禮,随後回昆明參觀了雲南講武堂,并祭奠了自己的父親龍雲。
而龍雲唯一的一位女兒龍國壁,是三夫人所出,從國小習成績便非常好。
身為豪門之女,并沒有桀骜不馴,反而勤奮讀書,後來考入了上海複旦大學就讀。抗戰結束後她赴美留學,此後一直居住于華盛頓,至今健在。
2010年8月11日,82歲高齡的龍國璧女士,還帶着她的11位兒孫,從美國波士頓趕赴昭通祭拜先祖。
龍雲這八位子女,雖然出自同一個家庭,但人生各有不同。
成年後他們各自走上自己選擇的路,如今有的早已故去,有的也已經垂垂老矣,散落在世界各地。
雖然有個别因被權、利迷惑走上遠離故土的不歸路,但大部分子女都是品質堅毅、在各行各業憑自己努力拼搏取得一定成就,這和龍雲自身品格剛正、一心為民的榜樣作用是分不開的。
龍雲雖是出身地主之家,卻并無高人一等之心,反而擁有一顆俠肝義膽、與人為善之心。
他為人仗義疏财,處處為勞苦大衆着想,處處為家國天下着想。
之後縱然手握大權,成為當地一介軍閥,卻在大是大非面前分得清清楚楚。
他願意在危難之際積極抗日,是不折不扣的愛國将領,願意犧牲自己的切身利益,主動修建生命線,是真真正正的民族英雄。
另外龍雲雖是國民黨軍官,卻始終以民族統一、人民利益為先,在新中國成立後,向我黨靠齊,積極推進新中國統一事業,是徹頭徹尾的進步分子。
是以死後,憑借其為人民、為國家所做出的卓越功績,得以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中,供後人吊唁。
周恩來曾這樣評價龍雲:
“龍雲先生在世之年,有三件對國家的重要貢獻和功績:第一,他對中國民主革命有貢獻;第二,他反對蔣介石個人獨裁,有功;第三,在整個抗日戰争中,他堅決支援,直至勝利,有功。”
而他的後輩們受他影響,走出了相對不錯的人生道路,也可以算是龍雲給予子孫的福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