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作者:深圳微時光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短短40多年的時間裡,深圳從小漁村變成國際化的大都市,上演令人驚歎的深圳速度。

一個以高效、快節奏為底色的城市,生活在這裡的人,似乎也需要像氣球一樣迅速膨脹,與城市并肩同行。

但每個人把自己效率化的同時,心理上的負重也在無形增加——人不是機器,就算加滿油急速前進,也免不了偶爾來個急刹車。

徐琳在深圳做了3年的心理咨詢師,三年的時間裡,她看見了衆多深圳人的焦慮和困頓,這是這座城市的另一種底色。

或許從她的叙述裡,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城市與個人的關系。

以下是她的自述。

01

深圳人搞錢焦慮:

搞不到錢,就是無意義

來深圳之後,我才知道大家都會有搞錢的焦慮。

在這座城市,可能有個成長性的需求,比如說開闊眼界,結識更高層次的朋友——但最後,這些概念上的好處,最終要有一個現實的落腳點:

那就是錢。

“搞錢”的氛圍下,會帶來什麼呢?第一個就是精神匮乏,像有些人就會說,覺得自己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等到一閑下來,突然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非常恐慌。

可以了解為,“搞錢”之外,沒有了生活。

你在上海和北京,人們談論的是哪家咖啡館好喝,今天哪家店衣服又出了新款,要怎麼搭配衣服,這些都是和生活相關的。

但在深圳,感覺我聽到的就是基金、風口和創業。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我在做心理師的時候,深圳人訴說最多的就是職場和搞錢,生活化的東西很少。生活化的其中一個例子是什麼,就是愛情。

我在别的城市做咨詢,可能很多人會因為愛情問題痛苦老半天,但在深圳,似乎沒什麼人會煩惱愛情。

感覺還真是印證了那句話:“深圳女孩,無心戀愛隻想搞錢”。

可能某種意義上,在愛情上消耗的是浪費時間。要付出時間成本,最後也不一定能在一起,何必呢?

愛情在深圳人眼裡,或許是一個成本效益極低的投資。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搞錢”帶來的另一點就是,對自己評價的狹窄化。在深圳,你能搞到錢,買房子,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但對于那些普通白領來說,就算在深圳幹一百年,可能也買不起深圳的一套房。

他們就會跟我說,覺得自己很失敗,在這裡什麼也沒幹成。

但仔細對談,其實每個人都忽略了來到這裡獲得的東西——一個很談得來的朋友、一家很喜歡的書吧,或者我從一個内向的人,變得很會溝通。

這些都是成功的,但被“搞錢”單一的标準給隐去了。

而且很多時候也是因為同輩的壓力,别人在創業、炒股票基金,搞電商,動不動就能賺個上百萬,自己呢,還在給别人打工,錢投在基金裡,一睜眼醒來都是綠的。

都是人,怎麼差别這麼大?

但是搞錢這個詞其實很寬泛,沒有個具體量化的标準。對于你自己來說,到底要搞到多少錢才滿意?

事實上,人的欲望是填不滿的,搞到一百萬,就想要一千萬,欲望的溝壑永遠不會填滿。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歸根結底,搞錢帶來的焦慮還是和别人比較。可能自己過得并不差,能留在這個城市已經算很厲害了,但一跟别人較勁,心裡就開始惶恐了。

還有一點就是,很多人會覺得,我來深圳舍棄了親情和愛情,周一到周五工作,周末還充電學習,我付出了這麼多,就是為了搞錢這個目标而來。

做了這麼多犧牲,還是拿這麼點工資,就會感覺非常不值,産生強烈的錯位感。

我對“搞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态度,對于很多人來說,搞到錢,能夠立足,能夠往更高的層次攀爬,搞錢是他在這個城市的出路。

關鍵的一點,是要把握好平衡。工作之外留點空間,發10分鐘呆,撿起自己的愛好,這些是自我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支點。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02

深圳人“雞娃”焦慮:

“雞娃”也是“雞”自己

我不怎麼做青少年這塊,但是很多家長會帶着孩子來咨詢。

有些孩子厭學、逃學,父母覺得束手無措,不知道怎麼辦,這是一方面;

還有一方面就是我們說的“雞娃”,家長覺得孩子成績不好,很焦慮,其實孩子都能拿90多分了,父母就是不滿意。

孩子厭學,是一個結果,不是原因。出現這個症狀,可能是跟他同伴的關系出了問題,或者說跟學校和老師在适應上出現了困難,這些都有可能會導緻孩子不想上學。

更重要的是,要回溯到孩子的成長經曆,把時間線拉長,找到更深層次的原因。

“雞娃”很多時候是父母把自己的焦慮投射給了孩子,希望通過“雞娃”這個方式,來緩解自身的生存壓力。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雞娃”的大多數都是中産家庭,這很容易了解——中産相對富人階級,掌握的資源更少,而相對于更底層的人,又沒有一種很強烈的歸屬感。

總的來說,就是向上的通道狹窄,掉下去的豁口又很大。

是以,這種焦慮自然會延展給孩子。某種意義上說,不但“雞”的是孩子,更是家長自己。

往深處剖析的話,深圳的中産家庭,父母大多都是這個城市開拓者,可能是從農村或者縣城出來打拼,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位置。

他們身上會自帶一種艱苦感,會在飯桌上跟孩子講自己以前多不容易,在他們看來,“雞娃”不是壓迫,而是愛你。

我當時都沒這個條件學習,現在家裡什麼好的都給你,有啥理由叫苦叫累?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實際上,學習是靠自驅力,而不是靠别人鞭打你。

父母可以聊自己以前的經曆,但不要經常提,或者過多渲染,因為當孩子接收到後,他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責任——我愛父母,是以我必須好好學習。

而不是說,我真的希望從學習中獲得到經驗和知識。

之前微網誌上不是有個資料,說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比例高達24.6%嗎?我們這邊也有青少年來做咨詢。

有些孩子是有軀體化症狀,就是一上學就感到惡心,想吐或者頭暈,總之身體就是不舒服。

每個孩子形成原因都不同,但我覺得都有大環境的影響,“雞娃”也好,“内卷”也好,這是一種長期反複的壓力,是非常窒息的。

很多孩子也會有虛無感,覺得人生沒意義。這也是“雞娃”可能會帶來的一個後果,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強壓在孩子身上,孩子照做,但走着走着,發現不對勁:

我根本不想過這樣的人生,我從來沒有選擇過。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我們所要做的是,要真正弄清楚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

這個期待又是否現實?家長在“雞娃”,“雞”出來的能力,是不是真的能支撐孩子在未來立足?

這個問題是複雜的,也是值得探讨的。

03

深圳人的職場焦慮:

一天不學習就會難受

深圳人的職場焦慮感,也是很嚴重的。

最常咨詢的,就是關于KPI。作為公司,我有自己的盈利需求,作為打勞工,他會覺得KPI太高,我完不成,超出自己的能力。

然後就出現了錯位。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們給的解決辦法不是說,沒事,那你就躺平吧,累了就休息,不要太為難自己。

不是通過這種逃避的方式去換取一種心理安慰,這對患者沒有幫助。

我們會引導他,首先,公司定這個KPI,真的超出你能力範圍之外嗎?

畢竟這績效是在一個平均水準上的,根據大部分員工的能力定下的目标,具有普适性。

是以,可能是你自己本身就帶着很消極的心态去工作,或者你本身就不喜歡這個工作,那麼你可能考慮的是要不要辭職。

很多時候,是焦慮讓我們裹足不前。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薩特有句話叫,行動決定本質。你必須先行動起來,投入到生活和工作裡,才會有答案。

總是沉溺在情緒裡,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深圳人還有一點也蠻有意思的,就是對時間很焦慮。

他們總是會覺得,一天24小時,時間很短,我一定要效用最大化,我要充電,我要學習,不能浪費一點時間。

比如有些人,他就會覺得,雖然是周末,可是我一天都躺在家裡,啥也沒幹,很有負罪感。

我必須要學一些财經課,學一些英語,把時間塞滿。

包括來我們這做咨詢也是,大家的狀态都比較急躁,希望自己的心理問題盡早解決,不要占用我太多時間,盡早解決最好。

問題在于,為了焦慮而去學習,是一種無效的學習。

這種行為的背後,是為了通過學習來緩解焦慮,但你自己可以明顯感覺到,學習的時候也不是投入的狀态,最後吸收的東西也是有限的。

北上深,隻有深圳“人均”搞錢焦慮 | 心理咨詢師眼中的深圳人

我覺得這種焦慮就是深圳的一種底色。節奏快,競争壓力大,每個人都害怕被淘汰,一定要做出點什麼,去超越些什麼。

深圳從短短40年的時間裡變成了一線城市,生活在這裡的人,也要去适應這種節奏,有點像快食店裡打了激素的雞,要在短短幾月裡把自己膨脹起來。

深圳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可能我也可以慢點,或者說我也不是一定要去适應這種快速運轉的模式。

但在潛意識上,還是會不斷催促自己,加足馬力,讓自己融入這個城市。

//

在徐琳看來,搞錢、職場和“雞娃”——這些焦慮,都是快節奏生活裡,不斷延展開來的,都在一個土壤裡生長,開出的花不同而已。

心理師所做的,是幫助人們偶爾跳出這台高速運轉的機器,擷取精神上的某種平衡和自洽。

“我們不幫助人們逃離,而是讓他們更好的适應現在的生活”。

備注:應受訪者要求,人物為化名。(文章觀點隻代表其中一種視角,歡迎大家讨論。)

圖源:ShenzhenWeekly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釋出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