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碎片:大寨故事

記憶碎片:大寨故事

文/若 水

由于小時候的記憶,由于“三戰狼窩掌”的故事,由于毛主席“農業學大寨”的号召,由于出了個農民總理陳永貴,多少年來,就一直想去魂思夢繞的大寨看看......今年5月2日,終于成行。

這天上午,我們懷着激動的心情,驅車300多公裡,來到了地處太行山麓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

沒有想到的是,由于大寨在六七十年代的非凡影響和大寨的品牌效應,這裡已發展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在遊客中心的一邊是一面巨大的迎風招展的紅旗雕塑,上書毛主席的題詞“農業學大寨”,五個金黃色的大字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衆多的遊客在大旗下面合影留念,記錄他們對昔日大寨的情懷。

我們乘坐遊覽車向景區進發。路上,與大寨有關的往事又呈現在了眼前。在我上國小的時候,礦子弟學校曾組織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去大寨參觀,對師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我由于是三年級學生而不能去,那時我就想,以後有機會,一定要補上這一課。參觀回來的老師給我們講過一件小事,說,大寨的國小生集體主義意識很強,國小的院内有一棵果樹,上面果實累累,可是沒有一個學生會去偷摘水果,這就是當時大寨國小生的覺悟.......

記憶裡還有上國小學過的課文《三戰狼窩掌》,講述的是大寨人在陳永貴的帶領下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艱苦奮鬥的經典故事。經過三次進軍狼窩掌、五年艱苦奮鬥,大寨人用自己的雙手,改造了窮山惡水的生存環境,促使全村糧食生産不斷提高,這期間向國家提供糧食170萬斤,每戶平均2000斤。

後來又看到礦文藝宣傳隊演唱的歌舞《大寨亞克西》,當時的演員的表演還曆曆在目,演員頭戴“朵帕”四棱小花帽,身穿“袷袢”長袍,腳穿黑色皮靴,聲情并茂的演唱“我參觀大寨回家鄉啊,說不盡的高興話心裡面裝啊,我到了這樣一個好地方啊,怎能叫我不歌唱啊”,之後,演員又用歌聲對大寨人的精神面貌進行了描述“大寨小夥子腰杆子硬啊,大寨的姑娘都是鐵肩膀啊,大寨的老漢都是老愚公啊,大寨的小娃娃上學背糞筐啊。”

回憶之中,車停了,同學說,想什麼呢,景區到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兩層樓的建築,樓頂正上方是“大寨”兩個巨型的紅色大字,樓門的左邊是“自力更生”、右邊是“發奮圖強”的智語,院内就是紅旗廣場、樂人樹、陳永貴故居、火車箱式窯洞、大寨禮堂、人民公社舊址等景點。

我們先參觀了大寨展覽館,詳細了解大寨的發展曆程和大寨精神的形成過程。大寨展覽館是一所坐西朝東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庭院式建築。西邊是平頂式展覽大廳,覆寫着黃色琉璃瓦的屋檐由8根漆紅大柱擎托着,大門上方懸挂着“大寨展覽館”匾額,是郭沫若的手迹,筆法遒勁,雄渾厚重。

從展覽大廳大門而入,是展覽的中廳。迎面深紅色的大屏風是一面巨幅紅旗,上面鑲嵌着毛澤東手書“農業學大寨”5個金色大字。屏風兩側是毛體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還有周恩來總理概括的大寨精神。在大門左側有3幅巨照。一幅是《親切的接見,巨大的鼓舞》,定格在1964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和陳永貴親切握手的瞬間。在照片下方,陳列着1964年陳永貴被接見時穿過的農民衣服、襪子和當時所紮的白毛巾。第二幅照片是《周總理和大寨人在一起》,定格在周恩來總理通路大寨時和大寨人頻頻握手、親切交談的瞬間。在照片下方,陳列着陳永貴出國通路時所穿的中式對襟白襯衣和黑褲子。第三幅是1963年特大洪災後的大寨,照片中房倒屋塌、山溜地陷的場面,不禁使人想到“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的詩句。正是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大寨人提出“三不要、三不少”(不要救濟糧、不要救濟款、不要救濟物資;當年社員口糧不少、收入不少、上交國家的統購糧不少)的口号,進而突出顯示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愛國家、愛集體的風格,使大寨名揚全國。

中廳為展覽的核心部分。中廳頂部是金色麥穗環繞下的紅色五角星圖案,正面牆上是一組大型的《大寨英雄譜》浮雕。整組浮雕展現的是大寨人在陳永貴的帶領下,自力更生戰洪災、三戰狼窩掌和交售愛國糧的場景。浮雕下方,是一座紅旗形卧碑,上刻周恩來總理在三次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概括的大寨經驗:“大寨大隊所堅持的政治挂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産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由此形成了“大寨精神”。

在困難的時期、困難的條件下,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戰天鬥地,艱苦奮鬥,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并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為了激發全國人民發奮圖強,加快農業生産的發展,與惡劣的大自然奮争,與一切困難奮争,1964年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号召,大寨由此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

整個展覽館共展出500餘幅珍貴曆史照片和幾十件文物。

北廳和南廳将展覽内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大寨艱苦創業篇》,主要展示20世紀50~70年代,大寨群衆在大寨村第一代上司人陳永貴帶領下戰天鬥地,改造舊大寨,發展農業生産的艱苦奮鬥史,共11個單元。分别為《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己》、《向窮山惡水開戰》、《自力更生戰勝洪災》、《毛主席号召農業學大寨》、《國際友人到大寨》、《搬山填溝造平原》、《向農業機械化水利化進軍》、《科學種田發展生産》、《農林牧副全面發展》、《昔陽建成大寨縣》等。

下篇為《大寨改革開放篇》,主要展示1991年以後,大寨村第二代上司人郭鳳蓮帶領大寨群衆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創業緻富的艱難曲折曆程和大寨在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成就,共7個單元。第一單元《黨和政府關心大寨》。第二單元《走出大寨看世界》。第三單元《農工商貿比翼飛》。第四單元《生态農業富大寨》。第五單元《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第六單元《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第七單元《今日大寨風光無限》。

三面建築圍成一個院落,院内蒼松翠柏掩映着用泰山石雕成的陳永貴半身巨像。陳永貴雕像形象逼真,頭紮白毛巾,身穿對襟襖,濃眉毛,大眼睛,厚嘴唇,再加上滄桑歲月刻在臉上的皺紋,十分傳神。

陳永貴雕像後面就是依山而建的陳永貴墓。陳永貴是全國勞動模範,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由一個村黨支部書記而一舉成為國務院副總理,是那個特定時期的傳奇,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個身兼七職的傳奇式人物(大寨黨支部書記,公社黨委書記、昔陽縣委書記、市委書記、晉中地委書記、山西省委副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他任副總理期間,依然頭紮白毛巾、身穿對襟衣、腳穿黑布鞋,依然是農村戶口,依然是掙大寨的工分,依然吃大寨分的口糧......時刻保持着淳厚樸實農民的本色。

陳永貴出身貧苦,194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在環境非常惡劣的的大寨村,他帶領農民艱苦創業,從山下用扁擔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迹得到了中央政府肯定,毛澤東号召全國“農業學大寨”,是以成為全國的榜樣。改革開放以後,他辭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在北京東郊農場擔任顧問。

陳永貴于1986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按其遺囑,骨灰于同年4月4日回到大寨。拾級而上,就是陳永貴墓。墓前方是三組石砌台階,一組為三十八級,象征陳永貴同志的黨齡;一組七十二階,象征陳永貴同志的年齡;一組八階,象征陳永貴在中央工作八年。陳永貴的墓背靠大山,面向大地,實作了其“我死後就埋在虎頭山上,好親眼看看大寨變化”的生前遺願。

“農業學大寨”以來,周恩來總理曾三次陪同外國元首視察大寨,華國鋒、李先念、葉劍英、鄧小平、陳毅、鄧穎超等120多位老一輩黨和國家上司人曾光臨大寨。十五年間到大寨參觀學習的人數達1000萬人次。另外,到大寨參觀的外國友人就有2281批,共有134個國家的2.5萬餘人。其中有22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莫三鼻克總統就兩次到此通路。作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那時的大寨,無疑成為許多人心中的“聖地”。

離開了展覽館,瞻仰了陳永貴墓後,我們又先後參觀了虎頭山、周恩來紀念亭、郭沫若紀念碑、團結溝渡槽、大寨梯田(三戰狼窩掌)等景觀。

虎頭山原本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經過陳永貴及大寨一代人的不懈奮鬥,特别是毛澤東号召全國“農業學大寨”後,虎頭山便名揚四海。在20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時,到大寨去,已是國内旅遊的第一選擇。人數最多的一年就有370多萬人,高峰期一天高達數萬人。

1965年,周恩來總理來到虎頭山,他對大寨人說,大寨雖然梯田造得好,糧打得多,但是還要多種樹,從根本上改變生态環境。從此大寨人開始了虎頭山的綠化造林。六七十年代,莊稼地裡舍不得種樹,他們就到虎頭山上石縫裡種樹,綠化了1000多畝荒山。1996年虎頭山建成了森林公園,公園内坐落着周總理登山紀念亭、郭沫若紀念碑、葉劍英紀念亭、作家孫謙墓等一批曆史名勝。還有葉劍英題寫的“虎頭山”三個大字就镌刻在山間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僅2019年國慶長假,大寨景區門票收入就高達66萬元。

這裡為什麼會有郭沫若紀念碑?在虎頭山半山腰的蒼松翠柏中,長眠着兩位頗有名氣,且已作古的老人——一位是大寨偉業的締造者陳永貴;一位是國内外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大學者、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

據了解當年情況的人講,郭沫若在生命彌留之際,曾留下遺言說:自己死後将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

1965年冬,當時身為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為響應毛主席關于 “農業學大寨”的偉大号召,親率中科院的專家們,奔赴大寨參觀通路,學習“取經”,實行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戰天鬥地,在虛心向大寨人學習的同時,又熱情為大寨人傳授科學種田知識,既當學生,又當先生,在艱苦奮戰、出力流汗的日子裡,與大寨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郭沫若是個激情澎湃的人,在參觀學習通路大寨期間,詩興大發,以大書法家的氣概,揮毫寫下了《頌大寨》詩,後來又寫下了詩作《參觀大寨展覽館有感》,同時刊發在當年12月7日的《人民日報》上,這對當時全國正在興起的“農業學大寨”運動,起到了不小的推波助瀾作用。尤其是他寫的“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這兩句,更富有哲理與辯證法,也足見一位老科學家的唯物與忠誠。郭沫若回北京後,還有一件事牽挂在心頭,那就是他離開大寨,大寨人在歡送他時,郭沫若曾語重情長地承諾了一句話:等今後有空了,一定再到大寨來看看。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與世長辭,人是不能再來大寨了。心願隻好變成了“将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大地上”的臨終遺言。

199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的百歲誕辰。這天,大寨人懷着對郭沫若老院長的深情厚意,在虎頭山的半坡,在松柏茂盛之處,對郭沫若的部分骨灰進行了隆重又簡樸、還有幾分當地風俗人情的安放儀式,使郭沫若和大寨人的那份心願,得到了充分的表達與實作。這就是大寨為何會有座郭沫若紀念碑的來龍去脈。

眨眼之間,郭沫若辭世已經30多年,改革開放裡程也走過了40多年,舉國上下發生了巨變。大寨也由雲端回到人間,回到人民群衆中,這也許就是曆史的變遷吧。

如今有興趣再到大寨走一走的人,或許是故地重遊,或許是思憶當年轟轟烈烈激情燃燒的歲月,或許追憶往事感慨時代變遷,或許了卻沒有來過的夙願。當看到郭沫若和陳永貴并排而居的兩座墓碑時,會有許多的感慨。也許是睹物思人、感慨萬千,或當作一段曆史、一本書、一場戲、一段故事來讀來看來聽來欣賞吧。總之,這虎頭山上的故事将永遠和人民在一起,将永遠活在人們的回憶中。

在這裡,我們聆聽了“為5畝地敲鑼打鼓”、“三戰狼窩掌”的經典故事。

“為5畝地敲鑼打鼓”說的也是大寨人造田的故事。在那個困難的時期,大寨人把第一仗選在了白駝溝。白駝溝500多米長,十幾米寬,怪石嶙峋,荊棘密布。陳永貴與支部一班人研究了作戰方案:總共要壘24道堤壩,采用“大兵團”作戰方法。所謂的“大兵團”作戰就是全村男勞力58人一起參戰。當時沒有炸藥,沒有機械,隻有幾近原始的镢頭、鐵鍁、鋼釺、大錘。把怪石移開,把荊條除根,修平荒地。砸下的石頭和鏟下的土填在溝裡,再壘上一層層石壩,形成一片片階梯形的土“台子”,這就是著名的大寨梯田。 58條漢子,齊心合力,起早貪黑,原計劃兩個月的工程,隻用了48天,修築了24道堤壩,造田5畝! 雖然隻得了5畝好地,卻十分鼓舞人心,這畢竟是大寨人向窮山惡水要來的第一片土地。 完工當夜,在落盡樹葉的大柳樹下,全村人敲鑼打鼓,歡慶勝利。從此,白駝溝改名合作溝。一年後的冬天,大寨這個58人的“大軍團”挺進後底溝,這一次築起了25道石坎,獲得了25畝好地;第二年早春,冰雪還沒有融化,他們又在小背峪溝造了8畝好地。到1955年冬天,零零散散的幾條溝變成了能打糧食的梯田了。轉過年來,大寨迎來造地後的第一個豐收年,糧食畝産達到了349斤。大寨走在了全縣的前列,成為昔陽縣走合作化道路的先進典型,陳永貴是以受到了昔陽縣的表彰。

“三戰狼窩掌”是大寨故事中的華彩樂章。 狼窩掌,是大寨7條山溝中最大的一條,1560餘米長,13餘米寬,上下落差200多米,每到暴雨季節,這條溝裡的山洪特大,像脫缰的野馬,直撲下來,肆虐橫行。是以,長長的溝裡沒有耕地,隻有亂石滾滾,野草叢生,人迹罕至。早年間,常有野狼出沒其間,遍地狼藉,故稱“狼窩掌”。

首戰“狼窩掌”是1955年冬天,陳永貴帶領全村58名勞力上了工地。整整幹了一個冬天,直幹到農曆除夕才收工。春節過後,正月初三繼續開工,一直幹到春耕之前。一冬一春的苦幹,在溝裡建起25道石壩,填進幾萬方黃土,使昔日荒涼的大山溝,變成一層層梯田。開春後,新造的地裡播下種子,很快出齊了秧苗。一眼望去,滿溝綠油油的莊稼。到了夏天,莊禾茁壯,更是喜人。可是,一場暴雨,山洪暴發,狼窩掌裡濁浪滔天,25道大壩全部被洪水沖垮,一塊塊梯田和地上茂密的莊稼全被沖的幹幹淨淨,狼窩掌又成了一條爛石溝。

面對這種景象,不服輸的陳永貴走進爛石滾滾的山溝,思考被洪水沖垮的原因,準備再幹。1956年秋後,他又動員、組織起全村58名勞動力,再一次走進狼窩掌。洪水沖垮了壩和地,一是壩基紮得不深不牢,二是壘壩用的石塊不夠大,是以石壩對洪水的抗沖擊力量不夠。他們決定把壩基挖得再深些,采來更大塊的石頭,重新壘壩。同時,他們還在溝首建起一個二畝大,二丈深的小水庫,攔蓄山洪,減小沖擊力量。又是一個冬春的苦幹,春耕前,陳永貴帶領鄉親們高高興興幹完了所有工程。

誰知1957年夏天的雨更大,山洪更猛。那天夜間,烏雲漫天,半夜過後,一陣天崩地裂般地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虎頭山上,洪水嗚嗚叫着沖下山來。風雨聲中,隻聽得一陣悶響,從狼窩掌方向傳來,震得大地微微顫動。陳永貴被雷聲震醒後一直沒睡,聽到這聲悶響,點上馬燈就奔狼窩掌。他一身雨一身泥的爬上了虎頭山,可狼窩掌溝卻沒法靠近。一溝濁流沖着土壤、石塊、莊禾滾滾而下,狼窩掌工程又被沖垮了。

二次失敗,大寨人的心氣受到了巨大打擊。在那些困難的日子裡,大寨還有誰比陳永貴的壓力大?他一個人默默地蹲到狼窩掌的山坡上,含着煙袋思謀:“難道就幹不成了嗎?”他絕不甘心失敗,心上一狠:兩次失敗了,那就再來第三次,絕不能退卻!

陳永貴決心三戰狼窩掌!說起這段往事,老一輩大寨人都對陳永貴豎起大拇指說,老陳這人就是有決心。沒有他,“三戰狼窩掌”的事就幹不成!尤其是那第三戰,一般人敗了兩次早就心灰意冷了。這就是老陳的與衆人的不同之處。有人說,如果三戰再敗,陳永貴一定還會有四戰、五戰,直到最後勝利。他這人就是有這麼一股子不服輸的勁。

陳永貴“三戰狼窩掌”決心似鐵。秋後,陳永貴帶着大寨的幹部群衆第三次進了狼窩掌......在1957年冬天的數九寒天裡,第三次大戰狼窩掌的戰鬥又開始了。社員們都争着要上“前線”。開工那天,全村17對夫妻一起進了溝,7戶社員全家上了陣。當時,隻有58個壯勞力的大寨,就有70多個人出了工。

這次任務更艱巨,全溝要築32條大壩,最高的大壩高兩丈五,灌漿用的石灰就要6萬斤。築壩用的石頭要從山上開采,要從山頭上搬運下來。幾萬方土被沖走了,要一方方從别處擡過來,重新墊起來。這樣巨大的工程,在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可用的情況下,隻能靠人的兩隻手、兩個肩膀來完成,艱難困苦可想而知。

大寨人在冰天雪地裡,苦幹了一個冬天,終于完成了任務。狼窩掌,這條最兇暴的山溝到底被治服了!第三次治理狼窩掌的工程建成後,經受了幾十年來幾十次洪水,其中包括1963年那場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的考驗,仍然穩如泰山。

從大戰白駝溝到三戰狼窩掌,整整苦幹了5個冬春,大寨人在7條山溝裡壘起了總長15裡的180多條大壩,修下了2條盤山渠,2個小水庫,3000多個魚鱗坑、蓄水池;把300畝坡地壘成了水準梯田;把4700多塊地平整為2900塊,還新增加了80多畝好地。

大寨人就是這樣用自己的雙手,改造了窮山惡水,改造了虎頭山的七溝八梁一面坡。從1953年到1962年間,大寨人把200畝山梁地大部分圍起二尺高的地埂,400畝坡地修起道道堰,變成水準梯田。7條溝裡全打出道道石壩,造出80畝好地。基本條件的改善,促使全村糧食生産不斷提高。平均畝産從130斤上升到770斤。在中國農業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大寨不僅沒有人挨餓,反而每人向國家上交餘糧400多公斤。

大寨人與惡劣環境鏖戰,不向困難低頭,通過艱苦奮鬥,向溝壑要糧的壯舉,感天地泣鬼神,一舉成為那個時代全國學習的楷模。

而今,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大寨早已退去它那神秘的光環,回歸了既往的山村本色,紮紮實實的行進在奔小康的征途上。現在的大寨人依托名地、名人優勢,打造大寨品。大寨,如今已成為30多種商品的品牌,中國許多市場都有“大寨”牌商品銷售,“大寨”這個品牌的無形資産給大寨人帶來了巨大的财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襯衫、大寨鋁塑管、大寨醋、大寨黃金餅、大寨金鹿酒等産品紛紛走出娘子關,行銷全國。來大寨旅遊的客人,首先要喝大寨酒,飲大寨核桃露,吃大寨的壓餅、大寨窩頭。在着力打造“大寨”經濟品牌的同時,“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價值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一些“政治明星”、“影視明星”也随着“大寨”品牌變成了“經濟明星”,曾經的大寨鐵姑娘隊隊長,大寨黨總支書記、經濟開發總公司董事長郭鳳蓮帶着大寨核桃露飲料,像一名熟練的營銷員給客人介紹着大寨的飲品,她說:“我們利用品牌搞聯合,利用資源出産品,即宣傳了大寨本身,又提高了經濟效益。現在黨中央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政策上向‘三農’傾斜,我們要抓緊機遇,加快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山西大寨飲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曆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國内産品品質最好,業績增長最快的飲料企業之一。主打産品“大寨核桃露”已成為中國核桃飲料市場的第一品牌。公司從美國、南韓、英國、德國、丹麥等國家引進生産裝置,年生産規模6個億,為産品品質提供了物質保證。公司依托北大科研技術,采用中科院配方,精選太行山優質核桃為原料,經現代工藝精制而成。産品先後榮獲了中國有機食品、中國保健食品、山西省著名商标等,産品通過國家出口資格認證、企業通過了ISO9001品質體系認證。

在大寨的經濟總收入中,農業收入僅占0.3%,工業收入占56%,流通業占10%,服務業、旅遊業占30%。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大寨已經成功由政治品牌轉為經濟品牌,大寨人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闊。

大寨作為“全國十大名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生态文化村”、“中國幸福村”,給當地群衆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如今全村實作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報”的目标。即,孩子從幼稚園到國小免費上學,考入大學的村裡每年發放獎學金;村民全部實行集體發放養老金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55歲以上的婦女和60歲以上的男人都能領到養老金。大寨變了,變成了中國的幸福村。

就要離開大寨了,買點什麼紀念品回去呢?還好看到了1974年9月30日發行特種郵票《大寨紅旗》一套五枚,分别是“革命豪情”、“艱苦奮鬥”、“科學種田”、“喜慶豐收”和“大寨紅旗”。1975年10月13日發行《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紀念郵票一套三枚。1977年4月9日發行《普及大寨縣》特種郵票一套四枚,還有1978年6月30日發行了《牧業學大寨》郵票一套三枚。這些郵票已成為那個特定時期的文物,顯得異常珍貴。

另外買了兩瓶“大寨酒”,回去後,以酒為媒介,把這次大寨之行的感受和大寨故事分享給大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