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現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是虎的栖息地和文化故鄉,也留下了與虎相關的豐富考古遺存、文獻記錄和神話傳說。在漫長的曆史傳承過程中,中國虎文化也傳播至日本,在這個沒有老虎的國度生根發芽,誕生了很多充滿别樣想象異趣的形象。

2022年新春在即,為迎接壬寅虎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上海博物館聯袂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本次展覽共展出10件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館甄選的6件精品文物,以及來自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4件交流文物。展覽于1月18日起免費對外開放,并将持續至2022年2月27日。

上海博物館一樓大廳展出的5件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館館藏的金代黃地黑彩雁銜蘆葦紋虎枕、西漢鎏金虎鎮與金代秋山玉飾,以及來自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19世紀青花虎竹圖十二角形盤與青花虎竹紋大盤。

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現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虎枕有着吉祥、辟邪的寓意,陶瓷虎枕是金代盛行的一種很有特色的生活用具,大緻有白地和黃地兩種。本次展出的金代黃地黑彩雁銜蘆葦紋虎枕為卧虎形,背部為枕面,前低後高。虎身先施白色化妝土,再罩黃彩,黃彩之上以黑彩描繪虎斑,枕面未施黃彩,白地之上以黑彩繪雁銜蘆葦紋,筆法生動活潑。從考古出土來看,這類虎枕的使用範圍集中于黃河流域。

在秦漢及之前,人們主要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為避免起身落座時折卷席角或牽挂衣飾,進而影響儀态,便出現了席鎮,即壓席四角的重物。本次展出的西漢鎏金虎鎮整體為卷卧狀,身軀刻有虎斑花紋,虎頸處戴有項圈,飾以貝紋,近後腦處設有半圓環。虎體内灌有鉛以使其更加穩重,全器重3600克。

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現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金代秋山玉飾正面采用透雕手法表現柞樹、山石、靈芝等山林景象,其間一老虎蹲坐回首,頭部及毛發刻畫仔細,充滿淳樸的山林野趣。遼代有春、秋“捺缽”制度,即統治者在春秋兩季外出行營并漁獵的習俗,金代繼承并更名為“春水”“秋山”。“春水”“秋山”玉成為金元時期極具特色的玉器品類。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早就有崇虎習俗,但其境内并不産虎,是以文物中的虎形象往往充滿着别樣的想象異趣。畫中老虎溫和可親,從此次展出的兩件江戶時代伊萬裡青花大盤上可見一斑。

青花虎竹圖十二角形盤燒制于日本有田窯(今佐賀縣有田町),内壁繪有虎、竹、太湖石、祥雲等紋樣,外壁畫牡丹和山茶花紋樣,圈足内外各繪弦紋一道。16世紀末,武士家族在宴會時盛行使用大盤擺放菜肴。起初他們用景德鎮等地生産的中國瓷盤。直到17世紀初,有田窯興起後,本土制作生産的大盤漸漸成為日本上流社會餐桌上的奢侈品,此類虎竹圖大盤受到了廣泛青睐而傳世最多。

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現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由于對有田瓷器的需求量遞增,位于有田大外山區域的志田在18世紀初成為了制作批量瓷器的窯場。19世紀初,志田窯步入全盛期。當時宴席開始在日本的城市富商中流行,進階餐館應運而生,大瓷盤的需求大增。這件青花虎竹紋大盤燒制于志田窯,制作年代約在1810至1840年間。有田窯瓷器大都經由附近的伊萬裡港運往各地,是以又稱“伊萬裡瓷器”。

上海博物館一樓電子屏将展示4件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館館藏清代沈铨《花鳥走獸冊》、清代(1644-1911年)版福建漳州《招财納福辟邪年畫》,以及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館藏日本寶曆十二年熊斐《虎圖》與日本享和三年土方稻嶺《猛虎圖》。上海博物館三樓中國曆代繪畫館也将展出館藏元代佚名《白描群仙圖卷》。

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現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針對此次虎年特展,上海博物館将推出讓文物“活”起來的趣味互動視訊和微信表情包,以提升觀衆的參與感。另有兩場特展親子工作坊及可供免費下載下傳的虎年手工活動資源,觀衆可通過親自動手創作來探索文物知識。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虎在民間習俗中,寄托着消災辟邪等美好寓意。展覽以“虎笑寅年”為題,希望傳遞中華民族的韌性——以笑意化解凜冬的寒冷,以笑容增強彼此的心手相連,以笑聲宣示對明天更美好的堅信。希望展覽能為兩國觀衆帶來溫暖向上的力量,在全球抗疫的不平凡歲月中比肩同行,迎接新的一年!

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現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虎文化在中國傳統中具有悠久淵源,除了上海博物館之外,全國多家博物館都會舉辦以虎為主題的展覽,例如南京市博物館的“虎躍春來:壬寅年虎年賀歲展”、甯波博物院的“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圖檔聯展”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