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譽為“千古一相”的李斯,為何三次與趙高交鋒,都以失敗告終?

李斯算是中國曆史上死的最慘的宰相之一了,不但自己被腰斬,還被夷三族,結局太慘烈了些。

要知道在秦國統一的過程中,李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有秦始皇實施的統一車軌,度量衡等等大事件,都有李斯的影響力,說李斯的政治理念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也毫不誇張。

被譽為“千古一相”的李斯,為何三次與趙高交鋒,都以失敗告終?

關于李斯的一生,他的兩個故事很值得思考,第一個就是老鼠哲學,在司馬遷的《史記》說李斯還是楚國小吏擔任倉管的時候,“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居大庑之下,不見人犬之擾。“

于是有了李斯的感歎:“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縱橫小時候看了那麼多期的動物世界,也沒有搞明白到底是獅子厲害還是老虎厲害,李斯看了廁所中的老鼠和糧倉裡的兩隻老鼠對比,就得出人生大道,實在是不簡單,李斯學到的是,做人就應該尋找一個大的平台。

為了尋求自己的社會地位,實作自身的人生價值,李斯開始求學拜師,他找到了當時兼具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荀子為老師,大家都知道荀子算是儒家的宗師,但也是儒家的另類,李斯對荀子思想吸取了其中法家的一部分。

被譽為“千古一相”的李斯,為何三次與趙高交鋒,都以失敗告終?

而另一方面,李斯也深受同窗韓非的影響,從根本上來說,李斯是認同韓非的思想的,不然不會出于嫉妒的心裡将其害死,如果不認同的話,應該不會下死手吧,正是因為和自己志同道合,又比自己優秀,是以才是勁敵。

荀子也好,韓非也好,李斯從他們身上将法學的思想融為己用,到秦國之後他最先投靠的人是呂不韋,呂不韋是商人出身,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本質,在呂不韋的身上,李斯學到的是利己的哲學,隻有擴大自己的利益,才能達到人生巅峰。

到了這裡,李斯的人生哲學已經趨于成熟。

在輔秦階段,李斯與秦國要完成統一的願景是一緻的,是以,李斯表現出積極的一面,為秦始皇出謀劃策,同時自己也建功立業。

被譽為“千古一相”的李斯,為何三次與趙高交鋒,都以失敗告終?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南韓間諜鄭國到秦國欺騙秦國修築鄭國渠,然後損傷秦國的國力,延遲秦國的統一時間,事情敗露後,秦國掀起一股驅逐外國人的浪潮,這個時候李斯勇敢的站出來,在朝堂上大加辯論客卿給秦國帶來的好處:“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時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這就是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一旦牽扯到自身的利益,立馬跳将出來,這就是利己的最大表現。

李斯的老鼠哲學,的确讓李斯實作了自己宏偉的人生抱負,試想有幾個文人謀士能夠輔助一個帝王完成統一,建立秦朝這樣的政權。

然而,老鼠就是老鼠,再厲害的哲學也避免不了鼠目寸光,在秦國完成統一後,秦始皇随即開始堕落腐化,畢竟這樣前無古人的政績,放到誰的身上都會飄的,于是秦始皇給自己起名秦始皇,并且開始追求長生不老這種荒誕的事物。

被譽為“千古一相”的李斯,為何三次與趙高交鋒,都以失敗告終?

這個時候作為當朝權臣的李斯,未加勸阻,反而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開始迎合皇帝,哄着秦始皇玩,滿足他的虛榮與享受。

李斯如果是一個聰明人的話,就應該學範蠡他們,可以一起建功立業,但是不能共享榮華富貴,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形成的文化傳統,李斯的人生哲學中,顯然沒有做好功成身退的打算。

秦始皇東遊的時候沒有尋到長生不老藥,反而年紀輕輕就把自己的性命交代了,估計是情聲色太多了吧。

秦始皇臨終前要長子扶蘇繼承皇位,結果在秦始皇死後,趙高欲發動政變,立次子胡亥為皇帝,趙高其實也是利己者說的陰謀家,相對于李斯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李斯最起碼還有一些東西來治理國家,而趙高則以陰謀為人生,沒有任何其他可言。

被譽為“千古一相”的李斯,為何三次與趙高交鋒,都以失敗告終?

是以,不懂得功成身退的李斯,自然算計不過趙高。

趙高拉攏李斯下水的道理很簡單,你想不想繼續當你的丞相;同樣,趙高整死李斯的計謀更是拙劣,對胡亥耳邊吹點風就搞死了李斯。

李斯當初怎麼搞死韓非,趙高就怎樣搞死李斯,曆史往往會驚人的相似。

在人生的最後時光,李斯反而大徹大悟:“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其實,李斯要是早點想到這一點,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說到底李斯就是一個學會“功成”,而沒有學會“身退”的可憐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