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相信,生命是人世間最寶貴的禮物

講述:丁宏 鄭方 杜祖德 整理:記者 倪遠山 通訊員 馮瑤潔 策劃:記者 俞亞英 制圖:黃露

近年來,我市器官捐獻數量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湧現了各個年齡段的捐獻者和志願者。金華市紅十字會器官與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服務隊,是金華市紅十字會于2017年在原金華市紅十字志願服務隊基礎上成立的專業服務隊伍之一,在多方位、多領域開展紅十字志願服務工作的同時,側重于人體器官、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宣傳。讓我們來聽聽志願服務隊中三位優秀志願者講述的故事。

當志願者時

我變成了年輕人

丁宏(76歲)

站前國小退休教師

金華海葬第一人的妻子

我是一名退休教師,今年76歲,算是一個老人了,可每次我參加志願者活動時,我就覺得有用不完的力氣,整個人都神采奕奕的,感覺這是自己人生中最好的狀态。

我之是以參與志願者工作,要從我老伴去世說起。2013年,我老伴因病去世。那時,我通過報紙了解了海葬,但金華從來沒有人選擇這一方式。我心想,老頭子的老家在安徽安慶的長江邊,如果将他的骨灰海葬,是讓他用另一種方式魂歸故裡。同時,這也是國家倡導的綠色殡葬的新形式,于是我心中打定了主意。

一開始,我跟孩子們商量将老伴的骨灰海葬時,孩子們死活不同意,但在我一次次勸說下,他們同意了。從那之後,每當金華有人海葬時,我都會充當志願者,幫忙處理相關事情。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開始關注各種志願者活動并積極參與,每次總是提早到達,努力多做一點。我學過一點剪紙,就發揮特長,配合各種活動,剪不一樣的造型作品,送給不同受關愛的人群。大家很喜歡我做的手工,我也特别開心。

隻要時間合适,我會帶着我的兩個孫子一起參與公益活動,他們也樂在其中。我所認識的人,見到我就說不要太忙、太累,但随着接觸的志願者越來越多,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愛心深深感動了我,隻要紅十字會有活動,我都盡量參加,此時,我就變成了年輕人。

為挽救生命 我願盡我所能

鄭方(54歲) 浙江最美人物、浙江省道德模範、浙江好人

浙江唯一一名志願者身份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

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我始終相信,生命是人世間最寶貴的禮物。如果能夠幫助他人,做一些對生命和健康有意義的事,我願盡我所能。

2001年,我第一次無償捐血。也是從那時候起,我體會到了幫助别人是一件特别快樂的事。2006年,在我多次參加無償捐血後,發現僅靠一個人的力量,對于治病救人是不夠的。于是,我從一名捐血者變成了一名無償捐血宣傳者,成為志願服務隊的第一批隊員并擔任文秘組組長。我和隊員們利用休息時間去街頭、農村、機關、大學、部隊宣傳無償捐血。後來,我們又宣傳造血幹細胞捐獻,我的這些與生命有關的志願工作就是這麼一步步走來的。

2010年3月,大陸啟動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當年8月,金華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問我,願不願意去參加專業教育訓練。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器官捐獻”這個詞,但我知道那是一件能挽救生命的事。每次捐血後的短信告訴我,我獻出的鮮血幫助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讓我對生命心懷敬意。是以,我非常堅定地回答:“我願意!”

一句“我願意”讓我成了一名連接配接死亡和重生的“生命擺渡人”。不是醫學專業畢業的我在那次教育訓練中聽到了很多之前從未聽說過的專業名詞,我認真地把它們記在筆記本上并反複背誦。

成了器官捐獻工作的志願者後,我開始留意這方面的宣傳。因為工作表現突出,我成為全國首批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是當時浙江省5名協調員中唯一一名志願者身份的協調員。到現在,我參與協調成功完成器官捐獻、遺體(組織)捐獻近180例,讓300多人獲得了新生的機會。

記得12年前那個寒冷的冬天,一位10歲的小天使捐獻器官,挽救了5個家庭,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到延續。這是金華第一例人體器官捐獻,也是浙江省的第二例人體器官捐獻。

器官捐獻是指一個人去世後,将功能良好的器官以自願、無償的方式捐獻出來,幫助那些生命垂危的患者。這是一件不損害自己利益,而又能幫助他人的高尚行為。我遇見的許多器官移植者都有兩個生日,一個是父母給的出生日,另一個是移植日,他們賦予這個日子厚重的名字——“重生日”。作為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我有幸參與器官捐獻事業,在捐獻者與受捐者之間搭起一座生命橋梁,為神聖的生命獻上自己的敬意。

去年冬天的一個深夜,睡夢中的我被電話驚醒,原來是之前登記過捐獻意願的一位老人過世了,我要幫他完成捐獻遺體的心願。我一邊聯系接收機關,一邊趕往醫院。由于金華本地沒有接收機關,外地的接收人員要在第二天才能趕到,我在病房裡和家屬一起守護着捐獻者,直到第二天中午将捐獻者送上醫學院的車子才回家。

這樣的場景是我工作的常态,雖然很辛苦,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知道,我的每一次奔走,可能會從死神手裡奪回一條或幾條生命,可能會讓一個或數個失明患者重新看到陽光的燦爛。我幫助完成遺體捐獻的最小捐獻者是一名出生才15天的孩子,最大年齡的是103歲的抗戰老兵,無論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是長是短,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捐獻者。他們遺留大愛于人間,而我願意做他們最忠誠的守護者。

這麼多年來,我已記不清陪伴過多少家庭的生離死别,記不清出入過多少次重症監護室甚至殡儀館,記不清多少個淩晨還奔波在捐獻的路上,記不清多少次被拒絕,雖然有很多的艱辛和委屈,但更多的是感動,這也是我堅持做這件事的動力。

有一位母親,在兒子出事後的幾天裡沒吃下一口飯喝下一口水,卻在器官捐獻登記表上簽字後吃下了一碗馄饨。她說:“我的兒子還活着,我要好好的,不能讓他擔心。”這些話永遠印刻在我的心裡。

我愛上了當志願者的感覺

杜祖德(44歲) 2016年起成為志願者

今年是我成為志願者的第六年。第一次接觸志願者工作,我就愛上了這種感覺——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的快樂感,對世界、社會和自身認識不斷提升的幸福感,技能、智慧有所增長的滿足感。

我最早在大腳印志願服務隊當志願者,跟其他志願者一起進社群、養老院,為需要幫助的老人和殘障人士送上愛心;我也跟搜救隊員尋找走失的老人、孩子,到學校、鄉村宣傳急救知識……當志願者的日子過得忙碌而充實。

從去年開始,我從金華市紅十字會器官與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服務隊了解到了不少器官捐獻的知識。我意識到器官捐獻工作對人類醫學的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于是開始到各個地方進行宣傳。

疫情期間,我到各個暖心服務點當志願者,檢查過往車輛司機的健康碼和行程卡,大多司機都非常支援,主動配合我們的工作。有時,我們也會收到市民送來的點心和食物,這讓我感到很溫暖。

成為志願者後,我收獲滿滿。慢慢地,我看問題不再像以前那樣膚淺,家人欣喜地看到,我的脾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暴躁的我不見了,平靜的我出現了。我開始學會換位思考,用更柔和的語氣與人溝通。當志願者,讓我不斷進步。

【來源:金華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