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拒絕誣陷忠良,被皇帝棄用,他說:子孫遲早像我種的樹一樣發達

在封建王朝,皇帝是站在權力金字塔尖的人,衆生匍匐在他的腳下,為他驅使。在大陸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君臣的關系更是主仆一樣。為了獲得皇帝的歡心,絕大部分官僚都是揣摩皇帝的心思,盡心竭力巴結皇帝。但也有一些人,他們把江山社稷看得更重,把天理人寰視為真理,今天要說的這位大臣就是如此。

這個人叫做王祐,他是山東大名莘縣人,一直在中原王朝為官,先後曆經後晉、後漢、後周,不過都是做縣令之類的小吏。大宋天子趙匡胤陳橋兵變後,一朝天子一朝臣,改朝換代也需要新鮮的血液,王祐被推舉到中央擔任監察禦史。

他拒絕誣陷忠良,被皇帝棄用,他說:子孫遲早像我種的樹一樣發達

由于他的工作出色,做事謹慎,逐漸獲得趙匡胤的信任,官位也不斷晉升。但要知道,他并不是趙匡胤的嫡系,開國之時良臣也不少,要脫穎而出,成為皇帝的左右手,還是很有難度的。也許他的一生就這麼度過,在史書上不過寥寥數筆而已。

不過機會終于來了,當時有人密告魏州節度使符彥卿謀叛。這在古代,是頭等大事。趙匡胤便派王祐權知大名府,進行調查。宋太祖的用心是很良苦的,大名府就是魏州,也是王祐的家鄉,利用他的人際關系和消息管道,應該很容易落實這個情報。

他拒絕誣陷忠良,被皇帝棄用,他說:子孫遲早像我種的樹一樣發達

臨行之時,趙匡胤親切接見了王祐,很大氣的說:大名府就是愛卿的家鄉,這次回去,不要太低調,就是要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另外,我交給你的那件事,給我好好查辦,如果辦好了,王溥這個位置就是你的了。

王溥就是當時的宰相,皇帝許下這樣的承諾,誰都會激動萬分,王祐也不例外。他叩謝皇恩之後,帶着重托,踏上了回鄉之路。但他不是一個死腦筋的人,沒有過于大張旗鼓,而是低調行動,暗中調查符彥卿。

其實節度使造反,必然難以隐瞞,起碼要招兵買馬,廣受門客,還要囤積糧食、兵器,更要與另外一些實權人物結交。如果貿然起事,相信這種滅族的事情沒幾個節度使會做。王祐也堅信,如果符彥卿有動作,他不可能查不出來。

他拒絕誣陷忠良,被皇帝棄用,他說:子孫遲早像我種的樹一樣發達

但是,經過王祐辛辛苦苦的明察暗訪,蹉跎了幾個月,也毫無實據。按照現代法律的來說,符彥卿就是無罪的。宋太祖等不及了,招王祐述職。

在天子面前,王祐毫不隐瞞,他告訴宋太祖:“符彥卿可是個忠臣啊,他在魏州毫無異動,老實本分,都是按照您的旨意辦事,臣覺得他沒有不臣之心,何況他已經年過七旬,造反沒有好處。”

其實,符彥卿有無造反之心,有無造反的舉動,宋太祖是一清二楚的。問題是符彥卿是柴榮的部下,不是他的親信,又手握重兵,需要找個理由解除兵權啊。宋太祖心想,這個書呆子太老實,還是不如趙普了解我的心思,看來我得點化點化他。

太祖于是提醒道:雖然符彥卿沒有現在沒有反心,但手握兵權,實在讓人不放心啊。在這個亂世,臨時謀反的也不是沒有先例嘛。

王祐吓得磕頭答道:符将軍和我并沒有深交,但是據我調查了解,實在是沒有造反的根據。至于說臨時造反這種大逆不道之事,他不會做的,臣敢以全家百口性命擔保。梁、唐、晉、漢以來,就是因為人主猜疑而導緻良将被誅,國力不振的例子還少嗎?陛下三思啊。

他拒絕誣陷忠良,被皇帝棄用,他說:子孫遲早像我種的樹一樣發達

趙匡胤氣得臉都綠了,他就是陳橋兵變起家,臨時造反怎麼就大逆不道了?不過他畢竟不是朱元璋那種殘暴之君,隻是讓王祐退下,不再與他做口舌之争。

第二天王祐就接到改派襄州知州的調令,既然你不能完成任務,那就派别人去。後來符彥卿還是被解除了兵權,還因為解職後仍然向朝廷索取俸祿這點小事而被禦史彈劾。符彥卿最後幾乎是被軟禁在洛陽,過了七八年後壽終正寝。

至于說王祐,沒有聽皇帝的安排,沒有和皇帝一起幹壞事,當然也就得不到聖眷。别說當宰相,連知州這個職位都一直做了好多年。他一氣之下,在襄州的宅子裡種了三棵槐樹,并且有點賭氣的說:“我這輩子當不成宰相了,我的子孫遲早有當三公的!”

他拒絕誣陷忠良,被皇帝棄用,他說:子孫遲早像我種的樹一樣發達

這個可是有典故的,史書記載當時周朝的時候,宮廷之外就有三棵槐樹。百官朝見周天子的時候,三公都是面向槐樹站立,是以從周代到宋代,“三槐”都代指三公。

他的預言沒有等待太久,三十年後,王祐的次子王旦果然成為了宋真宗的宰相,而且一當就是近二十年,死後谥号文正。不光如此,由于王旦的賢明,三槐王氏名氣越來越大,是重要的望族之一,在王氏衆多分支中僅列太原王、琅琊王之後,子孫飛黃騰達而長盛不衰。

參考資料:《宋史·王祐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