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劉邦得以從一個潑皮無賴,混到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主要是依賴于手下的人才比較給力——比如,軍事上的得力幹将韓信。
畢竟如果沒有韓信等人的鼎力幫助,劉邦莫說坐天下,就是想割據一方隻怕都難——亂世中,哪來的一個混混立足之地??

▲影視劇中的韓信
但是做了皇帝的劉邦,很快對韓信展開了打壓行動——先是把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齊國比楚國富裕,實力大),然後沒過幾天,又把韓信從楚王降格成淮陰侯,再到最後,劉邦連庶民的身份都不給韓信了——他直接殺了韓信。
而關于韓信之死,不少人認為這是韓信自身責任很大,比如:
劉邦和項羽打得最激烈的時候,韓信攻占齊國故地,并趁機勒索劉邦,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這讓劉邦不滿:劉邦感覺自己被韓信要挾了。但迫于無奈,劉邦還是封了韓信為齊王。但劉、韓之間沖突的種子已經種下,之後韓信的遭遇,隻是種子的成長和結果。
又比如:
韓信被改封為楚王以後,對劉邦萬分不滿,于是密謀造反,結果消息被劉邦知道,于是被劉邦诓騙來然後扣下,這讓劉邦有了殺機。?
當然也有人簡單認為,韓信是死于功高震主。
其實小編認為,韓信之死,韓信自身雖然有責任,但頂多占三成,即便韓信老實做人,隻怕劉邦也不會手下留情。
之是以這樣,要從周朝和秦朝的敗亡說起。
周朝是奉行分封制的朝代。周天子封了不少諸侯。(而且直到東周末年,周天子還是封了兩個公爵)。
在起初,分封制度對周朝起到了正面作用——比如諸侯在諸侯國積極經營,把外族勢力趕走、同化,最差也起到抵禦作用。?
▲呂後
而随着西周中後期以後,分封制負面作用來了:諸侯的勢力做大,不少諸侯有些不聽天子的指令了。
甚至到了東周時代,諸侯基本上不把天子當回事兒了。(比如鄭國就曾經射傷過東周天子,這在西周時代是很難想象的)。
到了東周末年,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更是直接把周天子滅了。
簡單概括:那就是周朝亡于諸侯之手。
再說秦朝。
秦始皇十年十年蕩平六個諸侯,而秦朝對六國故地的管理是非常落後和原始的(畢竟按照秦朝的交通條件以及管理水準、制度設計,皇帝直轄秦朝那麼大的天下,确實力不從心),是以秦朝對六國故地管理的失敗,才導緻六國故地相繼造反,脫離秦的統治,還滅亡了秦。
可以說,秦是亡于管理不利上。
這一切,劉邦心知肚明——是以,像秦那樣直接統治中國,漢朝很可能走上秦的老路,是以,劉邦不打算學這個,于是采取了分封制度。
和韓信差不多同期封王的功臣,還有很多:
比如韓王信(這個韓王信也叫韓信,是另一個韓信。這個韓信出身比那個韓信好,是南韓的王族子弟),被劉邦後來封到漢匈邊境當炮灰,結果韓王信識破劉邦的歹毒意圖,于是被迫投降匈奴;
比如燕王臧荼。這哥們最後也被劉邦逼得走投無路,于是在燕國起兵造反,結果被劉邦大軍攻破燕國都城,被劉邦殺死;?
比如淮南王英布。英布在楚漢相争中,為劉邦立下大功,但是,劉邦最後還是設計殺害了英布——英布目睹劉邦殘殺韓信以後,知道劉邦這個痞子肯定不會放過自己,于是先下手為強,但還是被劉邦打敗——不過,在戰争中,劉邦也被英布打成重傷,沒過幾天也去地下和韓信他們叙舊了。
而劉邦在消滅這些異姓王的同時,還把自己的私生子、兒子甚至侄子,也都封了王。
是以,不論韓信是否做過對不起劉邦的事情,劉邦都不會容忍一個異姓王當齊王或者楚王或者别的有價值的王。因為劉邦雖然采取分封制,但和周天子不同的是,他隻接受本家子弟做諸侯王,而不接納外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韓信的悲劇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