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北洋時期派系林立,軍閥割據一方,主要的軍閥派系是直系、皖系、奉系,奉系的直接上司者便是張作霖,東北的土皇帝、東北王,稱雄一時。其麾下大将郭松齡、李景林、韓麟春、張宗昌、姜登選被稱為奉系軍的五虎将。

張作霖
熟悉曆史的都知道,郭松齡與張學良相識于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兩人一見如故,在張學良的推薦下,郭松齡開始任職于奉系軍,并在日後屢立戰功節節高升。無論是張作霖還是張學良都對其信任有加,如果不是反叛被殺,郭松齡可能成為張學良主事時期的二号人物。
然而郭松齡的人生卻以悲劇結局,因反叛張作霖兵敗被槍殺且暴屍三日!那麼身居高位的郭松齡為何要背叛奉軍對抗張作霖呢?
郭松齡
郭松齡成長之路
早年郭松齡因日俄戰争辍學,于是棄筆從戎勵志報效國家并進入奉天陸軍國小堂學習,畢業後,郭松齡考入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并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在盛京将軍衙門任職,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軍事生涯。
直到在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遇到了張學良,郭松齡開始進入奉系軍,并被張作霖任命為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随後不斷升職。從此之後,郭松齡與張學良亦師亦友,而張學良對郭松齡是絕對的信任。
大帥府
心生芥蒂
1922年,直系軍與奉系軍互相攻伐,奉軍不敵,節節敗退。隻有郭松齡與張學良指揮的奉軍部隊取得了局部勝利,老郭也是以名聲漸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争打響,奉系軍大勝。郭松齡因指揮出色升任京榆駐軍副司令。
擊敗直系軍後,張作霖瞬間飄了,準備一鼓作氣進軍關内并占領南方各省,然而這個計劃遭到郭松齡的強烈反對,他認為百姓長時間飽受戰亂之苦,現在應該保境安民,等待時機,張作霖不認同其看法,兩人開始心生芥蒂。再加上張作霖在論功行賞時忽略了郭松齡,郭更加不滿了。當然了,張作霖的解釋是,以後小六子上位了,一定會重用你郭松齡的,天下是你們的,何需在乎現在的位置。
除了與張作霖意見不合,郭松齡與奉系元老楊宇霆也不和,總覺得被他排擠。也正是因為兩人的沖突日益激化,成為郭松齡背叛奉軍的原因之一。
1925年10月,郭松齡得到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張作霖可能以“落實二十一條”來換取日寇的軍火援助。這讓老郭非常生氣,他認為張作霖為了讨好日寇什麼都做的出來,于是暗中聯系李景林、馮玉祥并簽訂了密約一起進攻張作霖逼其下台。
不管有沒有準備好,郭松齡開始動手了。11月21日,郭松齡釋出通電:反對内戰,主張和平; 媚日的張作霖必須下野,且必須懲辦主戰的楊宇霆; 擁護張學良,革新東三省。
郭松齡反叛被殺
老郭的反叛讓張作霖震驚不已,老張趕緊寫了親筆信勸說其回頭,被郭松齡斷然拒絕,張學良的勸說也沒起作用!大戰一觸即發。
郭松齡确實是個将才,開戰後不久便攻克錦州勢如破竹,然而讓老郭沒想到的是李景林突然背棄了盟約斷了自己的後路,而馮玉祥也隻顧擴大自己的勢力,此時老郭隻能孤軍奮戰!
交戰初期,郭松齡指揮軍隊勢如破竹,畢竟他當時掌握着奉軍的精銳,此時的張作霖都做好了逃跑的準備。看到此種情形的日本人開始暗中拉攏郭松齡卻被其拒絕,于是決定幫助張作霖來消滅郭松齡并簽訂了反郭密約,随後便派日軍進攻郭松齡的軍隊,這是張作霖夢寐以求的。最終在多方的攻擊下郭松齡漸漸不敵。
張學良
結局或許早已經注定,郭松齡最終在白旗堡戰敗被俘,被奉軍槍殺。張作霖下令,曝屍三日後才能收葬。傳言張學良欲救郭松齡,可惜還沒來得及。
郭松齡之死讓人惋惜,他反叛張作霖既有私利也有公心。他是一個早期就受民主思想影響的人,厭倦了軍閥混戰,希望張學良主事革新東北。逼張作霖下野,其實是對舊軍閥格局的否定。他始終是一個對日強硬的人,顧全民族大義,不為得到日本支援而出賣民族利益。甚至有人說,郭松齡不是敗于張作霖而是敗于日本。反叛的私心是,郭松齡始終覺得自己功勞很大,而張作霖沒有給予合适的封賞卻大肆封賞那些與自己有沖突的将領,讓他非常不滿直到沖突激化。
雖兵敗身死,也不能否定郭松齡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和民族自尊心,張學良回憶郭松齡時曾說過::"如果郭松齡還在,就不會有'九一八'事變"。可見張學良是多麼的看重郭松齡,也說明了日本人很難用利益收買老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