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動人
1、行動人的條件
1)人要行動:有目的的行動,差別于動物的無意識行動
2)行動有目的:以一個較滿意的狀态取代目前較不滿意的狀态
3)目的是理性的:行動人預計其有目的的行動有能力消除或減輕不适之感
不符合以上條件的人不是行動人
嬰兒不是行動人
2、感情沖動

即便是出于沖動的行動,也是行動,因為要承擔後果
3、植物人
植物人不是行動人,應交給自然去選擇
二、人的行動科學的認識論問題
1、研究思路
從因果論和目的論出發演繹個體行為
時刻着眼整體
2、研究方法
心靈的結構對于所有的人——不分民族、年齡和國家,都是一緻的
3、先驗
某些現代哲學家、科學家認為無需借助經驗,理性就能解釋所有事物并回答所有問題,
即否認任何先驗性知識的存在,這個觀點是不對的
人的思想中是否有先驗成分?
基本的邏輯關系無所謂證明和證僞,每一種試圖證明它們的企圖都必須預設他們為有效,
因而遵照定義規則來給邏輯關系下定義,注定是要失敗的
對人而言,某些基本的邏輯關系是不可避免而且是絕對必要的,是一種終極不可分析的範疇
方法論的先驗論:
人不具備想象相悖于邏輯關系、因果關系和目的論原則之範疇的創造性能力
基于先驗的推理,純粹為概念的和演繹的,除了同義反複和分析判斷之外别無他物,它的所有
含義都邏輯地來源于其前提,且早已蘊涵在後者之中
如: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已經包含了勾股定理。是以勾股定理隻是一句同義反複
然而,演繹推理的意義在于:
行動學與自然科學的差別僅在于研究起點,即先驗的不同:
4、行動
這段之後作者導向對絕對主義者的批判,從古代的哲學、神學家,到近代的空想社會者、
馬克思(無視生産資料的稀缺性)及共産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