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花了數十個小時讀完了《一個人的朝聖之路》,心中至今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給了我太多的感悟,在此分享給各位讀者,希望各位能感悟不一樣的人生。
小說的朝聖者名叫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後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複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寫信告别。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也許是他已經下了決心,也許是加油站女孩的鼓勵,又或許是那個他打去療養院問候的電話️,沒有深思熟慮,也無須理智思考,這個念頭一出現,他就決定了。就這樣走下去,走去看望奎妮,希望她能活下去。
這一路他遇見了很多人,有的覺得他在做傻事,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有的人給予他幫助鼓勵他堅持下去,好像那份朝聖也是給自己的救贖。他帶着過去的回憶上路,他的父親、妻子、兒子、奎妮。
奎妮是他的啤酒廠會計,奎妮剛來時受到了其他同僚嘲諷,她不理會冷漠對待。有一次無意中他發現了在櫃子哭的奎妮,才和這個沉默的女人更近了一步。好像緣分就是這樣神奇,沒多久他被派去做奎妮的司機,接送她辦理業務。
相處下來,發現奎妮很有趣也很好相處,她可以把歌倒着唱。他把他們之間的幽默回去模仿給妻兒,可惜他們并不懂。後來他咂了老闆母親的遺物,奎妮為了他擔當了下來,被開除以後她離開了。
他和妻子的感情随着兒子的去世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妻子搬離了主卧,開始了和幻想中的兒子對話。妻子并沒有告訴他,奎妮臨走時找過他,妻子失去了兒子在怪他也在怪自己。
他們的兒子得了找不到工作,整日酗酒他悄悄的把酒瓶藏起來扔出去。後來抑郁症侵蝕了兒子的心,選擇離開人世。
他一直在回憶與兒子的相處,他愛兒子可是這份愛一直沒有表達,即使兒子考上了劍橋大學,他還是沒有伸出要擁抱的雙臂和那些表揚的話。即使發現兒子的酗酒他選擇背地裡扔了酒瓶子,不會和兒子正面溝通。直到兒子選擇那樣極端方式離開,他也無能為力。
他不斷回憶他的父親,那個酗酒的父親,母親無法忍受選擇離開,從那以後,家裡經常住進來新的阿姨,他成了最多餘的人。如今,他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愛,也不知道如何和她溝通。
這一路成為了他自己的救贖,一生當中唯一一次的沖動遠行,為了救奎妮卻也是解脫自己,他在堅持中懷疑,從懷疑中堅定。一隻腳邁向前一隻腳,他在途中認識了很多人,還成了有名的朝聖者,最後,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裡,隻憑一個信念:隻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是哈羅德千裡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裡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看完我真的淚流滿面,裡面讓我感觸最深的三點分享給大家,希望我們能從中感悟不一樣的東西。
第一點就是主人公哈羅德·弗萊和她的妻子莫琳,她們由同床共枕的夫妻變成陌生人最好又互相和解,其次主人公哈羅德·弗萊與他的兒子之間的交流也讓我想到了當代父親與兒子溝通的障礙,最後就是哈羅德·弗萊與老友奎尼的友情。
今天我們先來剖析哈羅德·弗萊和她的妻子莫琳的故事,
哈羅德·弗萊和她的妻子莫琳結婚已經40年了,但随着他們的兒子因為郁郁症去世,她們成啦最熟悉的陌生人,兩位老人選擇了分開生活,哈羅德·弗萊一直嘗試着去挽回這段感情,但他又無從表達,他也把兒子的去世歸咎于自已,于是他一直活在内疚和悔恨中。而他的妻子因為兒子的去世,一直痛恨哈羅德·弗萊,無法原諒身邊的枕邊人于是選擇了離開。
直到一位加油站女孩給哈羅德·弗萊送信告知了他友人奎妮的情況,并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說情況并沒有那麼糟糕,并說了這麼一段話:
“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這麼想的。不能光靠吃藥什麼的。你一定要相信那個人能好起來。……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我并不是說要……信教什麼的。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
與是哈羅德由此得到啟示,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他決定靠雙腳步行600多公裡去看奎尼-他那患了癌症的朋友,哈羅德想要用行走的力量來治愈朋友奎尼的癌症。
于是,哈羅德沒有任何準備,也沒和妻子商量,就開始了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個突然的行動 ,使他的妻子莫琳難以接受,也無法阻止,妻子莫琳陷入了惶惶不安和各種猜測之中…..。
哈羅德不在家的日子,妻子莫琳終于知道,這麼多年來,自己錯怪了丈夫哈羅德。于是,莫琳開始把分居客房丈夫的衣物挪到兩人的主卧。鄰居也經常來安慰她,還制作了一幅辨別行程的英格蘭地圖送給她。地圖上,莫琳在哈羅德走過的地方釘上圖釘,拉上絲線,哈羅德的行程一目了然,後來,莫琳還開車看望步行路上的哈羅德。兩個疏遠冷戰了二十年的夫妻,在分别之後,才體會到彼此的重要性。
在哈羅德想放棄的關頭,卻支援他走下去,堅持讓他走下去。最後哈羅德在妻子莫琳的鼓勵和支援下,行走了87天以後,終于到達了貝裡克——好友奎尼的城市,并且在療養院裡見到了奎尼。哈羅德的行走雖然沒有治好奎尼的病,卻給了奎尼活着的信念,奎尼頑強地堅持到哈羅德的到來後,平靜地離世了。
後來,哈羅德的妻子莫琳也到了貝裡克,她和哈羅德一起參加了奎尼的葬禮。莫琳與哈羅德冰釋前嫌,重歸于好。哈羅德也兌現了承諾,完成了心願,最後兩人在海邊聊起兒子,在海灘上捧腹大笑才是他們十幾年來最渴望做的事,遺憾的是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心底最真實的感受,慶幸的是哈羅德走了出來。
看完哈羅德與妻子莫琳的故事,如果你也進入了婚姻的危機,我衷心希望各位讀者能給身邊的夫妻一個擁抱,你們從茫茫人海中從相知相愛到步入婚姻結婚生子,這一路走下來經曆了多少的甜蜜的時光,不要讓一些瑣事消逝了你們的激情,互相了解,暫時放下成見,此時此刻時光正好,回到初戀時刻,牽着你的夫妻慢步走出家門,去公園,去商場,去電影院.....去心中曾經悸動的地方,放下所有煩惱,放下身邊所有的事情,此時此刻這個世界屬于你們兩個,捧起你夫妻的臉頰,輕柔的吻上去,在她的耳邊述說...
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人,人生短短幾十載,為什麼不能甜蜜幸福的走下去呢,此時此刻告訴自已,就當你們從新開始。
我覺得人的一生需要有一次這樣的旅行,一次重新審視過去和展望未來的旅行。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是當局者,解決問題成了一生的難題。當放下一切,走在一條陌生的路途時,是否可以跳脫出來,成為旁觀者來看待這一生呢?
因為篇幅有限,關于哈羅德和奎妮的友情以及哈羅德與他兒子溝通障礙的問題我們下篇文章再說,感興趣可以收藏加關注,看完感慨頗深的可以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
作者簡介:蕾秋·喬伊斯,英國資深劇作家。寫了二十年的廣播劇本,也曾活躍于舞台劇界,拿過無數劇本獎。《一個人的朝聖》是她的處女作,目前已暢銷四十多個國家,累計銷量達4000萬冊,入圍2012年“布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