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洛克菲勒家族,财富傳承六代的秘密 | 螺絲釘帶你讀書

作者:銀行螺絲釘

文 | 銀行螺絲釘 (轉載請獲本人授權,并注明作者與出處)

往期回顧:

第一篇:《耐心的資本》翻譯新書發售啦

第二篇:《長期投資這麼難,為啥還要堅持做呢? | 螺絲釘帶你讀書》

第三篇:《從單一資産到投資組合,資産配置是如何演化的? | 螺絲釘帶你讀書》

第四篇:《沒做好資産配置,這所高校竟然少賺幾個億 | 螺絲釘帶你讀書》

第五篇:《什麼是股權投資:巴菲特的資産配置秘密武器 | 螺絲釘帶你讀書(新年購書雙重福利)》

長期股權投資

前幾篇,我們提到了資産配置的重要性。

凱恩斯在高校捐贈基金中,引入了股票投資,大幅提高了長期回報。

後來的投資者,也先後加入了股權投資等資産。

股權投資可以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同時漲跌也跟股票市場并不同步。

像巴菲特就是典型的,同時擅長股票投資和股權投資的資深投資者。

除了巴菲特,也有其他的長期股權投資的經典案例。

例如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

洛克菲勒家族

洛克菲勒是美國最著名的慈善家、資本家之一,被稱為「石油大王」。

他合并了40多家廠商,壟斷了美國當時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石油管道生意。

假設把洛克菲勒當時的财富,按照占全球财富的比例,折算到現在,他會比全球前十大富豪的财富加起來還多。

不過洛克菲勒也很熱衷于做慈善,并且不僅僅限于在美國,在全球很多國家都有他的資助項目。

例如國内著名的協和醫學院,最早也是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建立的。

不過今天介紹的,并不是洛克菲勒的發家緻富秘訣。

洛克菲勒更多的還是依靠實業,積累了龐大的财富。

但更神奇的是,一直到今天,洛克菲勒家族依靠投資,财富傳承到了第六代。

打破了我們傳統認知的「富不過三代」。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風險投資之父

洛克菲勒隻有一個兒子,小約翰·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将自己的家族财富,傳遞給了兒子。

這個時候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更多的還是傳統配置的方法。

持有的是家族之前的企業、房地産,以及一部分的債券等資産。特别是自己家族的企業,是财富的主要構成。

之後,小約翰·洛克菲勒更多的是看守住家族企業的發展。

後來又傳遞到家族的第三代。

在第三代傳人中,出現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勞倫斯·洛克菲勒,也被稱為「風險投資之父」。

他成功的将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從傳統家族企業,衍生到了股權投資。

早期的勞倫斯,更多的也是參與家族之前的一些業務,逐漸熟悉投資。

這個過程中,勞倫斯投資的很多都是藍籌股,或者是跟自己家族有業務往來的公司。

到了1946年,勞倫斯做了一個嘗試,成立了一個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

這個基金會除了洛克菲勒和他的兄弟,也創新性地引入了一些外部的投資者。

這個基金會重點投資一些看好的,當時的軍工、科技等方向的創新型企業。

在這個過程中,勞倫斯逐漸發現了一種新的投資模式。

傳統的投資者都是在股票市場中,投資一些已經上市的公司。

但這些公司往往上市後規模已經比較大,過了發展速度最快的那段時間。

如果能夠在這些企業剛起步的時候就介入,比較早期的參與,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拿到股份。

如果能用自己的能力、資源,幫助這些企業更快速的發展,自己的投資回報率還會更高。

有了這樣的想法,1969年,勞倫斯将之前的基金會,改為文洛克創投。

也就是venture(風險)和Rockefeller(洛克菲勒)的合稱。

上世紀60-70年代,剛好也是二戰後,美股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各種創新企業層出不窮。

文洛克創投開始尋找一些早期有潛力的公司投資。

英特爾、蘋果等公司,都成為了文洛克創投的項目之一。

勞倫斯也成為了風險投資之父。

洛克菲勒家族,也正式完成了從家族财富,到專業投資的轉型。

私募股權基金蓬勃發展

傳統的家族企業模式,會面對一些限制。

一方面,家族企業受制于自己的行業,而很多行業是有周期性的,特别是石油、鋼鐵等強周期性行業。

如果一直固守于自己的行業,家族财富無法實作分散化配置,風險也會比較高。

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人才,都願意加入自己的家族。

有的時候通過投資的方式,持有看好公司的股權,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

後來的各種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逐漸蓬勃發展起來。

總結

到現在,我們已經見到了大類資産配置的幾個主力了。

最早的農地、林地投資。

到後來引入了股票投資,提高了長期回報。

再到後來,引入了股權投資、私募股權基金,也成為了收益來源的一部分。

實際上對長期資本來說,這些資産配置的工具,并不沖突,都是可以搭配使用的。

不同資産,長期漲跌走勢并不相同,組合起來之後,整個投資組合的波動,相比隻投資一類資産,就大幅減小了。

最後,每一類資産都可以獲得長期回報,整個組合的收益也會不錯。

高校捐贈基金、富有的家族,是資産配置理念的實踐者。

這些理念,也逐漸傳遞到一些資産量更大的機構投資者,例如養老基金和主權基金。

那這些機構是如何實踐資産配置的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作者:銀行螺絲釘(轉載請獲本人授權,并注明作者與出處)

PS:對指數基金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閱讀《指數基金投資指南》和《定投十年财務自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