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業化”,已然成為各大城市的默契之舉。
随着全球新一輪工業戰略布局,歐美等國争相出台“新工業戰略”、“再工業化戰略”,國内重點城市也正搶抓以人工智能、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為新驅動要素的工業變革。
2019年,濟南首次以政府1号檔案釋出支援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的政策措施;緊接着,西安《關于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的實施意見》正式出台;2020年上半年,南京将工業列進各城區考核名額,這是近10年來的首次。
以數字經濟見長的杭州也加入了制造業轉型更新的隊伍。2019年9月,杭州提出“新制造業計劃”,首次将數字經濟和制造業列為高品質發展的“雙引擎”,旗幟鮮明地向高端制造業進軍。
随後,2021年12月28日,杭州正式印發了《杭州市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簡稱《行動方案》),明确未來通過三年攻堅行動,基本形成産業空間集聚、叢集優勢凸顯、創新動能強勁的高品質發展格局。
城市“再工業化”并不輕松,涉及到解決制造業用地空間、建構完整的産業生态、配套高效的引導政策等多方面問題。上述《行動方案》提供了杭州思路。
確定新出讓工業用地用于制造業
制造業對于土地空間的要求較高,當一座城市在“用地”方面為制造業保駕護航時,其發展制造業的決心不言自明。
近年,浙江、江蘇、廣東等沿海大省提出了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叢集。例如,浙江将其寫進“十四五”規劃,并在《浙江省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中提出,浙江将在未來兩年以“産業空間”為抓手,系統推進制造業叢集的品質提升。
在此要求下,杭州《行動方案》提出嚴守300平方公裡工業用地規模底線,通過排查高耗低效企業、整治低效用地,推動工業用地的有機更新。同時對用地規模較大的項目實施規劃預留。并進一步完善“标準地”名額管控體系,探索混合産業用地供應新機制。
對于新一輪“騰籠換鳥”攻堅行動,杭州頗具雄心,計劃到2023年盤活低效工業用地總量達到2萬畝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為有效推進這一行動,杭州還計劃在2021-2023年間,提取全市土地出讓收入的1%以上,作為“騰籠換鳥”專項周轉資金,用于盤活工業用地、企業整治提升、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産業園區配套設施等。
這也意味着,杭州正在用“真金白銀”為新制造業保障充足的發展空間。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能耗是地方發展新的“紅線”。杭州對此也有準備——除了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外,《行動方案》還明确了“每年建成市級以上綠色低碳園區2家、綠色低碳工廠80家”的目标。
一系列“騰挪大法”的背後,杭州希望實作制造業産業結構、空間形态、畝均效益的全方位疊代更新。
根據規劃,2021-2023年間,杭州每年新出讓10000畝以上工業用地(其中新增出讓工業用地不少于6000畝),供應比例不低于年度土地供應總量的30%。并確定新出讓工業用地用于制造業。
分析人士指出,規劃每年新出讓1萬畝的制造業發展空間,從要素供給上保障未來制造業的落地空間,這是一種決心。在此要素保障下,未來兩年,杭州有可能再度集聚一批新制造業企業,推高制造業的GDP占比,打破外界對杭州“偏科”的質疑。
上述方案也明确了相關目标:到2023年,全市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四分之一以上。
招引百大項目,落實千億基金
向工業制造傾斜更多核心資源,将是杭州接下來的重要趨勢。
杭州在此次《行動方案》中提出,至2023年,工業投資要達到年均增長10%以上。這将加速形成工業技術積累、帶動制造業成長。
目前,杭州工業投資已展現出高位增長的趨勢。2021年前三季度杭州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2.8%,兩年平均增長12.6%。橫向對比同等發展水準的城市,杭州此項名額也位于較高水準。例如南京前三季度工業投資增長16.4%;成都前三季度工業投資增長為8.5%。
與此相呼應的是,杭州正推進産業基金的發展。
實際上,在時下制造業投資整體較為低迷的背景下,産業基金的引導作用格外重要。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分析認為,目前制造業投資同比下降主要是在外部經濟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制造業企業的流動資金緊張,企業的投資能力和投資信心受到了影響。
在此節點下,杭州《行動方案》提出“組建1000億元規模杭州創新基金,發揮國有資本引領功能,加大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全市規劃重點産業投資”;推進“鳳凰行動”計劃,三年新增融資1500億元以上,重點投資高端制造業項目。
随着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的推進,杭州也在開足馬力,引進重大制造業項目。其提出至2023年,招引落地10億元以上重大制造業項目120個。
打響品牌企業,培育單項冠軍
随着各大城市相繼發力制造業,打響地方制造業品牌成為越發重要的一環。
武漢提出擦亮“武漢造”名片,蘇州全力打響“蘇州制造”品牌,上海近期釋出的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更是明确要讓“上海制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名片。
浙江是期望聚全省之力,打磨“浙江制造”品牌。省上已推出“品字标”認證标準,倒逼區域内的産業品質變革。據了解,“品字标”将從管理水準、生産制造、技術研發、社會認同等方面對企業進行全面考評。
杭州提出,在2021-2023年間,每年培育“品字标”品牌企業65家以上,培育“浙江出口名牌”和“杭州出口名牌”75個,推廣“浙江制造精品”125項。
品質變革背後涉及的不僅是單個品牌企業,還有整體産業鍊的提升。其重點在于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整合及提升區域産業鍊水準。
此前,杭州就提出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競争力和供應鍊控制力的“鍊主工廠”,至2025年,力争全市培育冠軍型“鍊主工廠”30家以上。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杭州創新研究院工業智聯網技術研究室主任佟琨看來,杭州民營企業發達、中小企業衆多,具有多品種、多批次、小批量的特點,正需要“鍊主工廠”基于自身優勢,加強供應鍊本地化的彼此協作。
在此背景下,不僅是“鍊主工廠”,杭州也對單項冠軍、專精特新等在産業鍊上具有關鍵地位的企業給予了重要關注。
此次《行動方案》就提出,2021-2023年聚焦标志性産業鍊及關鍵細分領域,每年培育單項冠軍企業5家。同時,聚焦關鍵元器件、零部件等基礎領域,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家、隐形冠軍企業15家,并遴選300家以上專精特新培育企業,建庫實施動态跟蹤服務等。
時下,杭州推動制造業變革的決心已強勢顯現。
着眼未來,若能充分發揮數字經濟與民營經濟的優勢,進一步完善産業鍊生态,杭州有望在新一輪城市的“再工業化”中建立新優勢。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