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們分享了“情感引導”式教育的方法步驟,我們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發展的階段性問題。
作者将幼兒的成長過程分為嬰兒期、2-3歲、4-7歲三個階段,分别介紹在不同年齡段,要如何實施情感引導式教育
嬰兒期的情感引導

嬰兒期是指孩子剛出生到兩歲前的階段,這一時期是情感引導的準備時期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缺少互動的環境,那麼可能會影響他們以後的社交能力;如果孩子得到充分照顧和關愛,更利于孩子形成友善的性格,有能力去維持長期和健康的情感關系。
如何給到孩子足夠的情感關愛?
新生兒不會被慣壞
6個月以下的嬰兒,由于大腦發育水準的限制,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自我安慰的能力也極其有限,幾乎完全依賴于照顧他的人。
父母不要害怕把寶寶寵壞,而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照顧寶寶,随時關注寶寶的每一個反應,認真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包括微笑,皺眉,流淚,哭泣,皮揉眼睛等等。
父母幾乎和孩子共生,成為一個解讀孩子的專家,這樣才能搞清楚孩子什麼時候需要單獨呆着,什麼時候需要安靜一會兒。
你的直覺會告訴你,什麼時候應當去合夥搖晃和擁抱,你的寶寶也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讓孩子休息和享受甯靜。
及時給到孩子安撫,不要讓孩子一直哭
有觀點認為,應該讓新生兒養成定時喝奶睡覺的習慣,父母不必太在意孩子的哭鬧,還有所謂的哭聲免疫法。
作者認為,6個月以下的孩子仍然需要父母用哄勸和安慰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安心和平靜地入睡。
嬰兒需要父母的陪伴
有專業專門的機構針對兒童生活環境做過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在溫馨和豐富的社交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有滿足感,心裡也更加平衡。
也就是說孩子需要的不是各種各樣的玩具,而是你本人和他的互動溝通、情感交流。
父母可以通過和寶寶說話,模仿寶寶的聲音,觸覺遊戲(比如撫摸、做操),眼神交流等。促進良性溝通,加深情感。
安撫毯、毛絨玩具和安撫奶嘴
很多家長擔心安撫毛毯、毛絨玩具、還有安撫奶嘴這類物品會導緻孩子在情感上一直長不大。
而實際上一件心愛的具有安撫作用的物品,可以幫助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培養他一個自我安慰的能力。
因為幼兒不善于調節自我的情緒,是以需要一個過渡性的物品來幫助安慰他們,這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加安甯的狀态。
父母們擔心孩子會一直延續這種習慣。
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來自同齡人的壓力,就會慢慢放棄安撫奶嘴,安撫玩具。
如果孩子每時每刻都抱着安撫玩具,或者年齡已經較大了,還抱着安撫玩具,那麼家長就需要引起警惕,是不是孩子遇到什麼壓力或者問題。這并不是安撫玩具的錯,安撫玩具隻是起到了一個提醒提示的作用。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
嬰兒最早在6個月的時候就會顯現出分離焦慮的症狀。
分離焦慮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孩子可能會在你離開房間時哭泣,有可能會一整天跟着你身後。
夜間哭鬧也有可能是分離焦慮的表現,和爸爸媽媽分開睡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夜間哭鬧也有可能是分離焦慮的表現,和爸爸媽媽分開睡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分離焦慮是在你還沒離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醞釀。而且焦慮是可以傳染的,你越是不放心離開,寶寶越是不放心把它交給别人看護,你的寶寶也會越發的憂慮。
父母可以用平凡的短暫離開來讓孩子逐漸适應。 可以通過去鄰居家待一會兒,或者下樓拿快遞這些瑣事,和寶寶演習一下短暫的分離。
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依賴物品,比如安慰毛毯,毛絨玩具。
不要偷偷摸摸地走,這會讓孩子有更強烈的分離焦慮,他會更加擔心你的随時消失。
父母不必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而内疚。父母可能會對孩子的依賴感到滿足,有時又會感到厭煩,這都是正常的情緒。父母需要設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需要尊重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這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晚間作息規律的重要性
孩子晚上不睡覺,各種鬧騰,對于父母來說,是最折騰的事情。
晚上要哄娃,白天要工作、做家務,根本就沒得休息。
要想孩子有好的睡眠習慣,一個固定的睡前程式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讓孩子放松,舒緩孩子的情緒,讓他們感到安全穩定,更加容易入睡。
比如晚上陪孩子玩一會兒,消耗掉孩子多餘的體力。
然後陪孩子玩一些舒緩的遊戲,降低孩子的興奮度。
固定的時間給孩子洗漱、換尿布、并換上睡衣。
每天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或者固定的睡前告别語。
可以播放舒緩的音樂或是白噪音助眠。
了解了嬰兒期孩子的情感交流,下一篇,我們分享,随着孩子的成長,有哪些父母容易忽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