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夜讀丨蜉蝣不知有明天,螞蚱不知有明年,青蛙不知外面的世界

文/蘇墨

一隻小小的蜉蝣,生命周期隻有短短一天。蜉蝣和螞蚱交了朋友,很歡喜地在一起玩了一天。到了晚上,螞蚱說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見。蜉蝣不解:“明天”是什麼?何為“明天早上”?

後來螞蚱跟青蛙做了朋友。到了秋天,天氣逐漸轉冷,青蛙說:我要回去睡覺了,明年春天見。這次螞蚱不解,問:“明年”是什麼?何為“春天”?

青蛙開始冬眠,第二年驚蜇時醒來,開始了新一年的生活。後來青蛙認識了老虎。在山腳下,它陪老虎玩了一段時間。直到老虎說:我要回到山上了,我是山頭的首領,我不能不在。

但是青蛙不知道什麼是山頭,也不知道什麼叫“占山為王”,更不明白作為老虎,作為獸中之王應有的擔當。

對于蜉蝣、螞蚱、青蛙、老虎,由于它們的經曆、認知不同,導緻它們看到的世界就不同,整個生命也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對于我們,又何嘗不是。

一個人的認知和眼界,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看待問題的高度,決定了一個人視野的廣度,決定了一個人人生的寬度、厚度和氣度。而這,就是一個人的格局。

“格局”可以分為三個次元,一是看待問題的高度,二是看待問題的長度,三是看待問題的深度。

高度,一個人的立腳點不同,決定了看問題的高度不同,就像我們從一個辦事員的角度出發和從一個上司的角度出發,所考慮的問題、所做的決策自然是不同的,也就是大局觀,一個高瞻遠矚的人總能從全局出發、長遠出發。

遇到問題,不要老走自己的老路,要學會跳出,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進而會看明白一些事,做出更好的決策。

長度,一個人的眼界不同,決定了看問題的長度不同,就像曾讀過的一個故事,在一個鎮裡,一個人開了一家加油站,生意特别好,大家看他生意好,紛紛都開加油站,沒過多久,店面陸續貼上了轉讓告示。而另一個小鎮,一個人開了個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個人來了開了家餐廳,第三個人來開了家超市,這片區域很快繁華起來。

是以,看問題不要隻局限于當下,不要被當下的困境絆倒,而更要學會把眼光放遠,放得再遠一些。

深度,一個人的思想厚度不同,看到的問題深度自然也不同。人生最好的成就莫過于,找到心之所向,為之執着深耕,直至碩果留存。

一個人的格局越大,越具有高度、長度和厚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問題不慌亂,而有的人卻陣腳大亂;有的人總能看到問題的實質,而有的人總是浮于表面;有的人眼光具有前瞻性、善于突破,而有的人總是畫地為牢。

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像蜉蝣那樣看不見世界更多的精彩,也不願意像那隻青蛙一樣不知更為廣闊的世界,而是期待自己的世界更為廣闊,能夠領略更多的人生旖旎風光,才不負此生。

人的格局是經曆喂出來的,沒有閱曆的格局往往是一紙空談。因為哪怕即使挫折,也是一筆存折,而且往往越是低谷,越是格局的塑造期。

磨難啟迪智慧,苦難淬煉心境。是以,擁抱生命中的一切的好,一切的壞。人生中的每一筆經曆都是财富,都是為你的格局增磚添瓦。

一個人的格局是以思想的厚度為後盾,沒有思想為基礎的格局隻是空中樓閣,虛無飄渺。而讀書就是思想的搖籃。正如三毛說的,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在你的氣質裡,你的談吐上,你胸襟的無涯裡。

多讀書,讀好書,讓書充實人生,武裝頭腦,放大格局。

一個人的智慧、力量、視野畢竟是有限的,站在巨人的肩上,方能看得更遠,站在衆人的肩上,方能成長得更快。

生活中,我們總是過于自負,總是覺得自己懂得很多,容易目空一切,這幾乎是每個人的通病,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與你有不同視角的人,會帶給你不同的思路,這就是交流的力量。

是以,多交流,多學習,你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靈光、新思路。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有的人越活越狹隘,有的人卻越活越寬闊。差別,就在于格局。

一個人的格局,往往決定着一生。當人生路上那些不期而遇的“石頭”落下,你若是一個小水坑,便會水花四濺、污泥亂飛,你若是一片大海,便平靜無波,淡泊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