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00萬美元造車?李想罵造車新玩家“騙子”

5000萬美元造車?李想罵造車新玩家“騙子”

撰文/ 《财經天下》周刊作者 王欣

編輯/ 冒詩陽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再次“口無遮攔”,引發了又一輪關注。

1月16日晚,李想在其個人微網誌轉發團車CEO聞偉宣布造車後接受媒體采訪的内容,炮轟其重新整理了創業者的底線。

李想稱團車入局造車,是“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創業者”,而他們“普遍是騙子,或者大機率自己是騙子”,同時他還批評稱,“真是重新整理了創業者的底線”。

5000萬美元造車?李想罵造車新玩家“騙子”

1月5日,起步于汽車團購的團車網宣布入局造車,該公司CEO聞偉表示,将用一個100多人的外部團隊完成幾乎所有造車流程,既能将新能源汽車的造車周期從36個月縮減到18-24個月,還能把一款車的量産成本縮減到5000萬美元左右。

對于聞偉的表述,汽車行業的從業者大多不予置評,李想是唯一公開發表意見的行業領袖。

事實上,李想經常發表較為激烈的言辭,有時是為回應外界對理想産品、技術路線的質疑,有時發表自己的感悟,被“怼”者既有車主,也有同行,是以被稱為是“公關殺手”。有行業人士認為,作為一個新汽車品牌的創始人,更應保持耐心,與企業、品牌之間保持距離,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這一次,李想對團車“開槍”後,麻煩遠沒有結束。1月17日,團車CEO聞偉回應李想質疑,将沖突再次更新。“沒想到萬裡長征迎面第一槍來自李想先生。除了節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斷?馮思翰(大衆中國CEO)被反怼不就是當初看走了眼噴得太早?是以誰也别把自己當先知,也别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撥人。”

5000萬美元造車?李想罵造車新玩家“騙子”

聞偉的造車言論,李想看不下去?

公開資料顯示,聞偉是一位連續創業者。聞偉早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工業外貿專業,後來進入上海三菱電機公司從事管道銷售工作,自2000年開始自主創業。2009年,聞偉開啟第五次創業,他發現有人在社群裡集結,再去4S店砍價買車,自此創辦了團車網。2018年,團車網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國内赴美上市的汽車新零售第一股。

入局造車的背後,團車自身的危機已經顯現。

1月13日,團車釋出了第三季度财報。2021年第三季度,團車網淨收入6110萬元,同比減少38.9%;第三季度毛利潤為4680萬元,同比減少35.1%。這家以車展為主營業務的汽車零售平台經營狀況正在受到挑戰,團車網急需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

“看到‘蔚小理’剛開始造車時,其實就有沖動了,但當時條件還不成熟。真正下定決心是在2021年下半年,經過撮合,我們和行業内頂尖的團隊開始接觸,看到了造車成功的可能性。”聞偉在1月14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及不少關于團車自身造車的優勢以及對時下新勢力的看法。

據悉,團車造車的基礎來自一個100多人的外來團隊。而聞偉表示這個團隊可以承擔包括産品規劃、工程開發、智能駕駛在内的幾乎所有造車流程,且具有20多年的造車經驗。不止于此,這個團隊還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也可以做5萬元以下的車,包括商用車、物流車。

在聞偉的描述中,該團隊已經擁有半成品車型,而團車的第一款車将會從這些半成品車型中選一款,定價會在10萬元-20萬元之間,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開啟預售,“第一款車采用成熟方案、成熟技術、成熟供應商,産品本身品質、品控是完全成熟可控的”。

“我覺得至少有五成以上的勝算。”聞偉稱,團隊有試錯成本,“我們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系,3個月能再做一款。”

至于團車造車的資金來源,聞偉表示,團車本身是美股上市公司,目前非常感興趣的投資方不少,各地方政府對造車項目的渴望也可以成為解決方案之一,而且“一款車量産所用資金我們測算是造車新勢力的幾分之一。牛創拿到5億美元,我們可能是他的十分之一。”

2022年造車是否還有時間視窗?聞偉表示如果市場容量是500萬台就會擁擠,如果是2000萬、3000萬台就有機會。電動車的差異化以及新的營運模式、商業模式、盈利模式都還有空間,像軟體訂閱等新業态還會冒出來,“大家不用擔心賽道擠,會有細分,未來2年是我了解的最後的視窗期”。

5000萬美元造車?李想罵造車新玩家“騙子”

誰在看好團車造車?

自1月5日團車宣布正式進軍造車領域後,市場并沒有給團車造車太多的正面鼓勵,宣布造車後,團車網的股票曾出現小幅下滑。

除了李想外,大部分汽車行業從業者也紛紛在尋找,團車宣稱的神奇的100人團隊在哪裡?

“不看好,在終端的時候和這個公司經常合作,他們沒什麼影響力,也沒什麼成交量。這種企業文化,造出來也不是什麼好車。”一位汽車行業從業者表示。

“恕我直言,這100多人的團隊這麼無敵嗎?能幹這麼多事兒啊?憑我十多年的的從業經曆,我覺得後邊加個零幹這些事兒也得累個半死。”一位從事汽車制造的網友表示,這更像是在割韭菜。

根據《财經天下》周刊梳理,目前蔚來全球員工數9000多人,小鵬是5000多人,理想汽車目前的團隊規模4000多人,是蔚小理三家規模最小的。但到了這個數量級,即使是4000多人,理想内部再根據不同業務劃分,組織管理依然是大難題。

另外,“5000萬就能造車”的言論以及聞偉對造車環節很多問題都還存在模糊認知,這使得團車造車的靠譜程度大打折扣。“啥都沒想好,啥都沒做出來,而且造車這一個項目兩個團隊融合起來并不容易。”

此前,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在接受《财經天下》周刊采訪時稱,造車門檻已經上升至400億元,“一個企業如果沒有400億儲備資金,風險會很大。”

李想40歲“口無遮攔”?

在很多人眼裡,這次李想炮轟團車并不讓人意外,畢竟李想從不在意自己成為話題制造者。

2021年年末,李想在個人微網誌釋出《40歲的我和14歲的李想同學說幾句心裡話》稱,“你40歲的時候仍然口無遮攔、惹是生非、令人讨厭,沒有活成别人想要的成熟穩重、心胸寬廣、理性客觀。26年後你的内心和行為與14歲時幾乎一樣,沒有因為環境而讓自己變得更複雜,這或許是這26年來最值得驕傲的堅持。”

正如李想所說,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李想“詛咒造謠者”、為理想汽車代言、做理想品牌的“公關殺手”、“招惹”同行引戰,是汽車圈不多見的活躍分子,他除了在微網誌分享新技術趨勢和創業感悟,還會參與各類熱點事件的投票、點贊。

2021年12月22日,李想也在微網誌上發表11月理想的傳遞量,還不忘點名同行,稱理想的銷量“超越了大衆旗下中大型SUV的銷量總和”。2021年理想ONE總計傳遞9萬輛,同比2020年增長177.4%。自傳遞以來,理想ONE累計傳遞量已達12.4萬輛。

點名大衆背後,李想與大衆中國CEO馮思翰曾有一場隔空“較量”。

2020年9月大衆汽車的 PHEV 技術釋出會上,當大衆中國 CEO 馮思翰被媒體問道其對增程式混合動力技術的看法時,馮思翰稱,從單車角度看具備一定的價值,但從整個國家等角度來說,增程式電動車是最糟糕的方案。

李想很不服氣,要讓代表大衆最高水準的奧迪Q7PHEV與理想one比試比試,隻是大衆并沒有迎戰。

除了怼同行,李想對車主和消費者同樣不客氣。

2021年7月,有車主在理想ONE汽車座椅上發現疑似汞(俗稱水銀)的物質,從視訊截圖上可以看到,在涉事理想ONE座椅縫隙中,有大量銀色高亮小珠滾動。随後,理想ONE水銀門事件的車主體檢報告出爐,确診為汞中毒。對此,理想汽車表示,在理想ONE的零部件的生産、制造等環節中,并不會使用汞物質。

事件發生後,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在社交媒體回應稱,“造謠我們用水銀的人和媒體,祝願你們血液裡流動着汞,腦子裡裝滿了汞。”

在去年4月理想汽車陷入“割韭菜”的争議中,理想ONE中期改款出現員工罵記者事件,李想發微網誌展現自己的疑惑:“企業除了盡到解雇員工的責任外,是否有責任對被侮辱被辱罵的當事人承擔公開道歉的責任?”此次事件直接引發老理想ONE車主發現被“割了韭菜”,被激怒後的車主集體聲讨理想汽車。

當競争對手蔚來陷入“自動駕駛緻命”窘境時,2021年8月16日,李想在朋友圈發文,呼籲媒體和行業機構統一自動駕駛的中文名詞的标準,避免誇張的宣傳造成使用者使用的誤解,他還說,“在推廣上克制,在技術上投入,對使用者、行業、企業都長期有利。”

除了怼别人,李想有時候也會在社交媒體上反思自己的問題。

2022年1月11日,他開始反思自己,“在公司創辦初期由于我個人的融資水準實在太差、太差、太差,有限的資金并不能支援我們開展智能駕駛的技術自研工作(不是團隊不想搞自研,而是融到的錢勉強滿足了産品研發、自建工廠、供應鍊和服務體系的建設,還有給團隊發工資)。這個局面在2020年理想汽車IPO以後有了根本的轉折,也就是有錢搞技術研發了,而不僅僅做産品研發。”

2022年1月16日晚,李想再發創業感慨《節奏把控對于創業的重要性》,稱蔚小理“三個網際網路的外行成為了新勢力裡銷量跑在前面的”,而不是跨國車企的高管,最核心的原因是李斌、何小鵬、李想作為連續創業者,“對于節奏的把控和心力(較好)。這一輪失敗的最慘的創業者往往是跨國汽車企業的高管,他們大多上來就想做從10-100的階段。”

他告誡創業者,“千萬不要搞什麼試一試,要麼全力以赴做成,要麼早點‘去死’。”

喜歡李想的人很多,他們贊賞李想的毒舌是車圈少有的真性情和少年感,但也有行業人士認為李想的言論經常“失控”,是理想汽車的輿論風險。李想的諸多“出格”言論到底帶來了什麼影響,恐怕隻有理想汽車的公關團隊最清楚了。